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 寺庙
第一节 宗 教
一、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约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又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伊斯兰教传人遂平时间不详。据石寨铺《重修清真寺碑记》(清乾隆五十八年立)载:“现我吴房县东南廿五里石寨铺有清真寺一座,不知创自何时,无碑可考。迄乾隆年间,经各代风雨飘摇,历年久远,大殿损毁,门楼抱厦,俱为倾圮。”由此推断,此寺之建,不得迟于清初,伊斯兰教之传人,再晚莫过于明朝。
“伊斯兰”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唯一的神安拉的意旨。其基本教义是“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基本宗教职责为五功:念(信仰安拉)、礼(礼拜)、斋(斋戒)、课(缴纳天课)、朝(朝圣)。重大节日有: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古尔帮节(回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回历三月十二日)。
伊斯兰教禁忌食用自死动物,以及猪、马、驴、狗等,对猪肉禁忌最严。婚嫁、礼俗亦有特殊规定。建国前,穆斯林信仰虔诚,但多受歧视,多从事皮革、宰牲、饮食等业,内部互济互助,精诚团结。全县凡回民聚居区,如县城、玉山街、石寨铺街、玉山乡杨庄、诸市街、沈寨乡和店、关王庙乡余庄等处均有清真寺,由教长阿訇主持教务。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宗教政策,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和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后,又逐渐开展正常活动。
二、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人遂平,先是挪威牧师雷希圣在县城西街租赁房舍开办礼拜堂。后于1917年(民国6年)在北街路东购买地皮兴建楼房、礼堂等房舍114间作为传教基地,俗称“福音堂”。1925年(民国14年),在福音堂南院创办信义小学,学生60名,多是教徒子女。此后,基督教由县城向四乡发展,先后在玉山、恒兴、张店、诸市等六地建立教堂,发展教徒945人。
建国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于1953年成立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7人,郑道玉、谢子华分别任正、副主席。先后由李自箴及杨丙连、董自威任牧师主持教务。当时有教徒382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停止活动。
1979年后,宗教活动恢复,止1985年全县计有教徒、信徒2305人,常庄乡5人,张店乡7人,和兴乡3人,沈寨乡118人,嵖岈山乡365人,槐树乡578人,玉山乡528人,阳丰乡193人,花庄乡110人,张台乡53人,文城乡104人,诸市乡120人,褚堂乡73人,关王庙乡21人,石寨铺乡5人,车站乡15人,城关镇7人。
三、天主教
1937年,驻马店天主教神甫程远定在遂平县城仓街购买宅基一片房舍17间,创立天主教堂。1941年由其外甥主持教务,发展教徒百余人。1944年日军陷遂平,教堂被毁,程远定等人出走,从此天主教在遂平停止活动。
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我国汉族固有宗教,始创于东汉顺帝年间,传人遂平时间不详。据《河南通志》记载,县城东北隅丹阳观系明天顺七年(1463)创建。那么,道教之传人遂平,至迟莫晚于明朝。
佛教始建于印度,东汉明帝时传人中国。明清以来,遂平寺院多达百余所,有些寺院据传始建于唐朝,可见佛教在遂平传播,历史久远。
