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 通
遂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战国时期已有北通柏子国(西平),南达道国(确山),东通繁阳(新蔡北)、寿春(安微寿县西),西达象禾(泌阳象河)、方城的十字车马大道纵横贯境。
清朝,一条从北京南下的官道由西平人境,通过县邑南延确山、信阳。是时遂平设驿馆,有驿夫94人,马58匹。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4)四月,京汉铁路遂平段通车,自此,遂平大量输出和输人物资多由火车运输。
1949年,遂平县人民政府建立后,交通事业莲勃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已有公路263.9公里,其中晴雨路面181.6公里,永久性桥梁44座,长1677.1米。专线小铁路1条长17.6公里。运输工具伴之更新,木制独轮人力车(土牛)亦为架子车、自行车、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第一节 公 路
一、国道
京(北京)深(深圳)路,从北京到深圳(编号107),由西平二郎人境,经和兴、县城东关、八里铺、关王庙人驻马店市,全长25.8公里,有永久性桥梁6座,长359米。
原路在解放时期是宽不过9米的车马大道。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河南省公路局成立郑、信、汉工程队,于1949年4月派员协助遂平县政府动员群众抢修为简易公路。1965年7月,信、驻分署后,驻马店地区将驻马店至遂平县城段列为重点工程,拨款0.78万元,粮0.24万公斤资助修筑。遂平成立修路指挥部,于8月19日至9月5日动员群众将遂平城关以南的16.8公里路面在原路基上改建成宽3.5米的砖渣碎石结构路面。1968年列为国家公路,对原路线(由西平蔡寨人境,经刘店、县城西关、八里铺、界牌人驻马店)进行截弯取直,取直后线路缩短2.4公里,同年底通车。
1971年5月驻马店地区投资32万元,修建白灰土底层渣油路面。由县政府组织修路指挥部,发动沿线基干民兵组织施工专业队,地区总段为技术指导进行整修,1972年底全部竣工。新建公路路基宽10~12米,渣油路面6米,渣油厚3厘米,路拱3%,1974年公路段在黄庄、奎旺河设立道班。道班有房7间,工人215人。
1975年8月7日特大洪水冲垮汝河大桥,奎旺河引桥、五里铺北1公里路基被冲走,洪水过后,武汉舟桥部队、河南省交通厅工程三队等单位及时抢修,在汝河上架起舟桥和木桥,一周内将水毁地段修通。1977年地区拨款33万元对水毁路基进行加宽补厚。4月1日开工,6月底竣工。加宽地段路基12.米,渣油路面6米。1978年重建和兴,施庄、黄庄三个道班。配养护工227人,小四轮拖拉机3台。1969年底对该路进行绿化,两侧各植白杨3行,1975年水毁后更新。1985年路基加宽至15米,渣油路面9米。年底地区交通局公路总段组织公路年验,完好率为96.7%,混合流量3648辆/日。
二、省道
周口至遂平公路遂平段,由县城东关向东经股楼、梁湾、徐店、吴集人上蔡县的黄埠,全长21公里。
该路原是一条乡村土道,建国后几次整修仍然行驶困难。1985年地区公路总段投资35万元,遂平县投资35万元。县政府修路指挥部组织改建为渣油路面。改建后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
三、乡道
(一)、遂平至嵖岈山,此路由县城西向,经索店、玉山、下宋至灰山洼。全长35.14公里。原为遂(遂平)红(红石崖)路,1958年秋修为泥结碎石路。路基宽4~8米,路面宽4米。1968年4月国家第二工业部所屈七八一矿投资29万元修建下宋至灰山洼11公里的泥结碎石路,12月竣工。1969年10月二机部投资40万元,遂平投资15万元对此路进行整修。1970年4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整修后渣油路面宽4米,厚2.2厘米。1980年8月河南省交通厅拨款108万元,1982年8月追加22万元,对1975年8月水毁工程进行修复改建。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技术指导,遂平负责施工。自1980年8月至1982年10月竣工通车。改建后渣油路面为6米,厚2.5厘米。1982年设索店、嵖岈山道班,养护工32人。1985年底统计混合流量为1860辆/日。
