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队伍
清代汝阳县的从教人员为生员。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乡留日学生苏甲林、熊廷杰、陈文宾、葛守瀛及地方知名人士李澈等人踊跃办学,分别任监督、监学、校长、教员之职。宣统元年(1909年),王仲远、李敬斋、邓仲威、王笃斋、张星槎、李成均、王仁山、霍先衢、徐聘之、马子平、万聘卿等一致努力担任兴学任务。到宣统二年(1910年),汝阳县在中、小学堂中,各校教员不等,多者16人,少者2人,且大多数原为塾师。
民国时期,中学、中心学校的教员由校长聘任,保国民学校的教员由教育局委任。民国35年(1946年),汝南县有中、小学教员1200人。当时的小学教员文化程度参差不一,受过师范教育的较少,多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生,有少数是读过多年私塾的人。中学教师特别是公立中学的教师,多数是本科和专科毕业生。
民国38年(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汝南城关中、小学校。暑假,县人民政府文教科举办教师讲习会,吸收城乡部分教员、塾师和知识青年400余人,经45天的政治、业务学习后,由县文教科分配到城关及各区、乡,恢复和创办学校。据年底统计,汝南县共有中、小学教师539人。次年,为适应城乡中、小学发展的需要,县政府除创办1年短期师资培训班加速培训师资外,各乡又自行发展一批义务教师。至1952年,汝南县中、小学教师发展到1456人。 由于一批教师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离校。为补充缺额,1958年春,吸收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任教。
人民公社建立后,学校一度出现“大跃进”局面,学生名额大大增加,县中、小学教师(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2060人。根据中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对县内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整顿,有620名教师被下放支援农业生产。据1963年统计,全县尚有教师1606人。为贯彻中央关于“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64年7月,县文教局在水屯召开大办简易小学的现场会后,掀起群众办学的热潮,为满足教学需要,当年招收耕读小学教师1396人。
1969年春,汝南县出现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新局面”。各级学校教师缺额甚多,致使初中教师教高中,小学教师教初中,小学教师奇缺。为补充缺额,大量聘用民办教师。从此,民办教师数额比例逐年增长。1976年统计,县中小学教师总数达6600人,其中民办教师4614人,在小学教职工中占85%,在中学教职工中占5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强对教师的考核管理,1978年和1982年两次对民办教师进行整顿,通过整顿,保留教师3798人。1984年,有92名民办教师经过文化考试和业务考核转为公立教师。近几年来,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到1985年,普通中学教师发展到1986人(其中民办公助的384人);农、职业中学的教师发展到65人(其中民办公助的4人);小学教师发展到5433人(其中民办公助的2615人);聋哑学校和幼儿学校的教师发展到112人(其中民办公助的2人)。
第二节 生活待遇
清代汝阳县的教师报酬以钱粮付给。书院、社学的薪水由官府发给;义学教师的薪水由地方出资或由富民捐资;专馆私塾的薪水由设馆者、东家供给;门馆塾师自设馆、自招徒、自收费。学识渊博的塾师薪水较高。
民国时期,对教师实行聘任制,任期一般为1个学期。民国10年(1921年),教员的薪水发银元,每人每月约20元。民国23年(1934年),农村小学的教育款由各区集中到教育局统一发放,保国民学校一等教员每人每年发粮8市石(每市石合210公斤),二等教员发7市石,三等教员发6市石。中学教员授课报酬以小时计算,按科目不同,报酬也不同,同时省立学校与县立学校待遇更是悬殊。民国30年(1941年),中心学校校长月薪28元,教员18元,以法币支付。另外,每人每月补助粮食30公斤(由当地乡镇支付)。民国34年(1945年),中心学校校长月薪70元(法币),教员50~60元。国民学校校长月薪为50(法币)元,教员40元,实物津贴增加到小麦1市石2斗(约250公斤),由县粮库支付。
建国初期,因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基础差,教师的报酬低,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教师的报酬开始实行“粮薪制”,以小米为计粮标准,完小学校校长月薪90公斤,教导主任85公斤,教师分甲乙丙等,甲等的80公斤,乙等的75公斤,校工60公斤。1952年7月,改粮薪为工分制,每月每人工分数以学校为单位评定,工资额是根据《河南日报》每月5号公布的分值计算。改革后,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22.2元,中学教师人均月工资39.49元。1956年改工分制为工资制,工资种类分为中学行政级、中学教师级、小学行政级、小学教师级。每级工资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执行。改革后,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40.16元,增加35%;中学教师人均月工资53.35元,增加32.3%,教师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60年和1963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县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进行了调整,升级面分别为25%和51%。1963年开始,对县民办教师实行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小学民办教师每月5元,中学民办教师每月7元。“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工资无调整。1969年1月,县90%以上的公立中小学教师调回原籍或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仅两次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工资调整,且升级面为40%。从1979年1月起,汝南县学校实行班主任津贴。小学班主任月津贴4~6元,中学班主任月津贴5~7元。
