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污染
一 水污染
在汝南的汝河、臻头河、练江河、文殊河、吕岗河、荆河、舍屯河、韩溪河、英河、南马肠河、北马肠河11条主要河流中,练江河和汝河污染,其它河无污染。
练江河接纳驻马店90%以上的污、废水,年排入工业废水305万吨,其中废水中含生化需氧量(BOD)398吨;化学耗氧量(COD)2516吨。大量的耗氧物质消耗水中溶解氧。1983年4月监测:溶解氧为零,氰化物1.3毫克/升,练江河中鱼类绝迹,入宿鸭湖处水体黑臭,致使宿鸭湖西岸水体污染。
汝河主要由西平和遂平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1984年11月监测,总硬度:78.03毫克/升,硝酸盐氮5.47毫克/升,悬浮物133.5毫克/升,水质轻度污染,呈污染加重趋势。
据测,城区污染呈加重趋势的坑塘有:城关粮库西北坑、西粮店南坑、小五金厂坑、马肠坑、龙亭两坑、西天爷庙坑、南关大坑、北灌坑、烟酒仓库西坑、县委后院坑、县政府后院坑、闫家巷坑、石涯口坑、大义湖、南城河、北城河等20个坑塘。1985年2月监测,硫化物18.43毫克/升,悬浮物8426毫克/升,COD424毫克/升。
县城地下水深50~250米间,1985年前有深井5眼,水质优良。浅部地下水为中性低矿化度及重碳酸钙镁水。全县共有机井6114眼,其中城关17眼,经抽样监测,井水符合国家饮用标准,均可饮用。
二 大气污染
城区大气污染源主要是烟尘、工业废气、机动车辆尾气等。1985年前有锅炉13台,年燃煤22231吨。20米以上烟囱10个,其中工业窑炉9个,年耗煤量8668吨,年排放工业废气23252万标准立方米,废气中年排放二氧化碳278.86吨,氮氧化物261.29吨。1985年机动车月流量2274车次,大部分未安消烟装置,尾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及3-4苯并篦等污染物。
县化肥厂和县水泥厂生产的废气对老君庙乡及周围大气质量有影响,主要污染物有氮、硫化氢、矿物性粉尘。
三 噪声污染
城区噪声以交通噪声和商业性噪声为主,其次为机械性噪声。1984年监测:百货大楼前,白天96分贝,夜晚79分贝;服务楼前,白天79分贝,夜晚为68分贝。1985年,城区音响设备、电视录相、卖磁带门市部安装的高音喇叭数增多,并日夜播放时间长达12小时,直接影响附近单位、居民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四 城市垃圾污染
城区垃圾主要是工业废渣、居民烧火的煤碴、废品、金属、塑料及人畜粪便,清扫的树叶、尘土及果皮等。还有城区建设时其它物质。至1985年仍无固定堆放垃圾场所。垃圾的乱堆放给城区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二节 污染治理
一 水污染治理
全县年排放工业废水205.79万吨,其中化工工业生产废水94.5万吨,食品工业生产废水29.28万吨,建材业生产废水0.8万吨,造纸废水68.16万吨,纺织废水0.12万吨,其他行业废水12.93万吨。主要污染行业有皮革、酿酒、造纸、医药、轻工业。主要污染源:胶木电器厂、酒厂、造纸厂、皮鞋厂、医院、药厂等。
县冷冻厂投资2.5万元,建过滤沉淀池,埋设地下涵管850米,年处理废水6.62万吨,收集沉淀物与悬浮物80吨。县化肥厂投资0.6万元建废水沉淀回收池1个,年处理回收废水410.4万吨。西关化工厂建设深沉淀池1个,投资2万元,年回收废水中氯化铵(NH4C1)50吨,年处理一级工业废水418.37万吨。
二 废气治理
1983年,县化肥厂对生产中排放废气里的合成氨进行回收,该项目获得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前,全县结合更新改造锅炉安装除尘器4套,投入资金837.4万元,其中用于废气治理资金37.4万元。
三 噪声治理
1985年,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县城噪声源管理的通知》,县环保监测站于当年对城区噪声源进行第一次监视性监测,城区噪声有所控制,但工业噪声未得到控制。
四 工业废渣的治理和城区垃圾的管理
汝南县城乡各工厂、企业及生活消费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便倒入坑塘,据1985年底统计,县酒厂投资54万元,建立回收曲酒车间酒糟池2个,年回收150吨。县油厂利用回收炼油废渣30吨,生产肥皂。
第三节 环境管理与监测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乡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城区,工厂多,人员集中,污染源集中。县人民政府1981年12月,开始对有污染的单位按照《河南省征收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征收排污费。
1984年8月,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同县信访办公室处理油厂排污废水使南大街西天爷庙坑内鱼苗死亡事件。同年8月,监测站成立,1985年有化验员3人,有万分之一分析天平、721分光光度计、PH3-85酸度计、电冰箱、高温茂福炉、烟尘黑度测试器、电热保温箱、声级计、监测车等设备。并筹建监测用房,当年对城区6个单位的烟尘黑度、县直5个单位的废水、城区噪声进行了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数据。监测站有固定资产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