第十二章 重点学校选介
汝南县城关镇第三小学校
汝南县城关三小是县重点小学,属城关镇管辖。位于县城行政街西段南侧,占地10000平方米,校园整洁素雅,建筑井然有序。学校前身为汝南城关二小,1961年秋,因在校外设有两个教学班(傅家祠堂、县人民医院),不便于业务研究,县文教局决定从二小分出一部分师生成立三小,在原汝南六中校址(即三小现址)的基础上建校。初建时有简陋教室10座,校具240套,学生470人,教师办公室和住宅7间。
1985年学校发展到21个教学班,学生1628人。有教职工81人,专职教师60人,其中中师毕业的33人,小教三级以上职称的5人。学校有共产党员12人,正副校长3人,教导、总务主任各1人,工会、团队组织健全。
学校教学设备、体育设施齐全,建大型电化教室1座,实验室3间,仪器柜12个,实验台12个,配发教具2160件(套),自制教具110件,自购教具40件,电教器材20部,幻灯片180套,录音带200盘,图书1200册,操场1处,乒乓球室2间。
校办食品厂1个,年纯利润4000元。1984~1985年学校荣获“文明单位”、“先进集体”等奖励15项,在县局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均居领先地位。
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
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位于汝南县城北郊,汝南高中东侧,占地面积27307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58年9月,校址在现汝师附小家属院,学生3个班140人。1960年,改名为汝南县第六初级中学,校址迁至今汝南城关三小院,隶属县文教局主管。同年12月,迁至今址建校,1969年改名为红光高中,1982年,由社办改为县办,更为今名。
1975年8月,学校遭受特大洪水冲击,部分校舍倒塌,校具、图书、仪器残存无几。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师生动手,重建校园,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逐年添置,学校的教学设备日臻完善。1984年和1985年新建可容纳6班学生的教学楼2幢,平房22间,现设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999人,教职工68人,其中本科学历的4人,专科16人,中专、高中48人。教职工中有中共党员13人。现图书馆藏书3000册。实验室置理化仪器58部(件)、生物标本17部、教学投影机3部、录音机9部。操场面积2220平方米,有双杠、篮、排球等体育教学设施。校办工厂1座,年纯收入5000元。
1984~1985年,毕业7班,学生339人,升学的281人。
汝 南 高 中
汝南高中,位于县城西北的500米处,占地面积97236平方米,新建的教学楼矗立于校院中央,其它教学、生活、住房均系50年代兴建的平房,排列整齐。校内道路笔直,林木茂盛。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1160人。原为信阳地区重点高中之一,现为驻马店地区重点高中之一,在淮北地区,历来享有较高的声望。
汝南高中的前身,原名为汝宁府中学堂,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校址在南湖书院(今园林学校)。民国5年(1916年),与汝南初级师范学堂合并,迁于城内察院(今汝南县第二高级中学),易名为河南省汝南初级中学。民国20年(1931年)改名为河南省立第六中学,民国30年(1941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增设高中班,更名为河南省立汝南中学。民国33年(1944年)4月,因日军犯汝,曾迁往新蔡练村。民国37年(1948年),迁至信阳西关圣经学院后,不久停办。民国38年(1949年)2月,汝南县人民政府接管,在原址(察院)开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54年秋,新校舍在今址建成,校名为河南省立汝南高级中学。1958年改为汝南高级中学。50年代开始面向淮北各县招生,盛名于信阳全区。1968年底,六六~六八届毕业生离校后,教师下放,学校停办,1969年,仍恢复为高中。1975年遭受洪水灾害,校具、图书损失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校以来鼎盛时期。1984年,复名为汝南高级中学,学校设施完善,图书室藏书20000余册。理化实验室、电教室共5座,有电教器材和实验仪器1600多件(部)。操场面积为10000平方米,场内有400米环形跑道,同时可进行田径、篮球等多项体育活动。校办工厂2座,年纯收入逾万元。
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有大专学历的53人,中教五级以上18人,教职工中,中共党员29名。学校内设有政工、教务、党务3个处,实行党支部监督保证,校长负责制,校务会议集体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管理学校。
建国后共毕业学生8438人,升入高等专业学校的2429人,其中本科1000人,专科931人,中专498人。
学校近几年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体育教师李忠相、班主任李明晨、支部书记江春露于1983~1985年先后荣获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全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