(二)、遂平至张台 遂平至张台公路由县城西向,从索店与遂嵖公路分道经阳丰、文城至张台。全长37公里。建国前至1957年是一条坑洼不平的乡村土道,沿途沟河纵横。1958年秋至1962年将索店、大石桥、上仓段弯道截去,改道为索店、阳丰、上仓、文城至张台。路面宽7~9米。1963年群众利用冬春季节分段用石子、砖渣增补路面。1965年文城段通车,1970年张台段通车。1976年10月省交通厅拨款18万元资助,建成渣油路面。1984年全路有永久式桥梁6座,长193.3米。
(三),遂平至诸市 遂平至诸市公路由遂平南关汝河大桥南四百米处与京深公路分道西向,经八里刘,褚堂至诸市。全长16公里。
1953年前这里是一条乡村土道。1954年由民工建勤修成简易公路。1958年加宽路基。1974年诸市至褚堂段修成路面宽6米的砖渣碎石路。1982年修成宽5~7米的沙石路面。1984年12月修成渣油路面。主要桥梁3座,长100米。
(四)、遂平至沈寨 遂平至沈寨公路由遂平县城西关,西北向经三里桥、杜庄、和店至沈寨。全长18公里。
建国前此路是遂平通往舞阳的土道,车马行驶困难,沈察人民进城拉运须向西绕道杨楼、玉山或向东绕道恒兴、和兴,多走一半路程,雨雪天气行走更难。1976年沈寨人民建勤修成一条宽7~10米的沙石路面。1984年12月改建成渣油路面。
(五)、遂平至张店 1966年前遂平至张店的路线是:由车站过新河桥经高集越京户铁路到李庄再抵张店。1966年后改为从遂平东关沿京深公路北上,到和兴乡的吴庄村折向东经夏庄、大刘庄南越京广铁路至李庄,转向北过奎旺河桥抵达张店乡政府所在地。路长16公里。其中和兴至张店段6公里。1975年前此路是不足3米的土道。1984年改建成路基宽9~11米;路面宽5~6米的沙石砖渣路面,改道为由县城沿 107国道北上,至和兴乡张庄折向东越京广铁路转向北到张店乡政府所在地。
(六),遂平至石寨铺遂平至石寨铺公路建国初期由遂平南关跨汝河桥东向经贾家桥、王油坊、黄庄庙至石寨铺,路长14公里。该道从西汉初年至建国前是遂平通往汝宁府的驿道。1958年桥拆路废,改线东移。新路线由遂平火车站经八里杨、前王庄,黄庄庙抵达石寨铺。改线后路长18公里。1975年到1984年由民工建勤将此路修为宽7~9米的砖渣碎石路面。1982年底始通客车。因路况差,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无安全设施,1985年停运。
通往石寨铺的另一条道路由关王庙南1公里处,跨小青河桥向东经大刘庄北部过京广铁路抵达石寨铺,路长8公里。1977年利用民工建勤逐步对原路进行改建,到1984年修建成7~9米的泥结碎石路面。
(七)、遂平至花庄 由遂平至张台公路阳丰处岔道西向,直至长寺、邓庄1公里再南向直抵花庄乡政府所在地。路长23公里。阳丰至花庄段8公里,1976年前是一条乡村土道,1977年以后由当地民工建勤修筑为4~6米的沙石路面,通行客车,每日2班。
第二节 铁 路
一、京广铁路遂平段
(一)、线路 京广铁路(原名京汉铁路)遂平段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由芦汉铁路公司承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通工程车。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9年铁路收回国有。遂平境段全长26公里,北接西平焦庄站,南连驻马店站,境内有遂平、大刘庄两站。大中小型永久性铁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梁26座,长2023.9米。线路自通车以来曾发生过三次较长时间的中断。
第一次,1937年(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为防止日军南犯,将机车、车辆及电讯器材等设备迁往湘黔及陇海路西段疏散。1938年冬扒路基、炸桥梁、烧枕木。遂平境段炸毁桥梁15座,有些路段种植作物多年。1944年7月,日军强迫民工修复郑州至信阳段铁路,遂平汉奸县长董南屏为虎作伥,强迫民众修复,8月修成轻便轨单线通车。
