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保 健
第一节 妇幼保健
一、新法接生
建国前,妇女产婴多为自产自接、近邻妇女帮接或请接生婆接生。接生者手持民用剪刀或破碎碗片、高梁杆皮、竹片断脐。遇有难产往往用手掏或用枰钩牵拉助产,致使不少新生儿得破伤风病,产妇引起大出血,死亡者甚多。车站乡刘虎庄妇女赵雪,16岁结婚,至38岁共怀孕21次,只成活一胎。
建国后,推广新法接生。从1952~1985年全县共举办新法接生培训班19期,训练新法接生员3022人。1981~1985年全县共出生婴儿 30098个,无一例得破伤风死亡。县、乡、村共配妇幼保健人员288人,保护了妇女儿童健康。
二、妇女保健
建国后妇幼卫生机构大力宣传普及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活安排实行“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作好妇女劳动保护工作。60年代初开始对青年妇女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1960年全县开展对妇女病的普查工作。全县患子宫脱垂症3303人,及时上托治疗的650人,药物治疗的2653人,治愈831人,好转的2472人。1980年共查出子宫脱垂症2214人,治疗2024人,其中上托的1196人,手术2人,治疗率达91.4%。并查出尿瘘病7人,全部手术,治愈6人。1982年全县在城关、县直机关、学校、工厂及农村,对妇女病进行普查治疗工作。如在和兴乡刘桥,按不同年龄分检,24~30岁查74人,患病59人,发病率79%,其中宫颈糜烂的42人,占患病的71%;31~40岁查105人,患病的94人,发病率90%,其中宫颈糜烂的68人,占患病的72%;41~50岁查67人,患病51人,发病率为76%,其中宫颈糜烂的39人,占患病率70%;51~60岁查55人,患病的41人,发病率为75%,其中老年性阴道炎患者23人,共计检查301人,患病245人,查后治愈181人,好转的64人。1983年到1985年检查7473人,患病6511人,治愈2822人,好转2156人。其中共查出妇女子宫脱垂1883人,及时上托治疗1236人。
三、儿童保健
1972~1985年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共计注射乙脑疫苗662935人份,流脑疫苗629362人份,麻疹疫苗701972人份,百白破三联疫苗470389人份,脊髓骨质炎疫苗969378人份。1979~1985年共检查儿童7105人,健康的6396人,患病的457人,其中佝偻病355人,贫血11人,肺炎9人,腹泻5人。1979年县医院和妇幼保健所对县直幼儿园202名儿童进行检查,健康者186人,患病者16人。1979~1980年对全县0~7岁儿童83073人建立了保健卡,按照不同年龄分别给予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白喉疫苗预防注射。
第二节 职工保健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对职工保健工作很重视,各工厂定期、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加强职工保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定点医疗,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不少工厂还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不断改善劳动工作条件,使其安全生产。县和厂不断组织职工运动会,开展球类和田径比赛活动,以增强职工体质。平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职工文艺活动。县工人俱乐部还聘请了气功师傅和健美操、舞蹈教师培训职工。对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从县医院内科病房中分出15张病床,定名为“老干部病房”,专配了医生和护士。除此,对干部每年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全县各医疗单位都挂牌“老干部优先”,处处给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