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艺 文
嵖岈山风景如画,自唐以来,文人墨客常来于此,特别是明、清以后,游人登山观景览胜,写景抒情,怀古言志,赋诗作画,许多作品状物传神,曲尽其妙,使山川增色。如明代许瓒的《游嵖岈山》,现代人李铎的《登嵖岈》等均堪称佳作。由于岁月流逝,许多作品散失难辑,仅从现有的资料中筛选,辑录人篇。
第一节 诗 词
游嵖岈山
许瓒(明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嵖岈山秀寻仙迹,隐隐云壑十万峰。
遗事尚传人亦去,洞门深锁碧苔封。
登嵖岈山
张鼎新(山西交城人,进士,清顺治十五年任遂平知县)
嶙嶙峋峋层相崎,鸟道石磴争尺咫。
千形万状虽难名,不出五行变化止。
或如玉笋簸天空,或如弓案横净几。
或如龙蹲虎豹狞,群飞群走群披靡。
西连天磨耸人云,呛峰潭又龙栖水。
遥从道口悲元济,又向洞中思李耳。
劫灰不能烬不燃,戈骑每每环兹里。
风光犹逐鼓声飞,蹊绿尚渍征骸髓。
只今何以为山筹,莲花峰共我忘忧。
嵖岈仙洞
魏厥臣(遂平人,顺治间廪生)
千仞层峦万仞峰,天工巧削翠芙蓉。
径回曾不容双履,壁立还须杖一筇。
云护飞泉湿涧草,霞随闲鹤绕岩松。
洞中仙灶新如许,会向碧桃树下逢。
莲花掌
张印艺(遂平籍,,清乾隆时举人)
亭亭芳艳石堆成,形似莲花故得名。
不染一尘碧出水,独开千载别含英。
玲珑古涧疑根在,团结新松学盖擎。
苔点霞匀谁出手,由来妙物是天生。
登嵖岈山
王道成(遂平籍,清顺治时庠生)
岈山何嵽嵲,石径与云连。
飞阁临幽涧,危峰插碧天。
凌虚极远目,依树弄流泉。
更忆灵岩宿,平看皓月悬。
登嵖岈
己巳春游 李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少将军衔)
漫道黄山天下奇,嵖岈峭丽世间稀。
千重瑰壁嵯峨甚,绝巘灵峰看欲迷。
己巳春游 田零(青望)(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北京画院教授、画家,时年70)
嵖岈高耸蜜流岩,
洞穴石磊暗流泉。
桐花飘香群蝶舞,
自愧体衰登山难。
1984年国庆佳节,中国味精技术公司副总经理李益民先生重游嵖岈山,故土情深,感慨万千,欣然命笔:
千姿百态幽径弯,怪石嶙峋树参天。
游客无人不称奇,作画何须到黄山。
登嵖岈山
魏延田(遂平县文联主席)
1984年10月
慕名嵖岈履顶巅,倍觉天高地更宽。
傍涧古柏夸高龄,依天奇峰笑平川。
浮云朵朵随风去,曲径条条仗手袋。
盛世书生多逸致,兴高孰谓登山难
第二节 游 记
一、春游碑记
清明佳节,嵖岈尤美,携酒具肴,呼朋引类。登云梯过天门,置身于仙桥之旁,端坐于莲花之中,开筵飞觥,少饮辄醉,环而视之,见其峭壁迭翠如天画然,水帘垂洞似挂明珠。谓众客曰:是山也或昔日之狼牙乎?是水也或昔日之酿泉乎。独西南一峰,突兀而起,约有数十丈,人不能及,上有仙园,松柏苍然,更若有姚黄魏紫之壮,不知谁为灌溉而生机如是勃勃也!予问客,客莫能对。独振衣进步,少北而东,忽遇石猿端坐,群峰环列,若悟道然。又得一石厨,绝无烟火,饮食俱备,每品赏之宴如也。复前行夹岸数步,积石嵌空,有前门弓从口人,屋舍俨然,竹影横道,欲留醉客。予曰:“我非醉翁,谁为翁亭。真堪下榻矣。”予就唾,夜将半,梦群仙毕集,邀予同饮酒。至半酣,各呈技能,有鼓琴者,琴调和畅;有咏诗者,诗韵清绝。诵明月,歌阳春,飘飘然别有一天矣!未儿,东方既白,群仙告别,窃嘱予曰:“今宵宴乐不足为外人道也。”群仙别去,予亦警悟,熟视之,方知身在白云洞中,夜来时不可复得也。甲辰岁署理信阳,复梦游此山,得仙句云:一帘泉水流佳句(水帘洞),万顷波涛奏雅音(黄河)。