第二次,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为战争需要发动民众拆轨断路,交通中断。1949年1月遂平解放,为支援解放军南下,人民政府动员民众重新修复,在铁道兵的配合下仅用10天时间就竣工通车。1955年5月将轻便型旧轨换为重型大轨。1958年2月河南省政府成立京广铁路复线修建总指挥部,遂平人民积极参建,1959年复线通车。
第三次,1975年8月5日至7日连降暴雨,板桥水库垮坝,洪峰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东下。7日21时35分行车中断,8日凌晨1点火车站洪峰高出轨道3米。车站钢轨冲翻三条拧成麻花状,站内停留的3台机车1台冲翻,1台冲坏,240节车箱冲翻91节,冲走11节。其中一个装满白纸的车箱冲到距离路轨2里多的汝河分洪道河堤边。火车站以南路基冲走3公里。铁路运输中断46天,于9月22日恢复通车。
(二)、遂平火车站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位于县城东4公里。中心线位于京广铁路K864+515处。站内设倒发线2股,货物装卸线半股,票房10间,站台2座。1913年安装臂板信号机,1932年定为三等站,1953年定为四等站。1953年站内倒发线展长到650米,1965年再展长到850米。1958年站内股道增加到6股,始安电力照明设备。
"75.8洪水”将站内股道及道岔冲至路东5米处,路基冲刷6~7米深,候车室、运转室、货运室均遭破坏。铁道兵司令员郭维成指挥铁道兵及武汉军区部队、郑州、武汉铁路局职工26000多人奋战46昼夜,完成土石方39.1万立方,路基填砌片石2.78万立方,新铺线路29.69公里,便线4.5公里,整修线路94.16公里,新建双线桥2座,便桥3座,整修加固桥梁13座,修复通讯信号设施,修机车4台、车箱117节,修复房舍6000平方米,总耗资2791万元。
1981年站内股道增至9股,增加站房1万平方米,货仓3幢,车站广场1892平方米,1985年定为三等站。
二、地方铁路
遂平沙厂小铁路是运沙专线,1964年动工兴建,边修建边营运。1978年停建。全长17.6公里(不含站线)由沙厂向西沿汝河南岸经褚堂到葛口村,设沙厂、金庄、石庄3站,凭机车鸣笛、信号旗、信号灯指挥接发列车。有80和120马力内燃机车5台,工程车1台。年沙运量30~40万吨。
第三节 桥 梁
一、公路桥
南关汝河桥 位于京深公路遂平城南关1公里处汝河上,建国前位置偏西,是一座石台木面桥。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时曾整修一次,后因年久失修,行人、车辆只得涉水而过。1969年由省交通厅批准新建一座14孔简支梁桥,1975年8月被特大洪水冲垮。1976年2月6日由省交通厅第三工程队重建一座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桥下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墩台,桥长148.04米,桥面净宽9米,高13米,两侧人行道1.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级。
该桥主体工程造价93万元,用水泥965.1吨,木材481.325立方米,钢材244.25吨,投工64409个。1976年5月5日经省交通厅工程三队组织有关单位验收鉴定:设计合理、整个施工质量符合技术标准。
奎旺河桥 位于县城北奎旺河上,是京深公路遂平段的第二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102米。上部结构为拱矢度十分之一的双曲拱,行车道净宽7米,两侧安全带0.25米,高15米。桥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桩,直经为1米的双柱式台墩,中墩自冲刷线以下人土深度为15米,岸台自冲刷线以下人土深度为7.5米,在岸台后设U型桥台,盖梁为拱型。
