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嵖岈山史略
第一节 古代史略
嵖岈山地当南北要冲,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尧舜时代,在今嵖岈山北店房村一带,即有人居住。相传舜封尧子丹朱到此地,称房地。春秋时期,楚昭王把房地封给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称吴房,建都在嵖岈山脚下店房村附近,夫概死后葬于天磨峰下的磨沟湖畔。
公元875年,唐末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部尚让屯兵手此,后来黄巢自山东转战来此,与尚让合力守山,并以嵖岈山为根据地,共抗官兵。
公元883年,驻蔡州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颜鲁公(真卿)奉诏赴李部宣旨,被软禁。在李希烈亲兵监督下,颜真卿游嵖岈山,触景生情,书写“别是洞天”,手迹至今犹存于白云洞石壁上。
明崇祯十一年(1638),西平县合水镇西谢庄人刘洪起,因头扁又名刘扁头,曾组织农民抗清复明,以嵖岈山为根据地,抗击清军,打富济贫。
崇祯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攻陷遂平县城,杀死知县刘英。据传,在此之前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率众进驻嵖岈山老君洞附近,曾在此点将阅兵,现存有“高官厅”、“点将台”等遗址。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农历三月十五日嵖岈山古利庙会开始,近者诸县,远者湖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的善男信女、四方商贾、八方杂耍和戏剧云集于此,日达万人余,持续十几天,热闹非常。
第二节 近代史略
清同治元年(1862)十月,捻军首领李合周部四、五百人,因巡抚张之万与驻宛副将刘东龙合剿,寡不敌众,由舞阳境经泌阳象河关人嵖岈山,以此为基地,抗击清军。后失败。
同治十一年(1872),嵖岈山地方绅士、土豪惧怕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和捻军,派粮派款,费时三年修筑嵖岈山寨,为石寨墙。
光绪三十二年(1906),遂平县城南八里铺苗金声聚众起义,三月八日率300余人抵嵖岈山,在山下皇经堂建临时政权,号称“苗天王”。遂平知县汪继祖速报开封,开封巡抚勒令南阳总兵郭镇邦重兵围剿。苗军迷信,以为喝符刀枪不人。持大刀长矛的“硬肚队”上阵,于三月十五日在嵖岈山街与使用一响毛瑟枪的清军作战,伤亡惨重。苗金声单骑冲出重围,避难于鹿邑,被杀于西平。
1930年,嵖岈山人杜松山、李寿卿等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嵖岈山下燃起革命烈火。1930年1月遂平县开明士绅魏朗斋先生创办嵖岈山初级农科职业学校,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学校设在山下皇经堂,祖师庙、奶奶庙、火神庙等庙宇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员魏致夫(魏朗斋之子)、张畅儿、企宗仁(朝鲜人)等从北京来到嵖岈山职校,协助从山东回到遂平县的时志仁共同建立中共嵖岈山区委。1938年3月,中共遂平县委在嵖岈山恢复,杨毅、邢海平先后任县委书记,时志仁任组织委员,魏致夫任宣传委员。是年秋,范文澜、马志远(刘子厚化名)从竹沟来到嵖岈山职校任课,办起抗日救亡训练班,讲授理论知识、国内外形势及军事知识等。先后训练80多人,有30多人被送往竹沟和延安,嵖岈山一度被称为“小延安”。同时在学员中发展一批党员,又办一期农民夜校。秋末,共产党领导的光明话剧团来到职校。嵖岈山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进人高潮。
1939年春天,时局紧张,国民党反动派反共气焰十分嚣张,妄想扑灭嵖岈山的抗日烈火。职校共产竞组织根据上级指示,整顿组织,限制发展,迅速疏散已暴露的党员,干部。嵖岈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转人低潮。
1941年,国民党县政府整编乡镇,改编保甲,嵖岈山设立“金嵖乡”,下辖19个保,南到下阳,北迄仪封前丁庄,西至母猪峡。
1944年5月9日,遂平县第二次沧人日军魔掌。职校教职工和广大师生,集中学校仅有50余支破枪,建立起七、八十人的嵖岈山职校抗日武装。共产党员利用同国民党遂平县抗日自卫团司令徐尧臣的旧交,将职校抗日武装编人国民党遂平县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组建为四中队。周子郁任中队长,魏太初任中队副。四中队名誉上是国民党地方武装,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
1944年12月22日清晨,日军岗村、清河、南林三支部队共300多人,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20余挺,偷袭嵖岈山寨。日军用炮炸开山下东、南二门,守门乡丁随作鸟兽散。日伪人寨后向山上进犯,职校教师及第四中队学生由时志仁、周子郁带领奉命坚守南山和蜜蜡山衔接处的黄土岭,与日军寸土必争,宋义显壮烈牺牲,商玉坤、李书庭挂彩。日伪死10多人,四中队向西北山区转移,日军不敢深人,退回县城。
1945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寇村赖征调确山、舞阳、遂平等七处兵力近2000人,小炮4门,轻重机枪40余挺,于五更时分第二次偷袭嵖岈山。四中队与金嵖乡刘坤山中队共120多人,利用有利地形与日伪展开激战。下午2时,敌人凭强大火力攻上山顶,我军利用山洞全部转移。
这次战斗,农场工人毛锤、沈运先、殷广成等壮烈牺牲,日伪伤亡百余。
1945年2月,建立中共嵖岈山中心县委和军事指挥部。同时建立中共遂平县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属嵖岈山中心县委领导),何文庆任中共遂平县书记,时志仁任县长。
同年8月,豫中地委在嵖岈山成立,粟在山任地委书记,欧阳景荣任行署专员。此间,遂平县并存共产党、国民党、日伪三个政权。
是年,职校四中队归新四军五师建制,被编入新四军遂平独立团。新四军豫中部队进驻嵖岈山后,同目伪武装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打击破坏抗日的国民党顽固势力,发展了革命武装,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0月中句,王定烈率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与王树声率领的皮定钧、张才千、刘昌毅3个支队(旅)于10月15~17日与豫中部队在嵖岈山会师。李先念亲自到土山镇迎接各路部队。
第三节 现代史略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以扫“四旧”为名,毁坏残存的庙宇。
1981年春,中断30多年的嵖岈山古利庙会恢复,改称“物资交流大会”,会期5天,戏剧,电影、杂技等文化艺术活动与农副产品及工业品交流成为大会的主要内容,但规模远不如以前。
198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先后修复嵖岈山包公庙、南八卦亭、魁星楼等建筑。
1987年,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来嵖岈山视察。1987年10月,嵖岈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3月成立遂平县旅游局及嵖岈山风量区管理处。遂平县张台乡流水店村74岁的徐景慎自1988年以来为量区无偿捐献风量树苗,价值1万多元。
1989年4月20日,首届嵖岈山书画会召开。参加者有:中央画院国画系教投宗其香和夫人一北京美术学校教师武平梅,北京画院教投田季,中央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秦岭云,河南省书法协会主席陈天然,河南画报社副社长马国强。李铎为嵖岈山的远景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并留下珍贵的墨香。宗其香和夫人合作一丈二尺长的“嵖岈山之春”画。书画会期间,书画家们留下30多幅珍贵的书画作品。
1991年,到嵖岈山旅游者不下15万人,其中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旅游团体20多个。日本《读卖新闻》首席记者广潄昌三为团长的考察团,游览嵖岈山后,题词“天下绝景嵖岈山”。1992年嵖岈山游客近20万人,其中外国游客较前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