确遂汛司厅,泌邑沙河店人虞廷、韩韶和撰书,道光二十五年桐月吉日。
二、嵖岈山游记
百闻不如一见,得目足以印心
——随笔游记,乙丑春清明节,余与友人游嵖岈山为玩景也。
进山后,日正午。过横岭,巡山麓。登南山,上盘路。约里许,始停步。向南一望蜜山耸然而峙立,向北一观群石翕然而仰出。南皆峭壁,北皆房庐。又行数步,至第一门。复行一里,到第二关。西北一望,桃花似锦。东北二路,柏绿若染。不百步,有一洞,通舞阳,门三层。碑塞其口,字迹堪明。未及,北出此洞,西过岭山,上有龙宫,下有星泉。过峡越谷,攀登掌峰(注:南山莲花掌峰),解襟引领,四望观景。东有八卦亭高人云际,西有小南海突出山湾,南有舍身台下临无地,北有菩萨路百蹬朝天。于是,休息片刻,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清潭澄澈,飞瀑如绿。处处堪观景之美,无比于此山之佳,独特耸然,更无二岩。忽而向西,忽而又南,曲径通谷,峰回路转,径如羊肠,洞若桃园。中有花园,旁有旗杆,高出数丈,左右相连。少息北下,折而又东,山路崎曲,岩石纵横,一高一低,匍匐而行;一上一下,攀援而登,出南天门,到北山顶,若石猴院,若关岳庙,若仙姑楼,若白云洞,若石灶伙,若大石棚。南有颜真卿“别是洞天”四个大字,北有刘扁头为王一巨石山顶。友曰:真乃佳景。余曰,第一山峰。
于是,作歌曰:
观南山则参差纵横,
望北山则层叠玲珑。
乐我目则赏我心矣。
夕阳回山自此游终。
又作诗曰:
足登嵖岈眼界空,
山空地空称玲珑,
一声爆竹百谷应,
四面峭壁五人瞥,
石上长石猿莫登,
洞里有洞客难行,
试向天下何与此,
无人不到第一峰。
王金铭字缄斋,西平县圈王村(清朝)贡生,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五人游记。
第三节 石 刻
嵖岈山石刻多散布在北山,据载“别是洞天”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又如“太极”,“复阳庵”,“蓬莱三洞”也是颜真卿手书。
“白云洞”:颜体楷书,在北山白云洞口上方壁上,每字高40厘米左右。
“别是洞天”:颜体楷书,刻在白云洞口前左边石壁上,每字高70厘米。
“复阳庵”:颜体楷书,刻在白云洞上方再向西十多米处的石壁上,每字高90厘米。
“太极”:颜体楷书,位于魁星楼西20、米处的石壁上,面南,每字高100厘米。
“蓬莱三洞”:颜体楷书,位于魁星楼西南80米处的石壁上,面东,每字高40厘米。
“汝南第一山”:颜体楷书,位于南山包公庙西30米处、黑风洞南边石壁上,面北,每字高约75厘米。
“又ー天”:颜体楷书,刻在南山三道门外右边的石壁上,每字高50厘米。在北山过庭楼有两处石刻壁画。一幅是人体兽面半身像,另一幅是一只狗。壁画形象通真,线条清晰流畅,据考证,系唐代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