在许多寺院内,除祀佛像外,还祀玉皇、四大天王、周文王、火神、关羽等,体现了当时遂平居民的多神信仰。真正专一信仰道教或佛教乃至作为教徒者,除和尚、道士外,却为数极少。1928年,“伐神”拆庙,和尚、道士还俗,活动遂止。
第二节 寺 庙
清末民国初,遂平寺庙堂观稍具规模者达二百余座。1927年后,以破除迷信,神像多被拆除,殿堂房舍有的借作校舍,有的另作它用。近60年来,几经改修,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
原老城区(包括四关)庙宇尤多,有城隍庙、东岳庙、祖师庙、关爷庙、兴国寺、丹阳观、二郎庙、火神庙、三元宫、鲁班庙、马神庙、文昌宫等近三十座,今择其主要者录于后:
兴国寺 据乾隆二十四年《遂平县志》载:“兴国寺,县治西南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中有铁佛二,白石佛一。”
城隍庙始建于北宋,位于老城西街路北,三进院,大门门楼是戏楼。1927年“伐神”后,前院用作小学校舍,后院为国民党县党部。建国后,于旧址建城关第二小学。
关爷庙 老城东北隅,今民主街北口。1920年,改作私立义务小学校舍。1944年,日军陷遂平,夷为平地。
东岳庙 位于老城东关路北,三进院,中有楼房三座,大殿一座,始建于唐朝,1927年拆除。路南有戏楼一座,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及九月九日东岳庙会会址。祖师庙位于老城北关路西,曾用作国民党政府第一区区署,1944年日军陷遂平拆除。
火神庙 位于南关路东,乾隆二十四年(1759)修,东邻文昌阁,北接吴房书院。庙南有戏楼一座,再南为大王庙。1941年,于吴房书院及火神庙旧址开办私立陶成中学。
二郎庙 位于老城西关路北,始建于明朝。1928年“伐神”后即废弃,庙舍时为乞丐借居,至1944年日军陷遂平时,庙舍全被拆毁。
各乡寺庙林立,多不胜收,今择其主要者,录之于后:
斗城寺 位于县城西北沈寨乡小寨村委,始建于唐朝,清代重修。三进院,前、中、后三院各有前门股、中佛殿、后大殿。1928年“伐神”之后,庙舍借作学校。建国后,学校搬迁,1963年拆除。
东岳庙位于沈寨乡神沟庙街东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前大门兼作戏楼,三进院,中院正殿两侧分别建有东西偏殿,院东有五层宝塔一座。建国前,改建为学校。神沟庙寨西有安国寺,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和九月九日有庙会。
杨台寺 位于诸市乡阎庄村委阿丘台顶端,始建于唐朝,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三进院,庙舍50余间,庙产500余亩。古名龙泉寺,明末清初,寡妇杨窦氏施舍土地400余亩,因改名为杨台寺。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1958年学校搬迁,房舍全被拆除。
马台寺位于诸市乡马老庄附近的高台上,有庙舍34间,庙产300余亩。始建于唐朝,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释迦寺位于文城乡上仓街东北,始建于唐德宗年间。庙舍30余间,寺东南建僧官塔一座,庙产50余亩。1928年拆寺舍,建学校。
普兴寺 位于文城乡靳庄村委小黄河北岸,始建于唐朝。后有翟庄曹姓富户,施舍土地140余亩,故又称曹寺。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祖师庙 位于玉山寨北门外石羊河北岸,为一四合大院,有庙产50亩。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年农历三月十八有庙会。1937年庙舍拆除。
上凌寺位于玉山乡初徐村委,始建于明代。有大佛殿、天王阁、义学等建筑。天王阁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毁于水,道光六年(1826)重建。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回龙寺 位于玉山乡贾庄村委,始建于明代,以其处于石羊河由东向南回转处,故名。正院为一四合大院,有庙产100亩。1928年“伐神”改建学校。1951年,学校搬迁,庙舍拆除。
