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民国年间,县东西十字街口饮食业兴旺。西街衙门口两侧有杏花楼、豫南饭庄、全兴楼等餐馆10余家。另有火烧馍、油条、卤肉、烙馍卷、油茶、烧饼、豆腐脑、豆沫、鸡肉丸子、元霄、烧鸡、馄饨等摊贩。东十字街口有亚洲饭庄、又一新餐馆、翟家餐馆等饭店。另有蒸馍、熟肉、凉粉、八宝稀饭、茶蛋、黄焖鸡、胡辣汤等摊贩。
走街串巷、游乡、串户的各种经营饮食业的小商贩遍及乡里。比较著名的有李如意的红点蒸馍。其特点是:面细色白,掰开千层,味道松软筋甜,久藏不坏;县城东南角南魏庄的小米面馍,色黄如金,松软筋香,久放不变。由于该村生产小米面馍的人多,馍有名气,因此该村又叫米面馍魏庄。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过程中,县城组织9家合作饭店,从业者有79户88人。1958年,合作饭店过渡为国营食堂。1962年从国营商业中退出,恢复合作性质,同时新成立两个国营饭店。70年代,全县16个人民公社所在地集镇饭店均有各基层供销社经营,没有私营饭店。在此期间,饭店米面制品都凭粮票购买。1977年,供销社系统营业食堂创营业额26万元,获利5.9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营饮食业的饭店、餐馆、酒楼遍及城乡。相当一部分国营饮食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或个人、集体承包制度。不少个体经营者,由小到大,资产发展到几万元或几十万元,雇用别人经营者比比皆是。到1985年统计,全县有国营饭店6家,合作饭店3家,有证个体饭店234家。还有相当一部分无证经营者,摆摊设点自由经营。
第二节 服务业
一、旅社
建国前,县城仅有亚洲饭庄兼营住宿业务,有相当一部分留宿住客的经营者是干店。1955年,县政府在贡院内设招待所,有住房78间,床位43张,地铺38处。1957年,县商业局在县城东十字口路北设立遂平旅社,有住房24间,床位85张。1972年,将原县政府大院改建为县招待所,建3层楼房1幢,床位625.张。1976年,县商业局服务公司服务楼竣工投用,有床位370张,内设食堂和餐厅。80年代私人旅社兴起,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也相继办起招待所留客住宿。1985年底统计,全县共有私人旅社12处,住房180间,床位540张。
二、照像
1912年(民国元年),县城北大街设鸿记照像馆。此后,灈源、光明照像馆相继建立。1956年,个体照像馆联合为集体,1958年过渡为国营。1980年以后,照像业得到发展。1985年底,全县城乡有国营、集体照像馆13个,从业人员32人,另有个人流动经营者。
三、浴池
1922年(民国11年),城西关吴楼村吴青云和后张庄村张兆麟,在县城合资办云麟阁浴池,有楼房18间,楼下浴池,楼上设雅座。1931年(民国20年),吴青云和李远绍在青龙池南端合资开办清泉池浴池。浴池院内兼营瓜子、花生、糖果和姻。设有助浴、按摩、修脚,并代客买物、订饭菜、请理发师。1955年,清泉浴池转为集体所有,1958年过渡为国营企业。1970年,新建遂平浴池开业,分男浴、女浴,有床位146个。之后车站搬运站、火车站、沙厂、煤建公司、面粉厂、化肥厂、设备厂、一纸厂等相继办起了自用或兼营业的浴池多座。
四、理发
1920年(民国9年),理发师黄钜卿、宋华昌在县城开设理发铺。1955年以后,全县城39个理发人员组成两个理发社。1958年过渡为国营理发店,1962年退为集体。1985年,县境有国营理发店两个,集体理发店3个,个体理发遍及城乡,发型多样。
五、修理业
建国后县二工系统在县城设修表门市部1个,商业局系统设电器维修门市部1个,城关街道设集体修车部5个。个体修锁、修鞋、修理雨伞及其它一些修理业和刻字、弹花、轧花、轧面条等业城乡皆有。80年代,大商场内设家电、钟表修理专柜,随着个体修理业的兴起,商场修理专柜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