1969年10月动工兴建,1970年4月竣工。由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勘测设计并技术指导,遂平县交通局组织施工。根据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和每秒1400个立方米的洪水流量设计。省投资12万余元。用钢材28.62吨,水泥258吨,木材58.65立方米。
黄西河桥 位于驻马店至南阳公路的确山、泌阳、遂平交界处的遂平一方的汝河支流上。为实腹式双曲拱桥,全长108米,四孔,每孔径跨20米,桥面宽7米,两侧设0.25米安全带。上部结构采用六根拱肋,肋与肋之间安装200号混凝土小拱坡。小拱坡上现浇混凝土厚8~10厘米。侧墙采用500号水泥浆砌片石,750号水泥沙浆勾缝。桥面为白灰层底、渣油表处。拱肋、拱坡、缘石、栏杆等构件均采用预制安装。下部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基重力式墩。桥台为扩大基础巨型盖梁。两岸250号水泥浆砌片石锥坡与片石干砌护坡。
建国前该桥系低水石板桥。建国后改为临时木架桥。因年久失修,汛期交通中断。1966年由省交通厅投资,省公路局设计院设计,省第二工程队施工。1966年11月动工兴建双曲拱桥,1967年10月竣工通车。每米造价0.1975万元,总计21.3143万元。
诸市漫水桥 位于诸市西1公里处汝河上。为钢筋混凝土板式漫水桥。46孔,每孔径跨6米,全长276米。桥面宽6米,两侧设安全带0.24米,高2米。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排架井柱(柱径0.8米)设计荷载标准为汽一13拖-60级。
该桥1976年3月动工兴建,1982年12月通车。县资助30万元,每米实际造价0.1920万元。
遂平车站汝河桥 位于火车站西1公里处汝河上。为双曲拱桥,设计荷载为汽一13拖-60级。三孔,径跨40米,全长137米。桥面宽6.5米,两侧设1米安全带,道旁是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安装的E形桥栏。全桥用6根直径为10厘米的钢管电杆,三角形安装在两侧桥栏间。桥墩为灌注桩式。1975年8月特大洪水冲垮东端1孔,当年由遂平公路段修复,并加固了两端防水墙。1982年省交通厅、公路局鉴定:整个桥墩下沉15厘米,桥拱错裂2厘米,标为险桥,限制车速不得超过5公里。1984年底统计:该桥日交通混合流量为1000台次。
此处原有一座低水位木桥,行驶不便,常出事故。1958年10月县投资13万元修起一座全长81米的石台木面桥。由于标准低,通车后又缺乏养护,很快报废。1968年5月驻马店地区水利局、交通局联合投资31万元,由地区水利局施工总队进行改建为双曲拱桥。1968年8月竣工通车。
上仓桥 位于遂平至张台公路的上仓河上,为石砌墩台双曲拱桥。全长64.5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设0.25米安全带。桥高9.5米,3孔,径跨15米。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级。
该桥原系低水位石板石台桥。1959年10月当地政府动员群众备料修建成长8米,宽4.5米,高3米的木桥。1965年遂平县公路段重建为长50米,宽6米,高3米的木面石桩桥。1975年10月由地区公路总段投资,遂平公路段组织文城民工建勤建成石砌墩台双曲拱桥。1976年2月竣工通车。1980年地区公路总段投资0.5万元进行维修。
阳丰桥 位于遂平至张台公路的阳丰河上,为单桩T型桥。全长54.5米,宽7米,净跨10.4米。设计荷载汽一13拖-60级。
这里原是一座低水位石板石台桥。1959年冬由信阳地区交通局配合阳丰公社组织民工建成砖拱石台桥。全长20米,2孔,径跨5米。设计荷载汽-13拖-60级。1960年完工,历时210天。1975年8月被洪水冲垮。1976年6月河南省交通厅参照0911公路谷河桥勘测设计为:4~10米单桩T型桥梁。桥两端与公路一线取直,桥墩轴线与河流相交47度,因斜度大,中墩基桩设计为单桩。1976年7月遂平公路段组织施工,1982年2月竣工通车。省交通厅投资7万元。实际造价10.9万元。
