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 候
遂平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亚湿润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冬季多西北大陆性寒风,夏季受东南海风影响,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
春季(3~5月),气温在摄氏10~22°C之间者仅53天左右。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回升,冷暖变化较大,易出现寒潮、大风和低温天气。有的年份,也因受单一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春旱。
夏季(6~8月),气温在22°℃以上者约116天左右。炎热、多雨,高温、高湿,全年约一半以上的降水量集中于本季,且日照充足,对农业生产有利。不过,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且时有暴雨发生,故常有旱涝灾害。
秋季(9~11月),气温从22°C降至10°C,其间约57天左右。晴朗天气多,日照长。随着每次冷气团的南侵,气温逐渐下降,以至霜冻发生。有的年份,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缓慢,常出现连阴雨天气。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温在10°℃以下者,约139天左右。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冷空气南下频繁,多北风、偏北风。
第一节 光 照
一、日照
遂平年平均日照2208.2小时,平均每天6小时,日照率为50%。日照最高年份是1966年,日照时数为2431.6小时。在一年中,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计235.9小时,日照率为55%,每天平均7.9小时,可基本满足多种作物生长的需要。4~10月份为1433.6小时,占全年日照的65%,对作物光合作用非常有利。5月下旬每天平均为7.2小时,有利于小麦灌浆。7、8、9三个月日照时间较长(平均每天6.9小时),昼夜温差大(10~15°C),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对薯块的膨大更为有利。
二、太阳辐射
遂平县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17.7千卡/平方厘米,6月份最大为14.1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为57.9千卡/平方厘米,6月份最大为6.9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光合有效辐射量的11.9%。大于等于0°℃的有效辐射量为53.4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92.2%;大于等于10°℃的有效辐射量为41.8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72%。正常年份可以满足多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二节 热 量
一、气温
遂平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4.9°C。最高年份是1961年,年平均气温16.1°℃;最低年份是1956年,年平均气温14°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3°℃(1966年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6.6°C(1955年1月6日)。全年≥10°℃积温为4864.3°C,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二、地温
遂平地温年平均17.6°C,比年平均气温高2.7°C。一年之中,7月份地温最高,平均0厘米为32.2°C,20厘米为28.5°C;1月份最低,平均0厘米为1.9°C,20厘米为3.8°C。
三、霜期
遂平无霜期较长,历年平均为224天,最长年份为285天(1977年),最短年份为196天(1972年)。初霜期平均出现在11月3日,最早出现在10月21日(1979年),最晚出现在12月5日(1952年);终霜期平均出现在3月23日,最早出现在1月31日(1977年),最晚出现在4月14日(1980年)。
第三节 降 水
根据遂平县气象站资料,历年平均年降水量是972毫米。其特点有四:1、在地域分布上是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特别是夏季七八月间,由台风引起的大暴雨,其中心多在汝河上游板桥一带,因而,降水量大多由县东北向西南递增。2、降水在一年之中分配很不均衡,秋作物生长期的6、7、8、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而其它八个月,属小麦生长期,降水量不足全年的40%,尤其是冬季三个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7%左右。3、在年际间,分配差额也很大。1975年6、7、8、9四个月降水量达1397.5毫米,而1966年同期,降水量仅147.4毫米,仅相当于前者的十分之一。1963年小麦生长期降水达527毫米,相当于1962年同期降水量235.8毫米的2.5倍。以全年论,1975年降水量1736.9毫米,是1966年降水量442.4毫米的4倍。4、夏秋季多暴雨,1975年8月5日至8日降水1100毫米以上(8月5日12时至7日12时,累计降水700毫米。7日17时至8日,气象站被洪水冲毁,雨量无法测报,估计在400毫米以上),实属历史所罕见。由于以上特点,虽然遂平正常年份的降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但雨量集中,年际变化大,必然导致夏秋多洪涝,冬春多干旱,而洪涝、干旱在一年之内和年际之间也是交替、重复出现的。这对晚秋作物非常不利。
第四节 风
遂平全年风向频率以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其次是南风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2.8米/秒,历年各月平均风速以4月份最大,达3.1米/秒,10月份最小为2.3米/秒。风速大,影响着土体中水分运行和地面物质的移动。5月份干燥度大,风速也较大,易形成干热风,对小麦后期生长有一定影响。春秋两季,急风暴雨相伴发生,往往造成作物倒伏,植株折断,籽粒脱落,以致严重减产。
七级以上的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平均每年6~7次。1959~1980年,22年中共出现153次。冬季53次,频率35%;春季53次,频率35%;秋季26次,频率17%;夏季21次,频率14%。
附:物候谚语
遂平县没有比较系统的物候记录资料,现仅收录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农谚,以说明遂平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对气候的反应,供从事农业生产者借鉴。
七九、八九抬头望柳;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春暖麦丰收,春寒麦子丢。
九尽花不开,粮食摆满街。
春分高粱,秋分麦。(指播种时间。现小麦播种已延至寒露过后)
枣芽发,种棉花。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三月三,倭瓜(南瓜)、葫芦地里钻。(月,指农历,下同)
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榆,指榆钱)
清明前后断霜雪。
要要暖,椿头大似碗。
蛤蟆打哇哇(青蛙开始鸣叫),四十五天吃疙瘩(大麦)。
斑鸠咕(鸣叫),耩早谷。
小满谷(指播种),打满屋。
四月八,打楝花。
打春(立春)一百一,拿镰割麦(大麦)吃。
小满见三新(茧、油菜、蒜)。
芒种忙,三两场(小麦上场脱粒)。
小满十八天,生熟都要干(不论小麦成熟与否,都要干枯)。
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头伏萝卜中伏芥,赶到末伏种白菜。
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红,即将成熟)。
立秋十八,河里没人瞎(人影)。
处暑三日犟种田。(犟,十分勉强;种田,指播种当年收获的秋作物)
白露豆结顶。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八月蒜,鸡不看。
九月九,虫封口。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小雪不发股,大雪不出土(小麦小雪时播种,就不会分糵;大雪时播种,年前就不会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