潭寨寺 位于和兴乡钟庄村委,始建于唐代。寺舍占地200余亩,三进院,后大殿立铁佛三尊,寺东南有宝塔一座。1928年“伐神”后,改建学校。
邢寺 古名观音寺,位于和兴乡邢庄,始建于唐代,清代两次重修,有庙产300余亩。1928年“伐神”后,改建学校,建国后拆除。
福全寺 位于和兴乡张化寺村北,始建于唐朝,有庙产36亩。建国后拆除。
阳凤寺 分为前后两寺。前阳凤寺位于阳丰乡张楼南,占地约10亩;后阳凤寺位于阳丰乡大贾河滩东北,占地约12亩。两寺共有庙产100余亩,始建时期不详,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两寺分别于1942年、1944年拆除。
广佛寺 位于石寨铺南门外路西,始建时期不详,三进院,占地约10亩,有庙产150亩。后院有七星树一株,传说枝叶能治各种病症,此树于清末被伐。1928年后,寺舍拆除,改建学校。
文禅寺 位于石寨铺乡大张庄村委,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35)。三进院,占地15亩,有庙产200亩,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有庙会。庙舍于1929年后拆除,改建学校。
槐爷庙 位于县城西北槐树街。据传古有巨大槐树一株,村民敬之如神,因建庙祀之,故名。有庙产450亩,庙舍23间。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今槐树乡中学建于此。
曹寺 位于槐树乡高楼村委杨楼东南。有寺舍22间,庙产450亩。始建时间不详,1934年拆除。
流水寺 位于张台乡流水店村西端,始建时间不详。明嘉靖三年重修大殿,清道光年间整修文昌阁、观音堂,1916年(民国5年)重修广生殿。有殿堂42间,占地27亩,庙产80余亩。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宝林寺位于嵖岈山乡土山镇西端。始建于元代,清雍正年间重修。大殿立铁佛一尊,约重三吨。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望东宫位于关王庙乡洪堂村委,始建于唐朝。有股堂、廊房百余间,楼五问,庙产.60亩。1928年“伐神”后,改建为学校。
松柏寺位于关王庙乡洪堂村委小刘庄,始建时期不详。1946年拆除。
龙泉寺 位于常庄乡盛庄与许堂之间,始建于唐贞元元年(785).有大殿,过厅等房舍33间,占地28亩。1928年“伐神”后,改作学校。
楼通寺位于常庄乡边子张村委后贾庄。有股、堂房舍41间,占地36亩,寺产165亩,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1950年拆除。
济渎庙 位于常庄乡任庄村委庙网西,始建于唐朝,1949年拆除。
狗冢庙位于张店乡李屯村委狗冢上。冢高10余米,占地132亩,大股供玉皇大帝泥塑像,塑像下塑一犬,蹲式,首仰天。始建时间不详,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1928年拆除。
祖师庙位于褚堂街西头路北,有殿堂15间,始建于清初。1928年后,改作学校。千佛寺 位于常庄乡大王堂村东,始建于唐朝。三进院,有殿、堂等40余间,寺产120亩。1944年拆除。
附:会道门
从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传人遂平县的会道门种类繁多,计有太极道(红枪会)、绿枪会、黄枪会、一贯道(孔孟道)、九宫道、白莲教、中央道、东震道(中原道)、三华堂(路工会),西华堂、还乡道、跪香道、青竹竿道、性理会、道德学社、极进会、三黄道.联庄会(联议会)、天书堂、中州道、天仙妙道、平华堂、清斋道、黄旗会、救国军等三十多道、四十余派,其中以太极道(红枪会)、一贯道、中央道影响较大,九宫道、东震道、三华堂次之。
一、太极道(红枪会)
