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与矿藏
在全国大地构造单元上,遂平县位于华北地台的南缘,秦岭地轴的东部。山脉为伏牛山系的东缘部分,其较大的山有大关山、尖山等。主要岩系:五台系片麻岩有局部出露,震旦系石英岩分布最为广泛,寒武系石灰岩以灰山出露最多,火成岩侵入体出露地区也很普遍。石英岩致密坚硬,抗风化性强,形成本地主要的山峰。岩石与构造:一般为单斜构造,火成岩侵入体呈岩基、岩脉等状态。本地因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多变异,构造较复杂。
第一节 地 史
遂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河南地台的组成部分之一。过去曾有上升,但从整体来说,是以下降为主。
在前震旦纪时期,基本上是稳定的,构造了地台的基底部分,以后受五台造陆运动的影响,略有上升,后反复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使地体逐渐夷平。从震旦纪开始,海水侵入,被风化剥蚀的岩石碎屑,经过磨蚀胶结作用形成底砾岩,沉积在震旦系底层。当时地壳活动比较微弱,仅在局部地区,有微弱的升降运动,这时海水时进时退,因而沉积了薄层砂岩及页岩夹层,后来海浸扩大,便沉积了较厚的砂质页岩系。上震旦纪开始以后,由于海水进退比较稳定,故升降的幅度较小,便沉积了薄层砂质岩层。在砂岩上又沉积了一层铁矿和含铁质砂石岩和页岩等。后来海水逐渐缩小变浅,又沉积了砂砾岩和硅质砂岩层。在震旦纪结束后,海水全部退却,经过短时期的剥蚀作用,又复下降为海。在寒武纪初期第二期海浸开始,沉积有页岩、含磷层和石灰岩等。中寒武纪时期,因受澂江运动的影响,遂平境内地层又稍有上升,海水混浊,形成了鲕状灰岩和薄层灰质页岩。自此之后,海水退出大陆,致使中生代地层缺失。在中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大,使遂平境内地层变动剧烈,断层现象有较多处产生,同时西部地区受火成岩体侵入和喷出的作用,使县域内的地质构造,由简单趋向复杂。山脉形成单斜构造。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后来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基本形势。
第二节 地层概况
遂平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境内大部分为第四系坡洪积物覆盖,除西部嵖岈山区外,大部地区在400米左右,即可见到火成岩基岩。现将西部山区地层状况简述如下:
一、五台系:主要分布在走马岭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和后主山等处。岩石种类以花岗片岩、闪长片麻岩、云母片岩为主。这些变质岩层,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构成的山岳多呈浑圆状的低山。总厚度约1952米,在岩层中矿物定向排列清楚,有铁矿、铜矿等填充在片麻岩裂缝节理中间。
二、震旦系:呈不整合状盖于五台系之上,分布范围较广,北从走马岭、南至县界,到处均有出露,覆盖县境西部面积约达50%以上。组成该系岩层主要以石英岩和页岩为主。局部地区页岩变质成板岩。
三、寒武系:(一)、下寒武系岩层呈不正合状态覆于震旦系之上,岩层为灰色、黄色页岩与薄层石英砂岩组成,其中夹有粒状的磷矿层。(二)、中寒武系的岩层,以普通石灰岩、鲕状灰岩、泥灰质页岩为主,在灰山和灰山凹出露最多。
四、第三系:主要为紫红或砖红色粘土层,部分地区含有钙质结核的灰黄色及乳白色粘土层和砾石层。该层在山麓和半山坡地区均有出露。尤其是古泉山和神头山等地出露明显。
五、第四系:由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及冲积物所组成,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北部和南部广大平原地区。冲积物以红色黄土为主。第四纪地层区已垦植为农田。
第三节 地质构造和火成岩
一、构造特征
