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 灾
遂平历来水灾频仍,为害甚重,惜历史资料不全,且记载简单,难以详述。自明朝以来,遂平特大洪水有七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崇祯五年(1632)、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宣统三年(1911)、1931年(民国20年)及建国后的1975年。其中以明万历二十一年及1975年洪水为最,堪称五百年一遇。建国后的36年中,全县共发生水灾18次,平均二年一次。其中较大水灾9次,一般水灾9次。
晋元康五年(295)夏,大水。
隋开皇六年(586)秋,大水。
唐贞观十八年(644)秋,大水。
开元十年(722)五月,汝水溢,漂没数千家。
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河南十三郡水。
元和十二年(817)五月至七月,雨不止,沟河溃溢。
长庆二年(822)七月,大水。
宋建隆元年(960)秋,大水,秋禾被淹,陆地行舟。
治平元年(1064)秋,大水。
元泰定三年(1326)遂平、汝宁大水。
明宣德元年(1426),汝水溢,漂没庐舍田稼。
天顺四年(1460)夏秋之间,大水。
嘉靖二年(1523)秋,淫雨连绵,庄稼被淹。
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至七月,淫雨不止,大水毁民田庐。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夏淫雨,历秋愈甚,势若倾盆,汝水横溢,舟行于途,人栖于树,田禾庐舍破坏殆尽,百姓淹死甚多。
万历三十一年(1603)春,淫雨七旬,连年荒歉,民多饥疫。
崇祯五年(1632)八月,淫雨,大水,平地操舟。
崇祯十四年(1641),春饥、夏疫、秋水、冬雪,民死十之七。
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大雨,烂麦;七月,大雨,秋禾无收。
清顺治六年(1649)夏,大雨弥月。
顺治十六年(1659)春,淫雨伤麦。
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大水,田禾尽没,岁饥,疫死人甚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先涝后旱,大疫,岁饥。
乾隆八年(1743),淫雨烂麦。
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六日,大雪,拔木;秋,大雨,八月十五、十六日及二十七、二十八日屡雨,秋禾被淹,不能补种。
乾隆十五年(1750),八、九月间,大雨四旬,岁饥。
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淫雨连绵,歉收。
道光八年(1828)八月七日至十五日,连降大雨,河水暴涨,低洼处多有积水。
道光十二年(1832),夏、秋洪水三次泛滥,平地水深数尺。
同治五年(1868),雨水过多,积涝淹稼,房屋有坍塌。
光绪二年(1876),从闰五月至秋后,淫雨连绵,秋禾被淹,颗粒不收。
光绪九年(1883),自春至夏,淫雨,二麦仅收六成。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大雨连日,山洪暴发,河流漫溢,沿河村庄多被水淹,房屋倒塌,人畜死伤,庄稼减收。
1916年(民国5年),春夏淫雨不休,河水暴涨,田禾淹没。
1918年(民国7年),7月,水灾,低洼处水没高粱。
1921年(民国10年),夏秋大雨,连绵百日,河水涨溢,坏民庐舍田禾。
1926年(民国15年),8月,大水,兼旬大雨,洪水暴涨,溢堤横流,秋禾被淹。
1931年(民国20年),7月7日,大雨倾盆,连日不息,沙河、石羊河同时泛滥,上下决口78处,环城三十里尽成泽国。受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2%,死亡2041人,牲畜47头,铁路桥梁亦被冲毁。
1934年(民国23年),7月29日,水灾,汝河决口7处,石羊河决口10处,奎旺河决口2处,受灾农田11.2万亩,塌房3298间,死亡30人,待赈农民4.7万人。
