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 闻
第一节 报 刊
一、建国前的报纸
《遂平日报》 1929年创刊,国民党遂平县党部主办,四开两版单面石印报,每次印300~500份,发往各乡、镇和县城各单位,1947年停刊。
抗日战争时期,遂平民众教育馆曾发行油印《遂平日报》,版面四开,主编周季伟,主要内容有要闻、县政工作动态、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等。该报从1936年发行到1945年。
《震中日报》 民国期间出版,只出一期。
二、建国后的报刊
《遂平县报》 1956年6月6日经中共信阳地委同意、省委批准,中央备案,县委创办了《遂平县报》,当月29日正式出版,四开四版五日报。第一版,要闻,主要刊登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县委、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动态;第二版,农村经济,工农商学各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消息、通讯、经验;第三版,文化生活,主要登载党的生活、科教文卫方面的情况和文艺作品;第四版,时事政治,国内外动态。每月发行5000份,因纸张紧缺,1957年3月停刊。1958年复刊后,先后改为三日报、日报,最高发行量1万份,县委书记蔡中田兼任总编辑,李丙炎、袁富新、姬凤皋先后任副总编辑。1959年底停刊。
《遂平史志报》 1984年12月创刊,四开四版,不定期印发,每期2000份,发往各乡、镇及县直各局、委专业志编辑室,还发送遂平籍在省内外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长期在遂平、熟悉遂平历史的老干部。《遂平史志》报,主要为修志服务,促进遂平县修志工作的发展,传递信息,汇百家之言,集群众智慧,以征得多方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为编修《遂平县志》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达到众手成志的目的。
《遂平科普报》 创办于1983年7月,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茅以升题报头,四开四版,属不定期发行的科普报刊。办报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省内外先进科技经验,科研成果,科技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介绍全县科协组织的学术交流及科普宣传动态,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呼声,直接为振兴遂平经济服务。《遂平科普报》同省内外100多个县、市科协单位互通情报,并与遂平籍在外地工作的社会名流、科技工作者300多人沟通信息,借此为遂平的“四化”建设引进技术和人才。到1985年《遂平科普报》共办14期,发行总量14万份。
《遂平文艺》创办于1956年,县文化馆主办,为不定期刊物。主要登载党的方针政策,文艺作品、文艺信息等,1976年停刊。
第二节 通讯报道
建国后,通讯报导工作由党政机关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兼管。1958年,遂平县委办公室成立通讯报导组,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导。1958年6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韩楼大队放出亩产小麦3821斤的“卫星”,《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后,以套红《人民日报号外》印发全国,浮夸风愈演愈烈。
1960年以后,通讯报导组归属县委宣传部,在搞好报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通讯队伍,到1968年,县、社、队均建立通讯报导组,培训业余通讯员1000余人。1975年8月,遂平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河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记者,深入灾区,踏泥涉水进行现场采访、拍照,把受灾情况迅速、准确地传送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为抗洪救灾、重建遂平做出了贡献。
1980年县通讯报导组配专干2人,各乡(镇)、各局委共配通讯员52人,宣传各条战线取得的成就和好人好事。止于1985年,省、地报刊、电台发表遂平县稿件每年平均170多篇。其中,获国家好新闻奖的1篇、省好新闻奖的10篇。为配合党的改革、开放这一中心工作,县通讯报导组加强对遂平政治经济、地方优势和嵖岈山风景名胜的报导。