遂平县处于华北区的黄淮中断坳,汝南至平舆台拱的南缘,正阳台穹和淮滨台凹的西部,板桥台凹之北,故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有较多的断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以嵖岈山区为例,岩层以震旦系石英岩为主,坚硬的岩性直接影响本区地质构造和山岳形态,褶曲较平缓,幅度不大,断层构造较发育,并有火成岩侵入体。
(一)、褶曲
1、九龙山小背斜:在红石崖的东北,九龙山的南麓,表现较明显。其范围延伸不大,左右两翼之间距离约200米,轴向NW~SE,组成岩石为石英岩和页岩,是由于局部的拖曳挤压而形成。
2、双山褶曲:位于徐窑西南部。由于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使石英岩受到应力作用而形成褶曲,褶曲轴向为NW~SE,左右两翼向外延伸约300米左右。
3、凤凰山与长岗岭之间的向斜构造:向斜的两翼为长岗岭和凤凰山,新的岩层位于上部,轴向NW~SE,倾角为20°左右。
(二)、断层与地堑
1、刘沟逆断层:断层线方向为NE~SW,长约3000米,断层面倾斜SE。构造特点:中间缺失罗山期的杂色中粒石英岩,而直接与塘山期的紫色页岩及马鞍山期的条带状石英岩相接触。其因为东部塘山期地层上升,而马鞍山期地层下降而造成的。
2、古泉山逆断层:位于杨店东南,嵖岈山的东北部,特点表现为马鞍山期的条带状石英岩有重复出现,此断层是由于断山上升古泉山下陷所形成。
3、灰山地堑:位于古装顶的东侧,是由四条不同方向的正断层交错断陷而形成的。南侧断层线自石门经余楼西,向东延伸至凤凰山脚以下。东侧断层线自蛤蟆洼经大海眼至鲍庄。北侧断层线从鲍庄经庄胡北和蔡坪南止于郑家庄。西侧断层线从郑家庄向南延伸止于老缸窑以南。地堑面积约4平方公里。
二、火成岩
遂平岩浆活动是比较复杂而普遍的,从细小的岩脉到巨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均可见到,主要分布在楂岈山一带,其次在南斗寺、马圈、宋沟、鳌子山、扎马庄等地亦有出露。多以岩基、岩脉等构造的形态侵入于震旦系石英岩层和古老的片麻岩层中。县境内的火成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有闪长岩、正长岩、安山岩、云煌岩等。
第四节 矿 藏
遂平地层西部山区主要是震旦系石英岩,局部地区保留有寒武系灰岩,页岩、大成岩出露相当普遍。在沉积岩系中,主要有铁、磷、锰等矿藏。由于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多种金属矿藏。
一、金属矿
红石崖宣龙式铁矿:分部较广,以西部红石崖宣龙式鲕状赤铁矿藏量丰富,估计藏量约有1亿吨左右。矿区范围大致为东南至蔡坪,西南至大阳坡,西北至黑石崖,东北至九龙山,面积约13平方公里。矿体层位在震旦系地层中间,底板和顶板为灰色、淡青色页岩和薄层石英岩。
分金炉铁矿:是热液期内生矿床,浸入填充在片麻岩、石英岩和板岩之中,矿体范围不大,品位高低差别大,主要分布在火成岩与片麻岩的接触带上,适于小型开采。
尖山铁矿:为热液期矿床,矿体填充于上震旦系地层的节理和裂隙之内。规模不大,出露面积约640平方米。另外,在五头脑、古泉山、二郎山等地,也有此类型铁矿。
分金炉铜、钼矿:铜矿多侵于闪长片麻岩的片理中,矿体呈不规则状。钼矿多分散地侵于云母角闪片麻岩中,常与黄铁矿共生。
袁庄方铅矿:出现于袁庄北天门山一带,产于震旦系下部地层中,为热液浸染状和脉状。
尖山铀矿:铀矿位于尖山、平顶垛脚下,1967年筹建,1970年建成投产,曾大量开采。由于矿石品位低,处理成本高,宏观经济效益差,1985年终产,矿井封闭。
二、非金属矿
磷矿:分布在县境西部,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可为地方工业开采,也可露天开采利用。
耐火粘土:分布较广,在宋沟、扎马庄、小顶山等地均有埋藏,为斜长岩脉风化而成。以宋沟耐火土质量较好,藏量丰富。耐火粘土成脉状填充在震旦系地层之板岩节理之中,宽约5~8米,呈南北延伸,两侧有云煌岩脉侵入,藏量估计约12万吨。
水晶: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走马岭东北坡、曹寺沟西侧等地。一般质量较纯,可做研磨材料及玻璃原料。
石料:鸽子山山体全属花岗石,储量3600万立方米。古来采做石磙、碾子,销往邻近各县。石分桃红、肉红两色,可供制作高级建筑板材饰料。
此外,还有小量的锰、云母、石膏等矿。各种矿藏资源,为发展地方工业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