沈庄桥 位于遂平至张台公路文城西1公里处沈庄河上,是一孔30米重力式墩双曲拱桥。长43.52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汽-15拖-80级。
这里曾有过行人石桥。1974年由文城公社兴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由于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没通车就报废。1976年6月省交通厅投资7万元,省交通厅设计院参照驻马店至蚁蜂公路龙泉西桥绘制施工图,张台公社组织施工兴建动式墩双曲拱桥,1977年8月竣工通车。
遂平西关桥 位于西关外1华里处莲花湖分洪道上,为2孔石砌墩台双曲拱桥。长57米,桥面宽7.5米,高5米。设计标准为汽-13拖60级。
1965年前这里是4孔10米长低水位砖拱桥,因年久失修两端断裂,又因桥面狭窄拱度小,汛期阻水严重。1970年3月由县水利局投资3万元。玉山水利专业队施工修建石砌墩台双曲拱桥,6月底竣工通车。
二、铁路桥
汝河铁路桥 位于遂平火车站北1公里处,距县城4公里。桥梁全长155.4米,桥孔总长122.5米,4孔跨32米为上承钢板梁桥。
原桥始建于1898年,3孔跨31.5米为钢筋混凝土桥,抗日战争时期桥被炸毁,日军在桥上游建临时木桥维持通车。1945年日军投降后,武汉铁路管理委员会组织修复,解放战争中又遇破坏。1949年郑州铁路局将第一孔钢桁梁桥换为跨度31.46米的下承钢筋板桥。1958年建设京广复线,复线桥位向下游移动40米。1959年复线建成,通车后原桥废。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将1、2号桥墩冲击移位,经抢修通车。1979年将钢板桥换成顶管箱桥。
奎旺河铁路桥 桥梁编号为65,桥梁全长69.5米,桥孔总长51米,有人行道,1987年建成。
老鳖潭铁路桥 桥梁编号为84,中心里程及编号桥名866+518复(老整潭),桥梁全长85.5米,桥孔总长61.1米,1959年建成,1975年8月特大洪水中桥部分被冲毁,经铁二局抢修后通车。
第四节 营 运
一、货运
遂平县汽车队始建于 1958年8月,有车6部(布切奇4部、解放牌与油灌车各1部),隶属县拖拉机站,属全民企业。到1964年底汽车发展到26部,客、货混合营运。1965年初根据省交通局通知,汽车队除留下车况较差的6部车外,其余20部移交信阳地区公路运输公司。1970年3月,汽车队扩建,有12部。业务隶属驻马店地区运输公司。1972年2月驻马店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实行客、货分管。客运归驻马店地区运输公司;货运下放县交通局。1985年底遂平县汽车队有车11部,职工干部46人,营运力55吨。营运范围扩大到河北、山东、湖南、江西等地。营运业务主要是粮食、煤炭、化肥、棉、麻和河沙等。运价吨公里0.2元。
营运管理逐步趋于完善。建队初至1964年实行单车核算,1970年采取统收统支,1978年后实行利润“四.六”分成制。1984年实行司机按车月定额每台1200元,完成定额按25%提取奖金。差额者罚月工资的5%。安全行驶5000公里者获奖5元,违章肇事者自负罚金10%,对货损货差或丢失者罚损失的30%。修理实行修理承包制,凡承修车辆完成定额者提奖22%,因保修失当完不成定额者或酿成事故者罚月工资的5%,并酌情予行政处分。
二、客运
1965年3月遂平汽车站建立,隶属于信阳地区运输公司驻马店办事处。是年7月,信、驻分署后属驻马店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建站至1968年实行汽车站与行车组分管。1969年1月地区运输公司实行站、组合一的管理方式.1980年1月驻马店地区运输公司改为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驻马店公司。遂平汽车站属驻马店公司。
遂平汽车站从建站到1969年有职工21人、客车5辆,1985年职工73人、客车13辆。
遂平县汽车站客车运输管理按河南省运输公司统一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三、装卸