第三节 有线广播
一、县、乡广播站
1956年4月建遂平县广播站,设副站长一人,播音员、技术员各一人。设备简陋,有天津产500 瓦扩音机一部,河南产60瓦扩音机一部,钢丝录音机一部,手摇留声机改装的电唱机一部。到1958年,金县有放大机9部,安装喇叭350只。1961~1964年,农村广播喇叭发展到2000只,县城安装压电式和舌簧式喇叭4450只。1965年至1970年全县大办广播事业,各公社相继建立放大站,大多数家庭均安装有小喇叭。
1974年春,广播与电话线路分设。同年5月遂平县广播站改称遂平县人民广播站。7月,县广播站被地区评为先进单位。
1975年8月,遂平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全县广播瘫痪。经过突击抢修广播设备,县城首先恢复了广播。
1976年4月省广播局派人到遂平县和兴乡藕花村、车站乡刘庄村进行灾区喇叭试查,对人户喇叭逐个进行电压、电流功率测量,符合要求。
1977年全县架专线9条,公社到各大队线路长249公里,大队到各生产队线路长1353公里,公社以下大喇叭 820只,小喇叭 30847只,大队以下扩大机总功率11750瓦。同年7月,广播站副站长李桂显在省有线广播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0年3月,县广播站由硝坑涯街搬迁到建设路。
1982年7月,遂平县又遭洪水袭击,14个公社的广播线路和机器受到严重损坏。在抢修机器的同时,又架18条线路,安装1万只喇叭。
1984年6月,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年底县广播站有800瓦和150瓦扩音机2部,XFG-T和XFD-TA信号发生器2部,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2部,8-830型调频收转机1部,各种型号录音机12部,县至乡放大站的线路17条,(其中地下线12条),全县放大站16个,村委广播室86个,人户喇叭 26251只,人户率21%。
二、广播线路
(一)、县城内线路 建站时架设的线路多发生锈变,1976年更换城内线路总长7公里。
(二)、县至乡线路 60年代,县至乡的线路和电话同线,各公社电话总机分别安装了交换装置,广播、电话限时轮换。1973年各公社总机安装了载波机,广播、电话可同时进行,但串音较大。1974年春,广播与电话线路分设。1976年春节前,省广播电视厅拨款5万元,铁丝50吨帮助遂平县恢复遭水毁的广播设备。县沙厂无偿援助广播站架线水泥杆 500根,可架通53公里的广播线路。同年5月,县铺设地下线路46公里,经省广播电视厅测试,符合质量要求。
(三)乡至村庄线路 1983年底各乡、村、庄和农户共集资146962元,架通乡至村庄的广播线路1183条,使130个村委、858个自然村通了广播。1984年底全县广播线路总长达586.5公里。
三、广播宣传
建站初期,县城内一天两次播送,早上5点55分到6点50分,下午18点至19点35分,共两个半小时。1960年对播音时间作了调整,每日增加到三次,并按季节进行调整。夏季是早晨5点25分至7点15分,中午11点25分至13点35分,晚上18点25分至21点10分,计6.05小时;冬季广播时间为早晨5点55分至8点05分,中午11点25分至13点35分,晚上17点55分至20点35分,合计7个小时。广播内容:一是转播节目,主要是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河南电台简明新闻、广播歌选、农民之友、致富能人传经验、农业科学技术、天气预报、解放军和民兵、公安与法制、职工之家、青年生活、以及广告文艺等;二是自办节目,主要有当地新闻、.科学与生活、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广告信息等。1984年10月1日,开始转播驻马店新闻。凡通讯员向广播站投送的稿件,一经播出即付稿酬。
第四节 电视 录像
一、电视
1974年遂平县始有电视机。1979年后随着城乡经济的振兴,电视机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 1985年底全县已拥有电视机3500台,农村拥有电视机农户只占总农户的2%。
另外,用于教学、专业教育的闭路电视,分布在县教育局、社队企业局、农牧局、县委组织部。
二、录像
1984年,城关、车站文化站各集资1万多元购置录像设备,在县剧院、车站毖院放映,场场满员。文城、玉山文化站、县搬运公司、电影院、剧院等单位亦相继购进录像机,进行放映。1984年12月遂平县作出音像制品管理规定,对全县16个录像队229部录像带进行登记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放映单位予以取缔,对查出的黄色录像带予以没收。同年6月,上级通知所有进口录像带送地区审查。1985年停止个体营业性放映,由国家主办的广播电视、文化宣传单位进行服务性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