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支前 支边
第一节 支 前
1949年1月,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2至3月间,在全县普遍建立区乡政权。时值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途经中原南下渡江,遂平县根据上级指示于3月27日成立以县长王杰、县委书记李良田为司令员、政委的遂平县支前司令部。司令部下设秘书处、供应部、动员部及刘店、关王庙兵站,共配备干部、职工89人。
一、粮、草支援
司令部根据“统一计筹,分属负责;供给及时,宁早勿迟;宽备窄用,宁多勿少”的原则,及时征集粮、油、菜、柴、草等军需物资。1949年4月3日至6日,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一二0师过境南下,共支援小米30478公斤、大麦13615公斤、白面1600公斤、杂粮9339公斤(包括马料)、香油180公斤、柴22281.5公斤、草1.7万公斤。
4月10日至12日,供应东北野战军一三八师主力机械化部队粮食9万公斤、柴草24万公斤。
同时,根据中原支前司令部命令,司令部组织大车823辆,运送25万公斤粮食送交信阳长台关。其中大豆17万多公斤,小米1.4万多公斤,小麦0.75万多公斤,以及大米、谷子、杂面等。
1949年4月至6月司令部临时征集粮食包括小麦171655公斤、小米185213公斤、谷子93597公斤、豆子174857公斤以及大米、高粱、杂面、芝麻等共821110公斤,支付过境部队475030公斤;征集食油8000公斤,盐11348公斤,柴草65万公斤。
各区同时也征集小麦120298公斤、小米644506公斤、杂粮312738公斤,合计1077542公斤,支付部队641901公斤。并动员万名妇女赶制军鞋16372双。
二、抢修公路、桥梁
根据中原支前司令部指示,抓紧时间,修路修桥,保证郑信公路畅通;桥梁以能承重15~20吨为标准,保证载重汽车、坦克、炮车都能通过。
1949年4月上旬,动员民工15346人,按路宽7.5米为标准(最窄不得少于6米),对全县境内13段长期失修,路面破坏严重的路段,本着凹处填起,高处削平,窄处加宽,弯处取直的要求进行全段修整。共计加宽9段,筑高4段,新建路5公里,共抢修公路10公里,与主线同时又修建副线35公里。用砖渣2100车,完成土方45456方。对灾民、穷苦车户采取以工代赈办法,每方土上路打实发给杂粮1.75公斤,车辆远路住宿每日发给杂粮7.5公斤。
从3月起,就发动群众抢修重要公路桥梁,南关沙河大桥、城北第一桥、城北第二桥、新河桥、刘店桥、董横桥、湾店桥、潘庄桥、骆驼桥、关王庙街南北门外、界牌南北门外桥梁、涵洞等。共投入民工4009人,其中义务工1565人、铁工240人、木工1615人、泥工188人、石工401人,用工日20100个。共用枕木410件、圆木421件、顺梁661件、桥石板530件以及轨道板、垫木、托垫等1554件,其它如铁扒、铁轨、道钉、耙齿、螺丝、铁丝等和杂项开支总支付7321980元(中州钞)。
并招收370名青壮年护路队,组成74个护路组,对县境公路负责巡逻、养护,防止敌人破坏,保证公路、桥梁畅通无阻。
5月25日,根据确山行署命令,征集枕木3万根,支援平汉铁路许昌至信阳段的修复工程。于6月15日前,超额完成任务,组织420辆大车,往驻马店车站运送枕木5300根;1572辆大车,往遂平车站运送枕木24710根。枕木质量以松、柏木为主,间或质硬的其它杂木。
三、迎送过境大军
1、在县城及临路集镇建彩门9处,在大军路过时组织干部、职工、居民、师生张贴标语,手持红旗,高呼口号,夹道迎送。
2、动员县城及临路集镇、村庄为临时休息或宿营的过境部队安排住房。县城经常预备住房800~1000间,各区及刘店、关王庙兵站常备100~150间。
3、动员县城及各区、乡群众,组织磨面组,为过境部队加工面粉。
4、建立茶水站。在郑信公路两侧除县城由机关、学校、居民分别设立茶水站16处外,城北郝庄铺、刘店、石羊桥,城南五里堡、八里铺、王庄、关王庙各1处。界牌、褚堂、马台寺、徐店分别设有临时茶水站。
5、组织军民联欢会。组织较大型的联欢会4次。在南关大操场由部队文工团公演《血泪仇》、《兄妹开荒》、《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剧目,感人至深。《血泪仇》演至高潮时,观众泣不成声。
第二节 支 边
建国后,遂平较大规模支边移民工作在1956年和1960年,共5批2921人。
1956年首批是迁往青海省化隆县回民40户204人。第二批是迁往甘肃省青年100人。第三批是迁往新疆军垦兵团1013人。此批由县派干部2人、医务人员2人专程护送,于9月28日到达。
1960年3月,动员退伍军人104人,去海南岛参加当地生产建设。4月,迁往青海柴达木盆地和马海农场青壮年1500人。其中青年1470人,壮年30人;男性777人,女性723人;夫妇同行者212对;县、乡干部4人,教师3人,医生4人,接生员2人;木工28人,泥工62人,铁匠25人,裁缝21人,理发员9人,编织工28人。一年后,有一部分人不适应当地工作、生活条件,自1961年7月,先后分4批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