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灌 溉
一、库灌
板桥水库灌区.1958年板桥水库修建两条干柒,遂平县设计灌溉面积9个公社89个大队,效益面积4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41.3%。南干渠流经文城、诸市、褚堂、关王庙公社,全长49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9.8万亩,1966年8月正式通水。北干渠流经张台、文城、阳丰、玉山四个公社,全长 58.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2万亩。国家对南北干渠总投资550万元。“75·8洪水”使板桥灌区毁于一旦。
下宋水库灌区。1974~1975年下宋水库灌区建成,设计引水流量为2.63 立方米/秒,可灌溉嵖岈山、玉山、沈寨公社的9个大队。设计灌溉面积4.2万亩,其中嵖岈山1.84万亩,玉山1.72万亩,沈寨0.64万亩。下宋水库有干渠一条,支渠三条,因配套工程较差,管理制度不健全,1984年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2万亩,水的利用率只有20~30%。
小型一类水库灌区。魏楼水库灌区有干渠一条,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1973年灌区建一条166孔的“千米渡槽”,全长1480米,渠首高7米,为块石水泥结构,投工4.5万个,投资24万元,引魏楼水库之水到古泉山。建成后从未通过水。双沟水库灌区,有干渠一条,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八里岗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
二、井灌
1955年,遂平县水利办公室举办第一期打井训练班,是年全县共打砖井35眼,竹井38眼,下泉井6眼,土井1221眼,整修旧井252眼,配备“解放式”水车202部。1966年,水利局设打井专业队,使用大锅锥或油压钻机,打机井4107眼、砖井4016眼,并配备水泵、电动机或柴油机。“75·8洪水”后,大部分水井被冲毁。经过修复和新打,1980年实有机井5028眼,电机配套2114眼,灌溉面积20.7万亩,保灌面积10.7万亩,打井投资共789万元。
三、站灌
1965年,遂平县在城南汝河上建一机灌站,配备动力机、水泵抽水灌溉。到1980年,全县累计建机灌站 109处,配动力机22台1456马力,电配15台733千瓦。提水总量1649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21万亩,保灌面积6.6万亩。在站灌建设中,关王庙乡于1978年秋在小清河左岸建二级提灌站一处,修拱形砖渠350 L,长780米,渠首高8米,建成后只浇过一次地,不足百亩。
四、喷灌
喷灌是现阶段一种先进的灌溉方法。1978年秋,县水利局在和兴公社大牛大队安装喷灌机5台,培训技术人员,一人一机每天引水浇地20亩。1985年全县共有喷灌机48台,因管理不善损坏较多,故抗旱效益不高。
五、塘、堰、坝灌溉
1936年(民国25年),嵖岈山乡大海眼和小海眼各建石坝一座,蓄水浇地300余亩,新中国建立后,全县大修塘、堰、坝,1985年统计,共有塘、堰、坝147处,蓄水总量36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万亩。在建筑形式上有山丘区筑坝蓄水、小河道筑坝蓄水、平原挖塘蓄水等。
第二节 除 涝
遂平县汛期平原多洪涝,渍区秋粮无收。炭疽等传染病不断发生。
建国后,遂平县大摘水利建设,在汝河、奎旺河上游筑库拦洪,下游加固堤防,疏浚分洪,并对30多条支沟进行了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有效地减轻了洪水灾害。平原上的除涝工作始于1956年,县委、县政府在常庄乡搞了谢湖区除涝试点,设计除涝面积12万亩,投资45.5万元,调集13个乡5万名民工,在谢湖区挖沟(宽10~12米,深3~5米)23条,就势筑路23条,沟、路各长119公里,建桥涵54座,共做土方85.1万立方米,于1957年4月完工,完成除涝面积10万亩。治理后的谢湖区田方、路直、沟通、树成行,成为全县方田化建设的维形。常庄乡除涝前每年吃统销粮150万公斤,除涝后的1957年粮食自给有余,贡献给国家100万公斤,1958年贡献350万公斤,《河南日报》曾在显要位置报导了谢湖除涝成绩。
60年代,王陈渠除涝工程、鲁沟除涝工程相继开工。70年代全县掀起大规模的除涝高潮,各公社根据县统一规划,制订出本公社具体除涝计划,组织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年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到“75·8洪水”前,全县共挖排涝沟12950条,39.4万亩低洼易涝地,按3~5年一遇的标准,治理22.4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57%,过去的田问曲径、斜路、弯沟基本绝迹,方田化格局初步形成。“75·8洪水”后,突击抢修水毁工程。70年代后期,治水方针转移到管理上来。1985年,完成反修河、罗李河除涝工程,新挖排涝沟103条,土方210万立方米,全县除涝面积达到23.8万亩。
