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作机具
第一节 机具改革
一、耕作机具
土犁、土耙是农民传统的耕作农具,一犋牲口每天耕地不过2亩左右。1952年以后,七寸步犁、八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相继问世,这些新式农具犁底平,翻垡均匀,逐步代替了土犁。双轮双铧犁工效虽高,但耕作阻力大,一般牲畜拉不动,不久便淘汰。50年代后,耕作农具发生了重大变革。1956年,遂平县拖拉机站先后引进各种型号拖拉机14台,以拖拉机为动力牵引两铧犁、三铧犁、四铧犁或五铧犁犁地,牵引丁齿耙、圆盘耙、缺口圆盘耙耙地。一台中型拖拉机八小时可耕地50亩,具有耕地深、耙土碎、工效高等优点。1960年以后,遂平县有国产拖拉机,种类有:铁牛55、东方红40、长春28、上海50、江淮50、小手扶等三十多种。1978年拥有大型拖拉机697台(其中链式拖拉机345.台),手扶及小型拖拉机1130台。全县90.8万亩可机耕地,机耕面积占91%.1985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479台,小型拖拉机3603台,机耕地57万亩。
二、播种机具
农民播种主要工具是木楼,属古老传统农具,一张木楼每天耩地不过7~10亩。1954年,遂平县引进一台马拉播种机,在席庄农场试用,由于机体笨重,使用不便而被淘汰。1956年引进2台苏式24行播种机,以拖拉机牵引,日播小麦百余亩。1961年国产播种机下乡,遂平县购进20台,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播幅宽,工效快,很少缺苗断垄。24行播种机每小时可播小麦41亩,在同等条件下比木耧播种增产5~10%。播种机不仅适应于小麦播种,而且大豆、玉米等作物均可使用。1978年全县播种机发展到137台,机播面积7.6万亩。土地联产承包以后,由于地块变小,机播面积下降。1985年全县尚有播种机112台,机播面积4.5万亩。大面积的农作物播种仍靠木耧操作。
三、植保与中耕机具
建国初期,对小麦虫害多采用纱布药袋人工灭虫。1956年开始使用“工农”型背式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一天每人打药10余亩。1971年推广使用“泰山”牌机动迷雾粉器,工效比手摇式提高三倍。1985年全县有手摇喷雾器6700部,机动迷雾机169部。
锄头是古老的中耕工具,现仍使用,一人一天最多锄地二亩。60年代中期,耘锄问世,以畜力牵引,日锄地10~15亩,适用于条播作物。
四、收获机具
镰刀是传统的收割工具。一张镰日收麦1~2亩,劳动量很重。县西部农村多有钹麦箕,用竹条编成,安上钐刀,一人操作,日收麦5~6亩。1954年席庄农场和少数乡村开始使用马拉收割机。1968年引进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八小时可收打小麦二百余亩。遂平县现有收割机种类有:拖拉式联合收割机、东风牌自走收割机、组装式中小型收割机、小型收割机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型收割机发展很快,由1979年的5台、增到1985年的1247台,机收面积占麦播面积的50%。
五、脱粒机具
用石磙打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效率很低。1956年遂平县拖拉机站建立后,曾引进中型脱粒机,由于成本较高,群众很少使用。1970年县农修厂批量仿制豫农50型脱粒机,一台脱粒机日脱小麦2500公斤左右,,但因其使用不安全而被淘汰。1980年县农机局试制“老虎洞”式的铁、水泥结构的脱粒设备,每台造价250元,每小时可脱小麦1000公斤。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用石磙打场脱粒数量回升,用拖拉机牵引镇压器打场为主要脱粒机具。
扬场工具主要有木锨、扬杈、扫帚等。借助风力人工扬场,劳动量大,工效低。1971年国营农场与部分社队开始使用扬场机,一小时可扬出小麦1000公斤左右。土地联产承包制以后,扬场机很少使用。
六、排灌机具
建国前,灌溉工具有撅杆、辘轳等,常用于小片作物和菜园地。1953年全县推广解放式水车,驴拉或人推,日浇地1~2亩,1958年发展到2000部。随着锅驼机、煤气机、柴油机、电动机的相继问世,农用水泵发展很快,1978年全县农用水泵发展到3616台,机灌面积达20万亩。1978年秋县购进喷灌机91台,喷灌如雨如雾,浇地均匀,不易板结,省力节水,一台喷灌机日浇地20余亩。1985年全县仅有喷灌机48台,多因管理不善而损坏。
七、运输机具
建国前,遂平县多用古老式铁轮牛车,车宽4尺,长8尺,二牛架辕,负荷800~1000斤。平原地区有少数四轮太平车和人力独轮车。穷人运输主要靠挑担或畜驮。运输工具十分落后。1952年以后,推广胶轮马车和架子车,铁轮车逐渐减少,特别是70年代架子车的广泛普及,铁轮牛车、胶轮马车多被淘汰。架子车轻便省力,造价较低,便于短途运输,适易农户使用。1985年全县架子车达8.9万辆。农用汽车由1963年的1辆,1985年发展到141辆,汽车和拖拉机挂车共计2941辆。除交通不便的山区外,全县运输基本达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八、加工机具
遂平县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有石磨、石碾、石白等。石磨以驴拉或人推,日产面粉不过百斤,石碾、石日为稻、谷、芋干加工的主要工具。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66年以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相继兴起,磨面机、粉碎机取代陈旧的石磨、石碾、石臼,榨油机取代古老的油坊,弹花机取代旧式弹花弓,铡草机取代笨重的铡刀……1985年全县拥有磨面机2121台,中型面粉加工厂12所,全县人民吃面实现机械化。同时拥有榨油机369台,轧花机146台,碾米机109台,饲料粉碎机1451台,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第二节 农机管理
1956年春,遂平县建立国营拖拉机站,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由拖拉机站统一管理,为八个农业合作社代耕土地。
1958年10月,国营拖拉机站撤销,拖拉机改为公社集体所有。1961年41台拖拉机,耕地13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16%。1961年10月,重建遂平县国营拖拉机站,公社拖拉机全部收回,分设八个机耕队和一个修理队。1969年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92台,机耕面积36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38%。
1969年以后,农机由公社或大队集体经营。各大队争先恐后地购买农业机械,1974年全县大型拖拉机发展到306台,小型拖拉机236台,配套农具及加工机械均有大幅度增加。1976年机耕土地83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91%,机播17万亩。70年代后期,社营拖拉机站管理不善,长期吃大锅饭,生产效率低,处于倒闭状态。
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机经营体制也逐步由集体转变为个体经营,到1985年底,全县社队集体经营的农机大部分卖掉,少部分承包给个人。各乡农机站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开展管理技术承包、监理、培训等有偿服务工作。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土地以户为单位承包经营,小型拖拉机猛增,大型链式拖拉机停用,其它一些农业机械也逐步向小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