建国前遂平县没有固定装卸组织。建国前夕全县仅有40余人从事装卸工作。他们有红车、土牛40辆,分散在县城与火车站。1949年遂平县搬运工会成立,1951年1月建立搬运站。有工人180人,除在城关、火车站开展业务外,在文城、诸市、玉山、张店又设业务点。1958年11月搬运站与汽车队、沙厂、火车站铁路里班装卸队合并建立运输公司,职工发展到1004人。后经调整保持有一定量的装卸队员。搬运工具已由手搬、肩扛发展到架子车、平板大车、汽车。职工福利也逐日改善。1984年全站已有25名职工退休,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养老金,药费全部报销。站内还自办浴池、医疗保健所为职工服务。
四、运输专业户
在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遂平县自1982年起先后出现不同形式的运输专业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到1985年底已有客运专业户17家,年客运量为50万人次;货运专业户200家,货运量为15万吨。补充国营和集体运输能力的不足。
第五节 养护监理
一、养护
公路养护,1955年之前主要靠民工建勤养护。1956年至1975年使用道班工、合同工、临时工与代表工养护。到1985年底全县已有黄庄、施庄、和兴、索店、嵖岈山五个养护道班。有固定养护工38人,临时工47人,常年代表工37人,技术员1人、汽车5辆,小型拖拉机8台,重型压路机1台,钻床1台,电焊机1台.1965年全县通车里程162公里,干线及主要县社公路完好率为67.5%.1984年全县通车里程274公里,绿化里程达145.3公里。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养护工作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从1951年到1984年累计使用民工建勤工日4323万个,完成万余个土石方工程。修建公路和乡村道路1052公里,桥涵1276米,沿路植树200余万棵。其中大规模的修路行动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全县动员10万民工整修公路189公里,建成遂平县第一条全长40公里的遂平至红石崖泥结碎石公路和第一座全长81米的遂平车站汝河大桥。二是1982年广泛动员群众整修夏季水毁道路。从10月28日开始到11月底全县出勤劳力最高达16.5万人。使用工日共计99万个,出动各种车辆1053辆。建勤工日2.6万个。使用架子车、畜力车工日4928个,共计完成土方116.5万立方米,采备砖渣碎石21.2万立方米。整修公路及地方道路712公里,大小桥梁330座。
二、监理
1965年前遂平县交通安全监理由信阳地区监理所驻马店车辆监理处代办,信、驻分署后由驻马店地区监理所承担。1972年3月遂平交通监理站建立,有监理工作人员3人。1979年7月监理人员统一着装。1985年增加到11人。监理人员广泛宣传贯彻交通法规,维护城乡交通秩序,负责驾驶员管理及机动车检验,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到1984年,交通监理站共检车辆1.2万台次,纠正违章3500多次。
第六节 水 路
一、汝河码头
位于遂平火车站北1公里处汝河铁路桥东侧。建于 1958年,港区长500米;两岸距离185米。洪水期水面宽180米,深10米;枯水期水面宽60米,深1米。自然码头,销刘庄、诸市、柳庄寨、沟张湾4个停靠点。泊位50个,靠泊能力500吨,年吞吐量9万多吨。
汝河上游板桥水库建成后,1957年春遂平动员民工在县城南关公路桥下游400米处筑拦河沙坝,抬高了汝河上游水位。是年冬调进木船10艘,65吨位,建立遂平航运站,航运站有干部职工18人,开通遂平至汝南航线40公里。
1962年春沙坝炸开水位下降,是年12月航运站撤销,码头废弃。
二、汝河渡口
分布在汝河上的渡口有魏湾、赵步口、田步口、姜庄、王庄、赵刘庄、魏步口、月儿湾、李寺、杜赵、谷庄、刘别庄、张赵庄等十几个,一般渡口均有简易木桥,汛期拆除,以木船划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