1981年,对教职工进行工资普调,县2038名公立教职工晋升工资,其中晋升两级的562人,人均月增资8.49元。1985年,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进行工资改革,并对教龄在5、10、15、2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每月发给3、5、7、10元的教龄津贴。改革后,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70.40元,中学教师人均月工资83.60元。1980年对民办教师的工资,根据工作态度、贡献大小、教学效果评定为三个级别。中学民师人均月工资12.5元,小学民师人均月工资11.5元。到1985年,中小学民师的工资也补贴到人均19.75元,另外乡村补助每人年均达到120~180元。并分有责任田一份。
1979~1985年,教职工退休192人,离休69人,其中130人的子女接替工作。离休者发原工资,退休者发原工资的75%至95%,仍享受公费医疗。为教师家属农转非300人,安排教师子女就业196人。
第三节 政治地位
汝南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大都尊师重教,地方官吏每年都要祭祀孔子,过问学堂事宜,捐资维修校舍。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私塾学生还要给教师送节礼,表示尊崇。
民国时期,汝南除个别教员以参加教育工作为基石,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名流外,大多数教员政治地位低下。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作用。把教师列为国家工作人员,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50年代,县政府曾组织教师参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社会运动,教师成为一支活跃的宣传队和工作队。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开会要请校长参加,群众有纠纷,有时还请校长、教师处理。1954年7月,县教育科副科长夏耘、初级师范学校副校长徐晓中等代表教育战线参加汝南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但从1957年开始,教师受到不公正对待,汝南县23.5%的教师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成为被改造的“臭老九”,教师的思想受到很大压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疾苦,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截至1985年,县教育战线平反冤假错案235起,改正错划右派365名,给他们恢复工作,安排生活。教育系统被选为县党代表的33人,省人大代表的1人,县人大代表的6人,县政协委员的29人;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42人,省级先进工作者11人,地级先进工作者95人。不少教师走上厅、处级的领导岗位,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从1984年开始,在县内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多为教育、教师做好事、办实事,党组织重视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各级政府认真解决教师的生活和子女就业问题。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到来时,各级党委、政府都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庆祝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以及各乡(镇)的主要领导分别到会并讲话。县直各单位、机关、团体、工商企业以及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分别向当地学校的教师赠送礼品,县教育工会向教龄在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逐步形成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师资培训
民国时期,汝南县没有培训在职教师的专门机构,只在省城开封举办有教师暑假讲习所。由于县教育经费短缺,汝南县教育系统没派人去培训。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只对保国民学校校长分批进行轮训。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1950年春,中共汝南县委决定筹建1所短期师资培训班,暑假开始招生,至1952年冬共培训5次,参加学员650人。1954年8月,县文教科和县教育基层工会联合筹办汝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部设在初师附小(王府门),后迁二龙里街,校长由文教科长王伯琪兼任,教导主任霍文轩主持工作,有专职教师14人。全县划分为7个教学区,组织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每区设专职教师2人,星期日集中面授,平时深入各校辅导,帮助教师备课,组织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1958年冬,进修学校迁至小南海(现园林学校),改名为县师资培训班。1959年,与县教研室合并,只进行函授教学。1962年秋,创办汝南业余师范,专职教师9人,分批培训小学教师,同时进行函授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1977年10月,恢复教师进修学校,借县城学校校舍进行单科培训。1979年在龙亭操场西侧新建教师进修学校。1977~1980年县举办初中数学、理化、外语等科培训班8期,培训教师1182人。1980年为汝南师范代培两班民师。1981~1982年举办语文、数学、外语培训班,培训离退休教师顶班的子女。1983~1984年,举办两班初中文化补习班,使123名“以工代教”的教师取得合格证,转为正式教师。1984年招收1班(95名)离职进修中师班。次年招收第二届中师学员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