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资料购销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一、百货
1950年,县城有百货批发部1个,零售部两个。1952年设玉山、神沟、诸市批发部。1956年底百货购进总值239.61万元,销售总值285,10万元,经营品种较全。1964年,百货批发业务由百货公司和供销社两家经营。1974年百货商品总销售额为165.4万元,1975年特大洪灾中百货损失总值200.8万元。1976年百货公司销售总值923.45万元,创利润37.67万元,归口管理的百货合作商店组,销售总值7.18万元,创利润0.327万元。1979年9月,建筑面积为1385平方米的百货大楼开业。
进入70年代,的良、的卡、中长纤维、三合一等商品激增。80年代涤纶、呢绒织品、手表、皮鞋、各种化妆品、装饰品、毛料制品畅销。1985年百货系统销售总值为1034万元。售出呢绒织品5700米,绸缎5.6万米,床单15.34万条,各种服装3.5万件,手表11566块,缝纫机879部。
二、糖烟酒
1949年间,遂平境内经营糖烟及其它副食的杂货铺有130多家,拥有固定资金3万多元,年营业额20万元上下。1950年10月遂平县烟酒专卖事业管理处成立,1954年3月改称专卖事业公司,专营食盐、食糖、烟酒批发。1956年销售总值为63.72万元。1976年,兴建县副食品仓库,有库房9幢,有效使用面积3152平方米。1978年12月,糖烟酒营业楼竣工使用,有效使用面积1010平方米。是年,销售食糖643吨、食盐3866吨、酒类101吨、糖果139吨、卷烟5389箱。
1984年3月,卷烟业务分出,糖烟酒公司改称副食品公司。经营商品除部分糕点、糖果、酱油、醋系本地产品外,其余大部商品为外采商品。是年完成商品销售额495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70年代中期之前,河南白酒张弓、鹿邑、宝丰,林河在遂平走俏,随后,广东、贵州、四川白酒占领遂平市场。
1985年,副食品公司有干部职工93人,零售门市部4个,批发门市部3个,代理批发点6个。年销售食糖1325吨、食盐3160吨、酒类655吨、糖果75吨、各种罐头4540箱、糕点121,吨,销售额为563万元,创利润14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营越来越多,市场活跃,物资丰富。
三、五金交电
1949年至1955年,五金、交电、电工器材、化工染料等商品由百货公司负责批发,供销社供应经理部经营销售。年营业额30万元。
1956年,零售业务交百货公司,批发业务则交供应经理部。
1962年1月,五交化公司成立,零售门市部三个。主要经营铁丝、元钉、油漆、颜料、电器、自行车、收音机、碱面等一千二百多个品种,年购进额27万元。
70年代以后,开始经营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子计算器等高档商品,同时,自行车、收音机、电灯用品和电讯器材与以前相比大幅度增长。如自行车1965年销售88辆,1976年销售931辆,1985年上升到8161辆;电视机 1973年销售4台,1985年上升到542台;电风扇1982年销售400台,1985年销售 2003台;收录机1983年销售40台,1985年销售234台。年销售金额1966年183万元,1985年提高到436万元,增长2.3倍以上。
1978年以前,遂平交电商品主要来自系统内调拨,全部由驻马店地区交电站供应。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深人贯彻,交电商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经营,先后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苏州、杭州、常州、无锡等地购进五交化商品。
1985年底,五交化公司零售门市部增加到7个和一个家用电器修理部。年销售额440多万元,上缴利润7.67万元,资金总额114万多元,比1978年增长51.7%
四、日用杂品