第三节 截潜流
一、石河口截潜流工程
石河口位于张台乡石头河上游,老坟湾村西侧,流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上游为山区,下游为丘陵,地形起伏,土薄石多,多灾低产,旱天人畜吃水困难。1977~1978年,张台乡在石河口修筑截潜流坝,坝轴线长200米,坝顶高程148米,坝顶宽3米。引水工程已修渠首闸1座,硬化引水干渠3300米,支渠4900米,挖蓄水大塘8个。截流工程总投资34.33万元,其中社队自筹13万元。此工程引水量枯水季节为0.03立方米/秒,解决了近3000人和700多头牲畜吃水困难,并可浇地2400亩。截流坝上游有两个水源,因地质和其它原因,只截流遂平境内的北支,加之配套工程不完整,引水量小,效益未充分发挥。
二、拐庄引水工程
拐庄引水工程位于花庄乡下阳村拐庄东50米的三叉河上,控制来水面积10.75平方公里。1980年,为解决当地吃水困难,组织群众修筑截潜土质坝和溢流堰;坝南北各建进水闸一座,分成南北灌区,南干渠已修硬化渠200米,北干渠尚未作引水工程。
第四节 水土保持
建国初期,遂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19.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0.6%,其中西部山丘区212.4平方公里,南北岗区407平方公里,全县年均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33吨,水土流失严重的是西部山丘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可达2000到4000吨。如张台乡大纸房南坡,坡度25°至30°,开垦6年,流失土层厚25毫米,年均4.2毫米,每平方公里流失6.3万吨。一些浅山地带已出现沙漠化现象,人们的生产、生活、饮用水均感困难,个别村庄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川地被冲走,坡耕地土层被刮走,全县4万亩坡耕地年流失表土40万吨,其中含氮、磷、钾431 吨,有机质4100吨,每亩合16公斤。
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有的弃耕,有的被迫叠地造田,免强耕种的亩产多在100公斤以下。水土流失严重区有嵖岈山乡大部和张台、槐树、玉山乡一部分,共25个行政村,面积21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的17.4%.轻度流失区有沈寨、槐树、关王庙、嵖岈山、和兴、玉山、张台、阳丰、花庄、文城、褚堂、诸市等十二个乡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区,共73个行政村,流失面积4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7%。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汛期暴雨多,耕地坡度大;有山不靠山,用山不养山;重农耕,轻水保,重开垦,轻林牧;植被资源、生态平衡受破坏。
遂平县坚持“治山、固岗、保平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方针,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等措施,对水土流失区进行了综合治理。
农业措施:50年代初,省、地两次派技术员到遂平,帮助搞水土保持试点,开展以修谷坊、建梯田条田、建水库、打田埂、挖坑塘、平整土地和植树造林为主要项目的水士保持工作。到1956年11月,鲍庄、杨店、三官庙、胜桥、下阳、李尧、张台、田庄8个乡建谷坊178座,建小水库5座,修渠2条,筑拦河坝4座,挖坑塘8处。岗区的王油坊乡建畦田300亩,打田埂200亩。70年代山区群众大搞劈山造田、平整土地。1981年在水土流水严重区种植沙打旺、苜蓿等牧草,草坡覆盖率达50~70%。
林业措施:建国初,山区仅存次生林1200亩。山区人民因地制宜种植松树、麻栎、油桐、山楂等林木。到1983年,山区森林面积发展到1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9%,山区为28%,平原为4.8%。
水利措施:50年代以后,全县共建中小型水库18座、塘堰坝172处、中小灌区8处。
通过以上措施,全县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