1935年(民国24年),7月8月大雨,汝河、石羊河漫溢,全县受淹农田16万亩,塌房2.8万间,灾民1.2万户,死亡116人,待赈5.7万人。
1946年(民国35年),二麦成熟之际,连日大风,继而倾盆大雨数日数夜,汝河泛滥,平地积水数尺。
1950年,汝河决口数处,长1163米,漫溢两处,长287米,受灾面积35万亩。
1952年,严重涝灾,夏粮减产。
1954年,7月3日至月底,降水652.8毫米,其中7月16日,日降水198.4毫米,汝河、奎旺河、石羊河及其支流决口、漫溢108处,受灾面积55.7万亩,倒塌房屋9286间,死12人,死伤牲畜20头。
1955年,7月8日至8月3日先后三次大雨,奎旺河决口、漫溢6处,其他支流亦决口数处,受灾面积30.2万亩。
1956年,从6月3日至9月15日全县降水量1026.4毫米,出现6次大洪峰。小麦尚未收割,籽粒已经发芽。全县上水小麦20.4万亩,减产面积38.9万亩,其中发芽15.5万亩。8月4日最大洪峰上水面积25.5万亩,淹坏作物14.3万亩。
1963年,8月2日至5日大雨,汝河决口1处,奎旺河决口29处,受灾面积48.4万亩,死5人,房屋倒塌7358间。
1964年,春,淫雨连绵,小麦严重减产,成灾面积39万亩。由夏至秋,屡降大雨,倒塌房屋8173间,重灾人口达16.2万人。
1975年,8月5日至8日遂平三日总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汝河上游泌阳林庄站三日降水1605.3毫米,板桥水库垮坝,7亿立方米洪水倾库而出,沿汝河及其两岸15公里宽地带呼啸东下,文城、诸市、褚堂、阳丰、玉山、城关、关王庙、车站、常庄、张店、石寨铺等公社全部或部分,平地水深3~7米,冲毁房屋38万间,21万亩土地壤土层被冲刷走0.3~0.6米,秋季作物68.9万亩绝收,25.5万亩减产50%以上。
1982年,7月21日至24日,三日降水量339毫米,其中最大24小时降水量268.9毫米。汝河决口34处,奎旺河决口51处。县城四关和建设路平地最大水深达2.2米,水淹村庄516个,秋作物成灾面积51.71万亩,倒塌房屋45247间。
1984年,9月6日至7日下午,降水352.5毫米,奎旺河下游11处决口。张店乡淹地32615亩,常庄乡淹地78707亩。全县受灾面积64.4万亩,其中19.4万亩绝收;倒塌房屋2.1万间。
第二节 旱 灾
明朝以前的旱灾,文字记载很少。明末至民国期间,遂平特大旱灾,曾发生四次。一是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二是清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三是1928~1930年(民国17~19年),四是1942年(民国31年)。建国后的36年中发生旱灾9次,其中1966年下半年及1976年9月至1977年3月两次干旱最为严重。
东晋义熙元年(405)秋,大旱,汝河干涸。
北魏太和十年(486),汝旱,大饥荒。
南宋绍兴七年(1137)春,早70余日,六月又早。
金贞祐三年(1215),豫南地区春夏大旱,草木枯,百泉竭。
元至大元年(1308),旱蝗大饥,民间采树皮草根为食,有父食其子者。
明成化二十年(1484),特大旱灾,秋不雨至次年六月,饿殍盈野,人相食。
嘉靖十八年(1539),大旱,蝗飞蔽天。
嘉靖二十三年(1544),春夏旱,民大饥。
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大旱。
崇祯七年(1634)春,大旱,百姓饿死甚多。
崇祯十三年(1640),继特大旱蝗,麦秋不收,大饥,人相食。秋七月,大风拔木,民房被卷。
清顺治十八年(1661),夏秋之交大早,秋禾受损。
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至八月百日无雨,禾苗尽枯,死人甚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先涝后早,大疫岁饥。
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早,伤苗。
同治三年(1864)五月至次年五月,一年不雨,井泉涸,大旱。
光绪二年(1876)夏,大旱三月,夏粮减产,秋禾颗粒不收。