清朝末年,红枪会、黄枪会、绿枪会等均已传人遂平,系迷信组织,具有反对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及防匪自卫的政治色彩。1914年太极道老卦主徐玉恩设堂传道,总佛堂在县城东殷楼(屈城关镇),开办武场,发展道徒,会众烧香喝符,练气功,练刀枪,掐诀念咒,扬言刀枪不人。至1929年前后,已遍及全县。道首有崔元庆、乾满五、王纪长、王申安等106人。在此期间,防匪防盗,维护社会治安,曾起过积极作用。特别是1927年4月大杆匪王太率匪众窜扰遂平、西平一带,遂平红枪会应西平邀请,率众去西平迎击,在洪河战斗中,英勇作战,虽损失惨重,但亦挫匪锋。匪众再次掳掠遂平东北部时,张店乡鲁连璧率红枪会众,奋起抵抗,由于众寡悬殊,鲁连璧死难。1928年秋,为了抗捐抗税曾由城西南八里刘刘康瀛(仙洲)率领红枪会众,包围过遂平县城。解放战争期间,其道首王申安,却依附了国民党特务,并受特务利用,进行造谣破坏活动。建国后,太极道被取缔。
二、一贯道(孔孟道)
一贯道源于山东省,合儒教、道教、佛教于一体。儒家始祖孔子曾说过“吾道以一贯之”,故称一贯道,又名孔孟道。道分理性派、无为派两个派系。
理性派 1944年由汉口总支派前人李品三传人遂平,为了培植骨干,1945年在城内马道口路东总佛堂设仙佛研究班,汉口总发展枢纽前人周薄等四人亲临说教,共培训道首、道众50余人。此后,一贯道理性派在遂平广泛发展,很快遍及各乡镇。
无为派 1943年由天津老前人伊云鹤等传人遂平。1944年在遂平县人杨洪建、姬世刚、杨向荣等人协助下,在县城南大街创办仙佛研究班,并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召开点传师、坛主会议。研究发展道徒及开展道务活动。他们编造谣言,以亲邻相举的办法,发展道徒,其组织成员很快遍及遂平全境。
以上两派虽各自开展道务,互不相干,但其实质则是共同的,抗日战争时期,一贯道受日本帝国主义及汪伪政权操纵,以宗教、迷信作掩护,破坏群众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又为国民党特务组织所利用,散布谣言、迷惑群众。建国后,继续坚持反动立场,对抗人民政府,其中无为派更为器张。直至1953年,在政府严厉取缔下,才停止活动。
三、中央道
清朝时期,杨某在嵖岈山设一佛堂,以积福、修道、行善为名,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嵖岈山古会期间进行道务活动。1929年,杨作运主持道务,自名为白莲教。烧香、练武,以防匪防盗为名发展教徒。1933年,杨德清、杨振嵩主持教务,改名为三华堂,后又改称中央道。陈守均人道掌权后,于1941年分裂为以陈守均为首的黑虎星派和以杨振嵩为首的白虎星派。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派活动日益猖狂。建国后,陈守均、杨振嵩均自称“真龙天子”,封其骨干为大臣、诰命、驸马、皇姑等反动道职,一直与政府对抗。特别是杨振嵩潜伏于嵖岈山,四出串联,组织人枪,伺机暴动。1955年,经政府严厉打击,才停止活动。
四、九宫道
九官道又名荣华堂,创于 1941年,以曹娃等人为首。内分万圣宫、无极宫、太极宫、清宁宫、群阳宫、云阳宫、安阳宫、太亮宫、斗牛宫等九宫。九宫分设各地,以跳神、看病、取药为名,到处散布“曹娃是神仙,能知天下事……只有人道,才能度过灾难”等言论,企图诱人人道。1948年春,在棠梨山修庙三间,名为天心庙,声称“三七末劫”到时,此山能出九门九关,“三七末劫”过后,真龙就出此山。曹娃等写《九宫阴阳》一书,作为活动纲领。1949年,该道见大势已去,遂自行解体。
五、东震道
东震道约于1933年前后传人遂平。道内设有卦主、三佛执事等职,总佛堂下设有佛堂作为假神设教的基地。道首在四处宣扬封建迷信、下神、治病的同时,利用亲串亲、邻串邻的方法。拉拢群众人道。该道在县内道首6人,道众320人,至1954年被县人民政府严令取缔。
六、三华堂
1926年,上蔡崔小寨高长春来遂平,在常庄乡张赵庄陈庆贞家设立坛子,发展道徒。三华堂原名西华堂,后又改名为路工会,也叫花船会。道首高长春、陈庆贞等多人,道徒发展至3000余人。该道假敬神祈福、行善积德、倡导修桥铺路之名,行敌视社会主义革命,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之实。至1954年被人民政府严令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