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 举
第一节 儒 学
遂平县儒学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地址在县治东(今县一初中前院)。延祐四年(1317)知县孛木鲁重修,后毁于兵。明朝洪武三年(1370)县丞蔡士实重建,洪武十一年知县路视远修,正统九年知县王琏修,正德十五年巡按御史汪渊檄通判朱臣重修,隆庆六年知县郭思极修,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徐世隆重修。明末儒学兵毁后,清朝顺治七年(1650)署篆吴大壮倡修。康熙十年(1671) 知县宁世选重修。儒学内之启圣祠(大成殿)雍正元年奉旨改名为崇圣祠。儒学既是遂平县最高学府,又是祭祀孔子和本县籍已故名宦、乡贤及忠烈志士的地方。
明清时期遂平县为中等县。明代在学生员20至40人不等,到清代最高额达60多人,其中额定廪生20至35人,余为增、附生员(廪生额外录取者,次于廪生)。儒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史及伦理。从清顺治至乾隆150年中,全县共考取进士2人,举人26人,向太学输送贡生61人。
第二节 书 院
遂平县书院先后创建两所,一为兴文书院,一为吴房书院。
兴文书院:明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翟孟道创建,院址在仓街北、丹阳观南,基地4亩余,学田218亩,后毁废未复。
吴房书院: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知县刘勃于沙河北岸南关创建义学一处,旋又颓废。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金忠济行其处,顾遥山环拱,近水回旋,形势秀丽实远胜兴文书院旧址,爰捐俸营之,又于东扩地一区,并劝县邑绅士商民共襄是举,修建吴房书院。书院西向大门一座,匾额“吴房书院”;讲堂3间,中悬“尊贤育才”匾,堂下“吳房书院”碑1座;中门1座,上额“读书处”;孙业堂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斋3间;西斋3间。堂斋俱诸生肄业处,院门1座,燕室3间为经师居处,厨房2间。东院门1座,上题“优人”二字。有青梧两株,点缀竹石。周有曲廊、有砚池、得月亭、善教堂,堂前花石参差,亭池掩映。并有东楹、西楹、雪舫、小沧浪等。小沧浪青池,桃柳四围,东西土山对峙,高下起伏,与台阁竹林相映,东南岗小沧浪碑1座。共计大小楼房、堂、亭55间。东、西两院计地9.12亩,学田1724.7亩。书院由县署主办,聘请品学兼优的儒生任教,主要讲授《五经》、《四书》、程、朱理学,学写八股文。书院经费靠学田收租及官府补助。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吴房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第三节 私 塾
科举时代遂平县私塾是对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学员多在民家房舍就读。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名塾师,学生多少不一,程度参差不齐,塾师采用复式教学。教材和学习年限无定,教学方法大多采用面授,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一人学屋门,就读书写字,不准随便出人。教材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民国时期出名的塾师有城关的魏锡福、诸市的魏翰生等。
明、清时代私塾在遂平盛行,较大的街道和村庄都办有私塾。各私塾大都由塾师自己设馆自己教授,自己管理,自己收费。也有富家聘请塾师教授自己亲邻子弟的。聘请的塾师称西席,聘主称东家,聘金由双方商定。也有数家联办延请塾师的,学费按学生程度由各家协商分摊。
塾师管理学生采用体罚式:罚站、罚跪、打板子等。
民国时期遂平县的私塾曾进行过改良。1932年(民国21年)尚有私塾210所。抗日战争遂平沦陷期间,许多公立学校停办,在偏远乡村又开办不少私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遂平县私塾自行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