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生产技术
第一节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制 这是一种古老的种植制度,建国以前颇多。文城、阳丰、常庄、张店等乡,多为一年一麦或一年一季大秋。在西部山区的丘岭岗地,多为一年一季红薯或小杂豆。还有极少一部分低洼易涝地,一年只种一季高梁。这种制度在50年代初期还很盛行,其面积约占25%左右。1956年以后,这种种植方法逐渐减少。
二年三熟制 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多采用这种耕作制度,即小麦一晚秋(大豆、晚红薯)一冬闲一早秋。1975年以来逐渐减少。
一年二熟制 这种制度原在人多地少的城镇附近比较普遍。近儿年米,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种耕作极为盛行,即小麦一玉米或小麦一其它秋作物。
三年五熟制 见于科技户,几乎村村都有。即小麦一大豆一油菜一玉米一烟叶,或大麦一芝麻一小麦一红薯一棉花。
第二节 栽培技术
混播 这是一种古老种植方法。如麦豌豆(二八或三七比例)、芝麻地里带豇豆。这种制度在建国前比较盛行。从60年代以后的20多年内,随着农业集体化发展而逐渐减少。80年代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混播法,在西部山区的中低产区恢复。
间作 遂平有棉花与红薯、西瓜与小瓜、玉米与大豆、烟叶与花生间作等,但面积不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乡村有搞粮桐间作者,即在田间按一定的比例栽上一定数量的桐树。
套种 麦玉套:麦收前7~10天,将玉米点播在麦行间,麦收后抓紧灭茬管理,可充分利用光、热、水,错开三夏大忙,产量提高15~20%,80年代套种面积不断扩大。麦、玉米、大豆套种:6尺一带。10月中旬播种两耧小麦(六行,占地3尺),空3尺,来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两行玉米,占地8寸,玉米与小麦间距1.1尺,6月上旬小麦收割后再种两耧大豆。麦棉套:遂平在民国时期就有在麦黄时期,趁墒将棉籽点播于麦垄间的经验。当时称之为“棉耪花”。建国以后,小麦与棉花套种有了发展。1971年小麦棉花套种两万多亩。和兴乡赵陈村麦棉套种面积达600亩,占棉田的60%。1972年张店街共种棉花1200亩,其中麦棉套 800亩,当年小麦单产125公斤,皮棉由1971年的36公斤提高到60公斤。车站乡刘庄村魏庄,人均一亩一分地,1983年植棉花116亩,人均6分,其中麦棉套种110亩,采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等措施,创造了单产小麦225公斤,皮棉72.65公斤的高产纪录。
地膜覆盖这是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塑料薄膜的地面覆盖,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提高产量。应用地膜栽培的大多是西瓜、甜瓜、棉花、蔬菜等。西瓜应用此法后,可于六月初上市,比常规栽培西瓜提前15~30天成熟。
大棚栽培 即用钢、木、竹作骨架,用塑料薄膜作覆盖建成的屋形棚架。大多做越冬或早春蔬菜栽培、红薯育苗等。可提高经济效益3~5倍以上,1965年车站乡魏庄村试用塑料薄膜育红薯苗成功。80年代全县塑料大棚广泛应用于黄瓜、番茄等蔬菜种植,亩产值达万元以上。
第三节 品种改良
一、种子更新
遂平县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都在不断更新,更新成效显著的主要有小麦、玉米等。
小麦品种 民国时期主要有二芒麦、红芒红等,高杆小穗,,一般亩产在50公斤左右。1952年遂平引进碧玛一号、南大2419、白玉皮良种,比二芒麦增产20~30%,成为当时的当家品种,1958年严重感染锈病,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59年引进阿夫良种,稳产高产,抗逆性强,在遂平二十多年一直处于当家地位。70年代阿夫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0%。1978年引种百农3217良种,出现不少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一度出现百农热。其它一些品种,如西安8号、宛7107、郑州683等50多个小麦品种,在遂平都有不同数量的种植。此外,遂平小麦良种场于1976年培育出遂平761小麦新品种,最高单产487.5公斤,推广到驻马店市和汝南、平舆、确山等县,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玉米品种 民国时期品种混杂,多为黄马牙、白马牙、琉璃头等,每亩单产50多公斤。1965年玉米杂交品种在遂平问世,1970年以后杂交品种迅速增多,主要有新单1号、豫农704、豫单5号、中单2号等。玉米产量一升再升,1970年每亩单产162.5公斤,1981年202公斤,1983年278公斤,出现一些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
油菜品种 50年代主要是芥菜型油菜,60年代开始,推广甘兰型、白菜型油菜。主要品种有甘油5号、南阳41、白油1号等。
