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史 志
第一节 党史编纂
1981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遂平县委党史资料征编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
1984年8月17日,改党史征编领导小组为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成员作了相应的调整。
1981年12月开始进行遂平党史资料的收集工作,1982~1985年先后三次邀请遂平籍的老同志和在遂平工作过的老红军、老干部座谈遂平县的党史资料。参加座谈的有宋一木、赵仙洲、李良田、张西峰、孙建三、何文庆、吴泽芳、周子郁、赵建辛、时志仁、张汉生等33人。党史编纂办公室通过壁报、板报进行党史资料展览宣传。
1983年人手整理编纂遂平党史各种专题资料。1983年12月至1985年,写出中共遂平县委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大事记。相继写出了中共遂平县委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大事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专题《遂平县褚堂农民运动训练班始末》,解放战争时期的专题《遂平土顽歼灭记》,抗日战争时期专题《嵖岈山职业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的豫中地委》、《遂平独立团的发展与巩固》、《神沟庙的战斗》,社会主义时期的《75.8洪水纪实》、《抗美援朝在遂平》、《遂平县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等专题。完成了《魂系九峰里一国际主义战士李国清》、《邢海平传》、《曹志仁传》、《肖传斌传》等人物传记。完成了中共河南省遂平县组织史资料的送审稿,上报省、地组织史资料审查组。配合外单位编辑出版了《豫鄂边革命斗争史》和《桐柏区革命斗争史》。
第二节 地方志编纂
遂平县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悠久。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王致和主持编纂《遂平县志》,并为其作序。该序表明,此之前遂平县已有志书,因“庚午流寇之变”而散失无存。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张鼎新续修《遂平县志》,查询明万历十四年《遂平县志》亦因兵燹,“止获数纸”,只有一序尚存。
遂平现存旧志有二:其一是张鼎新主编的顺治十六年《遂平县志》,志书除卷首的城郭图及地舆图外,主要部分有天文、地理、田赋,民社、利泽、食货、建置、官师、人物、人品、杂著、艺文诸志。其二是知县金忠济主修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遂平县志》。金令通览前志,认为内容粗略缺项,于是,组织人员,广征博采,缀集成书。全书除卷首城池地舆图外,正文计十六卷,有星野、舆地、山川、古迹、建置、土产、风俗、田赋、水利、学校、仕籍、贡举、名宦、乡贤、贞烈、外纪、艺文诸志。民国中期,县政府也曾组织人员征集资料,编修县志,终因局势不稳,未能成书。
1958年,中共遂平县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指示,建立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抽调人员编写《遂平新志》初稿。后因民主革命补课,加上纸张奇缺,只打印了草稿,而未能正式出书。198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成立遂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编委主任,下设县志办公室(又称总编辑室),各局委、各乡(镇)均成立3~5人的编辑室。修志人员经过多次专业培训,基本掌握方志理论和编纂方法,在四出调查、广征博采、搜集大量资料之后,《遂平县志》和各部门专业志、各乡镇志的编纂工作齐头并进。到1985年底,为《遂平县志》征集资料2200万字,拟出县志篇目,分为概述、大事记、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附录十大编,分工撰稿。部门专业志铅印成书5部(环境保护志、畜牧兽医志、粮食志、卫生志、水利志),打印成册18部。乡(镇)志打印成册9部。
第三节 地名普查
遂平县地名委员会1980年成立,下设地名办公室。同年,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1981年4月,开始了全县范围内群众性的全面普查地名工作,参加人员达2.2万多人。5月开始考证和规范化处理。1982年底完成图、文、表、卡四项成果。经省地名办公室验收合格,颁发了证书。
1983年至1985年,完成《中国地名词典》遂平县词条48条,始编《河南省地名词典》遂平词条,上报105条。相继编绘出版了1:5.5万彩色全开版《遂平县地图》。获河南省地名办和地名学会评比一等奖。之后对全县132个重名自然村进行更名。同年编辑出版了《遂平县地名手册》,被省地名办、地名学会评为二等奖。地区地名办公室曾授予地名学研究先进单位。并完成《中国县情大全》遂平稿,编写出《遂平县地名志》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