建国以前和建国初期,人民群众所用日杂商品,多由小商小贩经营或农民自产。供销合作社建立以后,主要由供销社经营。供销社对人股社员,凭社员证优惠供应日杂用品。对私营工商业者改造以后,实行平价供应,广泛设立售货网点,送货下乡,举办物交会向群众销售日杂商品。特别是1961年农村食堂解散后,群众急需铁锅,供销社就外采铁锅及家庭灯具,满足市场需求。
1976年以后,经营日杂商品的人增多,市场上各种日用品应有尽有。
五、医药
建国前遂平县中药业的经营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合股经营,批发为主兼药材交易,天成堂商号由9股组成,明大药栈由7股组成;一种是个人开店,雇用他人或收徒经营,以批发为主兼零售,保善堂、仁寿堂商号即是如此;一种是开家庭药房,主人行医经营,此种经营方式遍及全县,福寿堂药店就是其代表。
建国后,中药材由医药部门经营。中药材收购除医药收购门市部收购一少部分外,大部分由供销社收购。所收药材除供县内需用外,大部分调往外地。年收购量最高为14万公斤,最低为1万公斤。
1983年,医药公司经营的中成药有447种,其中片剂类163种,针剂类11种,蜜丸类208种,粉散类12种,冲剂糖浆类12种,酊水油膏类29种,药酒类17种。
中药进货渠道有三:一是上级分配调拨,二是造计划交上级采购,三是自己生产。
西药最早在遂平销售是1920年(民国9年),军医张朝荣从军队回县后在县城北大街路东开设西医诊所经营西药。1952年县供销合作社供应经理部经营的品种有大圣丹、清凉油、人造血、唐拾义、何济公、十滴水等20多种。1954年8月,供应经理部增设医药门市部,开展对外批发业务,经营品种增多。翌年8月,建立中药材经理部,担负全县中西药供应业务。是年,供应西药品种扩大到426种,销售额达到 8.53万元。1957年1月,西药交百货公司经营。
1958年4月,中药材经理部改为国营中西药供应站经理部,西药由百货公司移交经理部经营。此后,西药购销业务逐年扩大。
1968年经营品种698种,比1958年的487种增加211种,上升43.33%,购销总额157.88万元,比1958年的93.68万元上升68.53%。
1978年经营品种945种,购销总额360.93万元,
1983年经营品种 1168种,其中药品类952种,医疗器械类216种,购销总额为459.53万元。
第二节 农副产品
一、棉麻
1953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供销社代购代储。1970年城关、和兴、阳丰先后兴建棉花加工厂,加工储存棉花。1973年收购棉花384.37万公斤,是建国后收购棉花最多的年份。1980年以后,棉花收购价格提高。1985年全县植棉5.1万亩,收购棉花186.97万公斤。麻类收购,1952年为0.5万公斤。60年代红麻引人遂平,麻类产量增加,收购量扩大。1967年收购2.35万公斤。1971年收购红黄麻7.3万公斤,为建国后最高年份。
二、肉蛋禽
1955年10月,遂平县国营食品公司成立,同时在县境设11个食品经营处。翌年,畜产品采购总值2.29万元,县内售出生猪2000头,上调9644头。1958年建容积为300吨的冷冻仓库1座。下半年开始实行生猪派购政策。翌年,收购上调生猪37056头、活羊5889只、活鸡32500只、鲜蛋6.45万公斤、菜牛170头。1961年实行派购交售有奖政策,农民每交售1头生猪奖励一定数量的饲料粮、工业证券。1964年,取缔猪、牛集市贸易,禁止私人宰杀出售猪、牛肉。食品肉蛋禽供应由食品经营部门统一经营。城镇非农业人口享受国家价格补贴,亏损由食品公司从利润中支付。1982年实行开放经营,个体屠宰户遍及城乡。1984年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经营。1985年,食品公司有门店65个,全年购进生猪29981头,鲜蛋144.67万公斤,家禽46万只,菜牛3118头,羊2000只,总值827万元,与个体屠宰户展开了公平的市场竞争。
三、蔬菜 水产
1955年县城8户菜贩组成蔬菜小组,资金共200元。1958年转为商业局蔬菜门市部,经营品种扩大。1961年,遂平蔬菜曾销往安阳、新乡、信阳、石家庄、太原、阳泉、榆次、乌鲁木齐、广州等地。1978年,成立蔬菜公司,资金8万元,干部、职工28人,3个门市部1个批发仓库,1个酱菜厂,除经营蔬菜外还经营水产、各种调味品,年销售额30万元,其中蔬菜占一半左右。1983年公司撤销,蔬菜市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