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 集镇建设
建国前,遂平农村较大的集镇如玉山、诸市、文城、界牌、沈寨、张店、石寨铺等,其主街两侧较大的商业店铺为青砖瓦房之外,其它绝大多数是砖基土墙草屋。街道泥土路面,一经大车辗轧,多处岗洼不平。其接连县城的大道,年久失修,雨天积水,风天扬尘,过往行旅,诸多不便。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乡级政府驻地至县城的土路,加宽取直、铺以碎石或砖渣,多数再改建为柏油路面。至1985年底,重要集镇常庄、石寨铺、关王庙、嵖岈山、阳丰、褚堂、诸市、玉山、文城、和兴等地均有柏油公路与县城相接。其它张店、沈寨、槐树、花庄、张台等有碎石路面接连柏油路面或直通县城。以上集镇均有公交班车往返。
集镇街区都有较大的发展,玉山、嵖岈山、诸市、文城、褚堂、沈寨、石寨铺、和兴、张店等集镇主街均为柏油路面,其它皆为碎石路面。各集镇街区重心都向公路道口发展,如文城向北,乡政府、供销社、粮所、高中、乡中等圴新建在原寨北公路两侧;玉山向南,在寨南公路两侧新建了乡政府、粮店、医院等;沈寨向东,在东寨外新建了乡政府、派出所、税所等;关王庙向西,在寨西公路沿新建了供销社、粮所、食品、信用社等。各集镇一般在70年代开始用电。有的先是自己办电,尔后改为国家供电,至1985年底,无论机关、学校、居民全部用电。
各集镇新建区无论公房或个体商户的营业用房,砖木结构平房居多,少部分是两层楼房。而其发展趋势,楼房将日益增多。原街区内的居民住房,过去的泥坯草房多为青砖瓦舍所替代,除个别户的厨房或敞棚尚为草房外,其它已无处寻觅了。
第二节 农村建设
建国前,遂平除地主比较集中的少数村庄瓦房连片外,一般较小地主、富农、中农之家多为砖基土墙草房。然视其经济状况的差异,草房质量也有不同:一般是“海青房”即青砖跟基,屋顶小瓦嵌山、接檐。较好的是里生外熟,即屋墙四周用青砖包皮,内里仍为士坯;砖包后墙,即北屋后墙用青砖包皮。较差的,仅是5~7层砖基,屋顶全为茅草。至于贫穷之家,全部不用砖瓦,用硬泥(掺麦秸)垛墙,麦秸苫顶者亦随处可见。
建国后,农民居住条件逐步好转。50~60年代,兴建新房多以海青房为主。至1975年8月特大洪水之后,在政府支持下(共拨建房款3053万元、建房用煤37389吨、木材15571立方米、油毡56942卷),至1985年共新建瓦房(含平房、楼房)20.3万间,是1975年前建房数的3倍。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8平方米增加到14.3平方米。全县农村住房面积已达95万间、888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79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