光绪三年(1877),由上年九月至今年三月,七个月未雨,粮食严重减产,很多人被饿死。
光绪十二年(1886),大早。
光绪十三年(1887),旱、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旱,许多人被饿死,存者多靠泌阳籴来的大豆糊口。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早。
光绪二十六年(1900),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1901),旱灾。
1920年(民国9年),夏大旱,6~7月未雨。
1928年(民国17年),大旱,6~10月未雨,秋禾无收。
1929年(民国18年),大旱,晚秋作物从种到收,未得雨水,大部分绝收。
1936年(民国25年),夏秋两季,久旱不雨,受灾面积36万亩。
1942年(民国31年),入夏酷旱,百日无雨,加之飞蝗遍野,高粱,谷子颗粒无收。其它作物亦严重减产。
1959年7、8、9三个月总降水量118毫米,相当于同期降水量的25%。秋作物减、产。
1966年从7月上旬到12月底,长达180多天,降水仅205.4毫米,河道断流,坑塘干涸,成灾49万亩。
1973年从7月29至8月24日,一直没下透墒雨,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3%,全县受灾面积62万亩。
1977年从上年9月中旬至本年3月上旬,长达180余天,仅降水44.9毫米。致使小麦严重减产。
第三节 雹灾 风灾
遂平雹灾,历史上缺乏记载。建国以来几乎年年皆有,但其灾害严重者有三:范围小、时间短,灾情轻。
1959年4月28日14点35分在县城西南诸市公社突降冰雹,顺风东北移动经褚台、阳丰、城关、车站、和兴、常庄、张店、石寨铺一带,于15点58分停止,历时1点23分。冰雹直径1.5厘米,县城积雹3厘米。受冰雹袭击地区,大部分春播作物被摧毁。
1967年6月12日15点43分,在城关、车站、常庄、张店、石寨铺等公社一些地区,突降冰雹,其大者如鸡蛋,并伴有十级大风,在风雹中心地带,摧毁房屋5000多间。
1983年4月28日9点32分,暴风雨和以冰雹,侵入遂平县境,大风、冰雹持续至14点42分,历时五点零十分。由于风猛、雹大,西部山区及南北两岗地带小麦受灾较重。
同年8月31日16时45分,县城西南大风突起,伴以雷雨冰雹,由褚堂、城关、车站至张店乡停止,持续三小时。在宽约5公里长约20公里的地域内,阵风达8-10级,冰雹直径1.5厘米,对秋作物玉米、棉花、大豆、芝麻均有损害,受灾面积3.9万亩,折断树木7.7万株。
七级以上的大风,历年都有,四季均可出现。由1959~1980年22年中,曾出现大风153次,平均每年七次,但多未造成灾害。
1979年6月20日20时50分,雷雨大风由西北向东南侵袭,途经槐树,嵖岈山、沈寨、玉山、阳丰、诸市、褚堂、关王庙等公社83个生产大队、871个生产队,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45公里,10级大风持续20分钟,刮倒房屋13758间,倒树343865株。
第四节 其它灾害
霜灾:1953年4月11日、12日,连续两天下霜,使麦苗逐渐枯萎。诸市、刘虎庄、常庄、和兴4个区统计,15个乡受灾面积达80~90%,30个乡受灾面积15~50%,受灾,总共116187亩,其中小麦全部冻死的2221亩,死苗在60%以上的1913亩,死苗30~50%的48046亩,大麦全部冻死的2900亩,死苗在60%以上的1613亩,在30~50%的3131亩。
蝗灾:遂平蝗灾历史上记载不多,且又不详。其特大蝗灾有:元至大元年、明嘉靖十八年、明崇祯十三年3次(均见《第二节·旱灾》),旱灾与蝗灾同时俱来,出现“父食其子”、“人相食”的惨象。光绪十三年记载更简,仅只“旱蝗”二字(见《第二节·旱灾》),其灾情可能较轻。
民国期间,1942年7月至9日,干旱,飞蝗侵入,每每群飞,若阴云当空,横越城乡。一旦落地,田野间密密麻麻,几无隙缝。所过之处,不仅谷子、高粱的叶、穗被食尽净,即农家住房的窗纸,厨房供奉的灶君图象亦被啃光。农民在田边挖沟生火,阻其入侵,然亦无济于事,业已秀穗的谷子、高粱终不免尽成光杆,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