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民生活
建国前,农村贫富悬殊,占农村人口 70%的贫、雇农,以当佃户、帮户(给地主、富农当帮工)、长工、短工为生。丰收年,除其中少部分人劳力强、生产工具齐全的佃农尚能糊口外,其他大部分人亦难免冻馁之苦。若遇灾荒年景,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就势所难免了。当时,水旱灾害频仍,丰年少,灾年多,且兵燹匪患,苛捐杂税,高利盘剥,即使少有产业的中农阶级,多数亦日趋破产,更何况无地、少地依靠出卖劳动力而活命的穷苦农民!五口之家,仅有薄被一床者居多。十七、八岁的小伙,夏日赤背短裤,冬季只穿棉袄(内无套衣),夏无鞋、冬无袜,夏铺地盖天,冬睡麦秸窝者居多。年年跟着石磙吃饭,场光地净,即以豆糁或豆浆和以野菜度日者居多。文城乡孟庄建国前夕共17户,73口人,仅有棉被15床。其中有家姓镐的大女儿新婚回门仍是和衣睡麦秸窝。镐某本人两次卖壮丁,孩子无力抚养,男孩给人当义子,女孩送当童养媳。县城东北张店乡,地势低洼,河道失修,一遇水涝,汪洋一片。加之地主、豪绅、高利贷者的盘剥榨取,日伪、土匪的掠夺烧杀,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使全乡许多农民常年挣扎在死亡线上,农民苦不堪言。
建国后,经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农具,在自已土地上耕种,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至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 12095万公斤,比1949年6402万公斤增长近一倍,人均344公斤,比1949年的186.9公斤增长84%。此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引进农业机械,改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利,生产逐渐发展,相应地农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1958年后,由于人民公社化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及三年自然灾害,至1961年,人均产粮下降至211.1公斤,1959~1961三年中,不得不过上“低标准,瓜菜代”的穷日子。
1962~1965年,全县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人均产粮达222.5公斤,农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后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折腾,其中1975年8月特大洪水的袭击,农业生产走了一些弯路,产量有较大的起伏,但总的趋势仍是向上升的方向发展。至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6272.5万公斤,是1949年的2.54倍。平均亩产126公斤,是1949年53公斤的近2.3倍。
1979年后,农村经济政策放宽,特别是1980年遂平开始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至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第一次突破2.5亿公斤,平均单产188.5公斤,是1978年的1.5倍,人均产量第一次突破500公斤关。1985年,粮食总产达21445.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3.35倍,平均年递增速度为3.4%。同时,农民经营家庭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建筑、商业以及林、牧、渔业等,收入显著增加,相应地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也有大幅度增长。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个人收入也逐步增长,相应地生活也逐步提高。根据30户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5年人均纯收人290元,比1980年增长1.7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超过全地区17.5%和全省15.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85年人均生活费支出256元,比1980年增长5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在抽样调查的3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人最高的1980年是180元,1985年是312元;最低的1980年是65元,1985年是270元。农民消费主食量1985年人均246公斤,比1980年增长21%;植物油人均4.5公斤,比1980年增长5倍;化纤布人均2.7米,比1980年增长3倍。1980年以后,农民主食逐步由以杂粮、红磐为主,转变到以小麦为主。1985年,只有少数家庭间或食用少量玉米面外,绝大多数家庭,一年四季食用小麦面。衣着也逐步由以棉布为主,向以化学纤维为主过渡。房屋也由以草房为主,改变为以瓦房为主。1985年,建房2.1万间,53万平方米,年末全县农村有房59.9万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4.3平方米。即使“75·8"洪水冲光的重灾区,也是瓦房鳞比,绿树成荫,面貌一新。
据张店乡张店、草庙、李屯、孙庄、火龙庙、李庄、青石桥、大刘庄共八个村委普遍调查,有关部分年份农民家庭住房情况变化:主要生活消费品增长情况,以及中高档消费品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分别表列于后。
1978年前,尚称作高档商品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已进人多数农民家庭,有些基本普及。据1985年调查,全县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量分别是:自行车87辆,缝纫机66部,收音机98部,手表65块。其它如收录机、电风扇、电视机等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张店乡农民家庭拥有量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