西瓜品种 60年代前主要栽培常规品种,如核桃皮、金镶玉等。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种西瓜和无籽西瓜,80年代已基本普及西瓜杂交品种,主要品种有郑杂系列的5号、6号、中育6号、5452、新红宝等。其特点是产量高,一般亩产3000~5000公斤,超过常规西瓜50~100%;甜度高,含糖量一般高于常规西瓜10~20%;商品性好,个小(5公斤左右)皮薄,早熟。
二、原种复壮
1968年,县科技人员程维中在县小麦原种场进行小麦原种生产,运用小麦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提纯复壮小麦优良品种。经过复壮的小麦原种,提高种性,充分发挥原品种稳产高产的特性。1974年全县三圃面积1.74万亩,生产小麦原种250多万公斤。此后,原种复壮技术在全县普遍推广,并推广到4个地区,20多个县。
三、南繁北育
1970年9月至翌年5月,遂平县农业科技人员14名,到海南岛东方县天安公社,利用我国南北方的气温特点,加代培育玉米杂交种,租地300亩,配制出571、525玉米自交系,收获种子5万公斤。1970年10月到1973年5月,在海南岛陵水县华北大队配制豫农704玉米良种,收种子4000公斤。同时,利用南繁北育法还培育出小麦、棉花、高粱等优良品种。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主要虫害
遂平县农作物主要虫害有小麦吸浆虫、粘虫、地老虎(土蚕)、蛴螬、蝼蛄、稻苞虫、棉铃虫、蚜虫、蝗虫等。明清时代,蝗灾多次发生。1942年(民国31年)农历七月,久旱不雨,飞蝗自北向南遮天蔽日而来,食尽禾苗、树叶,啃食中堂、灶神,导致1943年“人相食”的大灾荒。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发生两次轻度蝗灾,因防治及时,均消灭在起飞之前,共危害农作物10.9万亩。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1950年至1967年几乎年年发生,1955年虫害小麦70万亩,1967年虫害50万亩,褚堂、杜庄、邢桥、玉山、常庄等地虫口密度5立方市寸达15~40头。小麦粘虫1967年全县有不同程度发生。1976年20万亩小麦受粘虫危害,1980年危害10万亩。其次,地老虎在历史上年年均有不同程度危害,1981年县城附近61%的玉米苗被害。
二、主要病害
农作物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叶枯病、黑穗病、红薯黑斑病、棉花黄萎病等。1951年至1955年小麦连续发生黑穗病,发病率达5~10%,其中1954年小麦黑穗病60万亩。1958年与1960年碧玛1号小麦发生严重锈病。1982年与1983年百农3217、津丰1号小麦严重感染锈病,减产50~80%。此外,红薯黑斑病年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三、病虫害防治
民国时期,县政府建设科设有技术员、技士、技佐等职。1942年遂平县发生严重蝗虫灾害,百姓视之为神虫,烧香祷告,不敢冒犯,政府下令扑打,轰赶,一些乡镇将捕杀的蝗虫集中起来,堆如坟丘,但仍无济于事。新中国成立后,县农业局下设植物保护站,各乡均设虫情测报站,配备植保技术力量,50年代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对病虫害采取预测预报、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综合措施。1967年4月25日至5月2日,为扑灭小麦吸浆虫,省民航局派两架安二型飞机到遂平县,喷撒1%的666粉500吨,使50万亩小麦免受其害,从此再没有发生小麦吸浆虫的危害。7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高效广谱农药3911、1059、氧化乐果、敌百虫、呋喃丹等以及菊酯类杀虫剂,各种虫害大减。同时使用多菌灵、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结合更换良种,轮作倒茬等农业措施,基本控制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
四、杂草化除
使用化学药品除草是新兴的农业技术,80年代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使用。如主治野油菜的二甲四氯,主治涩蒌秧的苯达松,主治燕麦草的燕麦灵、燕麦畏等。每年化除面积达30万亩左右。
第五节 肥 料
土杂肥,也叫农家肥,传统的施肥方法为底肥和追肥,小麦与早秋作物以施底肥为主,追肥效果差,农谚说:“三追不如一底”。1952年以前,施肥主要有土杂肥和少量饼肥,也有把盛花期的芝麻、绿豆掩青作绿肥。1952年开始试用化肥。进人60年代,化肥施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氮、磷、钾化肥常与土杂肥同作底肥,也有用作种肥、追肥。1984年,全县共施各种氨肥4.08万吨,磷肥0.21万吨,钾肥86.2吨,复合肥885.6吨,每亩平均施氨肥40.5公斤。磷肥适用于黑老土土属,底肥常用量为25~50公斤,钾肥施用量一直很少。此外还有菌肥和微肥九二0、五四0六,菌肥多施于瓜菜,铜酸铵常作大豆拌种,硼肥常用于油菜花期喷洒,磷酸二氢钾多用于小麦、棉花、烟叶、蔬菜等叶面喷洒,三十烷醇常做蔬菜激素肥料。这些菌肥和微肥用量很少,仅在一些科研单位和科技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