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小麦 小麦是遂平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10月份播种,来年6月1日前后收获。全生育期230~240天。1933年(民国22年)全县种植小麦48万亩,总产20.06万公斤,平均每亩单产为41.8公斤。
建国以来,遂平县小麦播种面积每年7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产量占1.15%左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良种的不断更新,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产量也在不断提高。50年代,面积在65万亩至75万亩之间,平均单产53.1公斤,较好的1951年,共种小麦71.5万亩,单产达到80公斤。1964年以前,遂平县小麦单产一直在50公斤左右徘徊。1965年以后,小麦单产不断提高,1967年单产100.5公斤,1975年单产163公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麦单产再上新台阶,1982年全县种小麦63.5万亩,单产216公斤,总产13716万公斤。1984年小麦大丰收,全县66.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20.5公斤,总产14583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夏杂 夏杂包括大麦、豌豆、扁豆、蚕豆等作物。每年10月下旬播种,来年5月中旬收获,这几种作物单播的不多,常常与大麦混播,其比例为二八或三七。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地力,通风透光。一般能比单播增产30~40%。蚕豆种植面积最小,仅在村庄附近的田边地头和小片荒地上零星种植。夏杂作物用途较广,在遂平历史上种植较多。民国时期每年播种14万亩左右,占麦播面积的26%。1956年面积最高达到32.9万亩。1957年以后逐年减为25万亩和20万亩左右。60年代每年种植仅在10万亩左右。1980年面积只有两万多亩,有些乡村基本断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夏杂作物才复种。
玉米 60年代以前,玉米面积0.35~5.3万亩,多为春播,每亩单产35~75.5公斤。1969年以后引进推广新单一号玉米杂交种,夏播比例不断增大,1976年全县种玉米14.39万亩,单产151.5公斤,总产2182万公斤。80年代以后,玉米经过品种改良,产量突增。1983年玉米面积达30.69万亩,单产278公斤,总产0.855亿公斤,占秋粮的70.3%.1985年玉米面积36.36万亩,单产252公斤,总产0.915亿公斤。成为秋粮的主要作物。
高粱高粱又名秫秫,4月上中旬播种,8月上中旬收获,具有抗早耐涝的特点。建国前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万亩左右。建国后面积有所减少。1955年面积14.42万亩,单产87.5公斤,总产1262万公斤。从60年代开始,面积越来越少,到1980年只有1.19万亩,占秋粮的2.1%,单产43公斤,占秋粮的1.7%。
谷子 谷子是遂平的古老栽培作物之一。春谷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二耧谷子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晚谷多在6月中下旬与大豆同时播种。它们的生育期不等,春播110多天,晚谷70~80天即可成熟。谷子具有耐旱、怕涝的特点。遂平谷子多分布在南北两岗及汝河两岸的高坡地带。1933年(民国22年)遂平谷子14万亩,总产581万公斤,每亩单产41.5公斤。谷子产量不稳,1960年以后面积逐渐减少,1963,年种谷8.6万亩,单产28公斤,总产243.5万公斤。1985年面积下降到2384亩,单产90公斤,总产21.456万公斤。
稻谷 由于水利条件所限,稻谷在遂平种植不多。建国前,只是在一些零星洼地,河沟近水地带种植。产量低而不稳。1950年水稻面积0.19万亩,1957年大搞旱地改水田,1958年种植最多,达5.46万亩,单产104公斤,总产为565万多公斤。后因水源不足,改为旱地。1965年以后,利用板桥水库水源,先后在文城、花庄、诸市、阳丰等乡改种水稻。1969年种植1.96万亩,单产179.7公斤。1975年板桥水库垮坝后,全县水稻年种植面积仅有500亩左右,1980年以来引进一些夏播早稻。1985年面积8554亩,单产54.5公斤,总产46.5万公斤。
大豆 大豆为夏播作物,6月上中旬播种,立秋前后开花结角,10月中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20天。建国前遂平每年种植大豆25万亩左右。1951年面积最大,全县达50.53万亩,单产97公斤。1957年以后,随着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面积逐渐缩小。近20多年来一直波动在21~37万亩之间。1985年,大豆种植19万亩,每亩产量64.25公斤,总产1217.5万公斤。
小秋杂豆 小秋杂豆包括绿豆、小豆、豇豆。它是秋季小宗杂粮,常常在一些零星岗坡地种植,或与玉米、芝麻间作。全县各地虽都有种植,但面积很小,产量较低。
红薯遂平县种植红薯历史不长,清乾隆二十四年所修《遂平县志》无记载。民国时期红薯栽培面积尚小。1933年(民国22年)全县栽种面积2.8万亩,实收鲜薯1135.4万公斤,平均亩产鲜薯405.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平均每年栽种红薯14.1万亩,占秋粮面积的15%,每亩平均产鲜薯900公斤。1967 年最多种到19.61万亩,亩产鲜薯1000~1750公斤之间。80年代面积有所减少,每年只栽种八、九万亩。1985年面积下降到7.94万亩。
