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民国县政府武装
县大炮队 在北洋政府时期,遂平县成立大炮队,编制40余人,队长吴振南。装备有“老白龙”、“布郎机”、罐炮等火器,任务为守城自卫,下乡清剿。
遂平县武装马队 1924年山(西)、陕(西)禁烟督办混成旅长魏明山(遂平米面馍魏庄人),返乡夸官时将所带18支步枪赠送遂平县知事,遂平县成立由18人组成的武装马队,参加者自带马匹。队长王茂亭、棚头(班长)柴寿亭。
县武装大队 1927年(民国16年)国民党统治遂平后建立武装大队,吴振南任武装大队长,辖4个中队、1个车子队,车子队长吴友云,共100多人枪。
县国民兵团 1938~1943年,遂平地方武装为国民兵团(1941年后称国民兵团),团长由县长袁森兼任,副团长郭定堂,下设4个大队。
县抗日联防司令部 1944年(民国33年)5月9日,日军陷遂平,县政府移居西部山区,诸市镇长徐尧岑(阳丰赵楼人),在诸市组织成立遂平县抗日联防司令部,司令徐尧岑。
县国民抗敌自卫团1944年(民国33年)7月,抗日联防司令部改为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司令由县长赵子杰兼任,副司令徐尧岑,搜集各类枪支2000余支,组成7个武装大队。第一大队长徐尧岑,第二大队长王中典(文城人),第三大队长徐兴初,第四大队长王光斗(槐树人),第五大队长王奇山(阳丰人),第六大队长赵子敬,第七大队长李光美(界牌人)。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策动界牌、永固(石寨铺)、张店伪组织反正后,设遂东办事处,曹少华为主任,旋改为遂东区,区长徐尧岑(兼),区副谢玺亭。遂东区编第八大队、大队长阎海峰,第九大队长李久涛(柳庄寨人)。日军投降后将伪军武装改编为第十、十一、十二大队。
县自卫总队 1946年1月,国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自卫总队。总队长由县长赵子杰兼,副队长徐尧岑,下设1个大队,队长柴寿亭。不久又易名为保安团,团长徐尧岑,团副张杰,辖3个营。
1948年,国民党遂平地方武装溃散。
第二节 人民武装
遂平县国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第四中队 1944年秋,共产党员周子郁等在嵖岈山职业学校,组建一支70余人的抗日武装。经过与遂平县国民自卫团交涉,编入第四大队第四中队。中队长周子郁,中队副魏太初。四中队行动保持独立性。
新四军遂平支队 1945年3月,中共遂平县委在下宋会议上决定建立遂平军政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何文庆,副主任时志仁。改编遂平县国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第四中队,成立新四军遂平支队,支队长周子郁,副支队长刘中训。
新四军遂平独立团 1945年6月,新四军遂平支队改编为新四军遂平独立团,隶属豫中军分区。团长文明章,政委吴泽芳。辖两个大队、一个独立营、六个直属连。共1000多人。
遂(平)、西(平)军政办事处武装大队 1948年1月,李海涵根据上级指示,会同邢瑞征、李振东、李海朋、李静波、李汉三、钟策等在土山西南小张庄建立遂西军政办事处武装大队。办事处主任李海涵,武装大队长钟策,副大队长李海朋。武装大队辖3个连1个警卫班和1个管理股,共400多人。一连长胡保坤,副连长张万中。这个连是李海朋、钟策从沈寨、李庄、薛庄组织起来的80人、近50支枪的地方武装。后来,经过出山寨整顿,实力发展到130多人,近80支枪(轻机枪1挺);二连长李新斋,副连长李年川。此连是李新斋在土山、常韩一带收拢组织起来的新四军掉队人员,经过出山寨整顿,实力发展到近80人;三连是方达由张台、牛蹄、嵖岈山一带的武装人员组成,共170多人。
遂平县武装大队 1948年6月桐柏军分区司令员田欣带1个独立营(营长崔平、教导员贾军)来遂平协助发展武装。是年12月遂平县重建县武装大队,大队长龚文静。县大队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1949年1月19日遂平县爱国民主政府移驻县城,县大队又组建1个连,7个区均建立区中队,发展到近600人。10月,县大队编人分区独立团,随大军南下。
遂平县公安中队 1949年底,遂平县公安中队建立,队长刘洪山,辖3个分队,共170多人。各区同时建立民兵队。
遂平县民警中队 1965年4月,县公安中队改编成县民警中队,改编后归属人民武装部领导,战士实行义务兵役制。
遂平县武装警察中队 由民警中队于1975年12月改编而成。归属地区武装警察支队和县公安局领导,执行人民解放军条例、制度,并享受其待遇。
遂平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7月,成立遂平县武装支队部,1951年6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遂平县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股、政工股。人武部隶属信阳军分区和中共遂平县委领导。1954年10月人武部改称兵役局,下设动员科、征集科、预备役士兵统计科、预备役军官统计科、民兵科。1958年12月,兵役局复称人武部,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1965年7月转归驻马店军分区辖属。
遂平县人武部为团级地方军事机构,设部长、政委、科长、参谋、干事、助理员等职,工作人员均为现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