荞麦 荞麦是一种晚秋作物,每年8月10号前后播种,11月上旬收获,由于荞麦产量不高,茬口不好,所以在正常年景种植不多。民国时期,一般年种植面积两、三万亩,多与油菜混播。建国以后的50年代,每年种植一、两万亩,到60年代面积逐渐减少。70年代以后已寥寥无儿。个别夏秋遭灾年份还有种植。
第二节 油料作物
芝麻 建国初期,全县芝麻每年种植20万亩左右,每亩平均单产40~45公斤,最好的1952年全县19.3万亩芝麻,平均单产47.85公斤。1980年、1981年日本芝麻专家小林曾助博士两次来遂考察,交流技术和种子。1980年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区划规定:从南阳经驻马店到周口、商丘,这一狭长地带为芝麻生产最佳区域。
遂平县种植芝麻多利用大麦、油菜等早茬播种,也有少量春播。芝麻易受涝灾,产量不稳,建国后有21个年份单产不上25公斤,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1985年全县种芝麻7.1万亩,单产35.75公斤,总产253万公斤。
油菜油菜古称芸苔,是秋播越冬作物,每年9月育苗,10月移人大田,也可在9月份直播大田,来年三月起苔开花结实,5月中旬成熟。油菜最早是当作蔬菜种植,到了宋代开始将油菜作为油料记载。民国时期油菜种植面积很小,单播很少,多与荞麦混播。建国以后10余年还保持着这种传统种植方式。60年代后期,油菜品种更新,产量增长较快,到1983年全县种植面积高达12.27万亩,平均每亩单产110公斤,总产1349.845万公斤。成为遂平主要油料作物,种植的油菜多为甘兰型,也有芥菜型、白菜型。
花生 花生是遂平的油料作物之一。春播4月中下旬播种,夏播5月下旬播种,10月份收获。花生多集中在西部山区和汝河两岸。主要产地有文城乡的魏湾、前湖、马庄、马楼和诸市乡的李庄、施庄,褚堂乡的屈庄等地。建国前后的很长时间只有零星种植。到80年代以后,全县花生面积才有千亩以上,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最好的1983年全县花生面积3255亩,平均每亩单产101公斤,总产32.876万公斤,所种品种为徐州684、开封28、京花12号、郑州 7432。
其它油料作物,如向日葵、蓖麻,只是在菜园、地头、村旁空地有一些零星种植,产量很少。
第三节 经济作物
棉花 1933年(民国22年),遂平种植棉花3.2万亩。建国后50年代,每年种棉花3.7万亩左右,亩产皮棉7.5公斤左右。最好的1973年,全县种棉花10万亩,平均单产40.5公斤,总产是408.5万公斤,光荣出席国务院召开的棉花会议。建国后有19个年份棉花单产不上15公斤,1982年种棉6.62万亩,总产24.35公斤,单产只有3.7公斤。80年代,每年保持6.6万亩左右,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1.9%.1985年面积为4.11万亩,单产26.5公斤,总产109万公斤。主要品种有河南79、中棉12。
麻类 麻是遂平经济作物之一。多为春播,每年4月播种,9月收获,多于京广铁路以东的汝河两岸种植。1935年前种植盛行,有些年种植达2万亩以上,1936~1949年面积很小,仅零星种植。建国至今,每年种植面积多者万亩以上,少者三、五千亩,单产高者50公斤,少者30公斤左右。60年代开始,大量种植红麻(原称洋麻),每年从广东、广西引进在本地不结籽、产量高的青皮三号,面积占麻类第一位。最好的1978年,全县种麻1.6万亩,亩产84.5公斤,总产134.5万公斤。绿杆麻,火麻是遂平特产之一,主要产于石寨铺、常庄两乡。逢盛年,夏秋漫步麻区,大有“麻林迷路不知村”的诗情画意。徐楼大兴店、柳庄寨等村庄是麻条和麻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心,麻商来往不断,畅销开封、许昌等地,部分远销外省。
烟叶烤烟在遂平栽培时间较短。最早在槐树,神沟等地栽种,至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所产烟叶质量较佳,一般中等烟 70%左右,甲级(上一、中一、二级)占2~3%。
春播烟多于立春后育苗,4月移人大田,6月开始成熟烤烟,8月上中旬后还收一茬再生烟。夏播烟一般5月育苗,收麦后移人大田,7月中旬逐渐成熟。
遂平烟叶最佳产地是槐树、沈寨、和兴、嵖岈山等乡,特别是土山村,绝大部分土地土质多为红油土,烟叶烘烤后,呈老茶色,油分好,出售一般是中二、三级叶,是发展优质烟叶的基地。
遂平烤烟生产,建国以来多者几万亩,少者只有几百亩,每亩单产一般50公斤左右。1982年全县种植5.7万亩,亩产94公斤,总产54万公斤。1985年种烟47552亩,每亩产量132公斤,总产627.5万公斤。品种有:螺丝头、长脖黄、千金黄等。
第四节 瓜菜类
遂平县瓜菜资源丰富,瓜类有西瓜、甜瓜、冬瓜、南瓜等。其中西瓜种植面积近年来达万亩左右,一般年景每亩收入500~800元。品种多为郑杂5号、5452、新红宝、汴梁1号等。畅销省内外。菜类有姜、白菜、葱、蒜、茄子、西红柿、萝卜、辣椒、芹菜、豆
角、菠菜、花菜等上百种。县城及乡镇周围的村庄、京深公路两侧,都是商品蔬菜基地。1983年全县蔬菜已达1.8万亩。不少菜农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使人们在寒冬季节也能吃到鲜黄瓜、青辣椒、嫩韭菜等新鲜蔬菜。同时,还出现食用菌专业户,生产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等,丰富蔬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