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福利
第一节 城镇福利
1958年8月1日,遂平县设立福利院,以其建院日期,又名八一福利院,为县民政局直属单位。福利院开办时,接纳复员军人13人,残废军人3人,军属7人,市民39人。此后,又在福利院之下先后建立综合八一福利厂、聋哑学校、城镇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四个单位。
一、综合八一福利厂:
生产盐酸、硫化碱、元钉、麻套、毛衣、胶水、广告粉和其它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据1959年9月统计,年产值达4万元。
二、聋哑学校:
始建于1959年10月,招收聋哑人26名,其中男18人、女8人。采取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不仅学会算术加减法,会写几百个常用字,优秀者能够写信,而且,普遍学会打绳、编织、纺线、衲鞋底等技巧。学校于1961年停办。
三、敬老院:
1958年建院,收养家住城镇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当时共赡养18人,其中男12人、女6人。经济困难时期,院方只供衣食,解决温饱问题。1961年停办。
四、荣军疗养院:
始建于1959年12月。院内分医疗、文娱、生活三个组,配有医生、护理员,订置报纸、杂志及文娱器材。开园圃一片,以备荣军消遣娱乐,从事轻微劳动,增进健康之用。住院疗养者经常不超过20人。1961年停办。
五、收容遣送站:
建国之初,一些无业游民、灾民、乞丐流浪街头,多为民政部门收容遣返,使其就业谋生。至1959年秋,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农村集体食堂缺粮以至农民生活异常艰难,有些人即去外地甚至边疆地区谋求生路,当时称作“盲流”,被认为是“不安定因素”。于是,1960年2月,在火车站正式组建收容遣送站。
收容遣送站归县民政局领导,设专职7人,负责审查被收容人员身份、住址、外流原因,在收容期间组织他们从事种地、养殖、制瓦等生产劳动,问题澄清后遣送他们还乡就业。至1979年9月,撤销收容遣送机构,暂保留2名工作人员,处理善后。由建站到撤销19年中,共收容3.8万多人,外流最高年份是1961年,内流最高年份是“75·8”洪水之后,由四川等地流入县内。
第二节 农村福利
一、五保
1956年,根据中央颁布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对缺乏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弱鳏寡社员,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的规定,遂平在农村开始实行五保制度。1958年,兴办敬老院,五保老人均入敬老院。1962年,敬老院相继停办,各社队又恢复五保制度。1983年1月开展五保普查,全县共有五保户2318户、29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根据具体情况和五保老人的意愿,分别采取不同的赡养形式:
1、统一供给、分散赡养的共1950人。
2、敬老院集中赡养的共27人。
3、分给责任田,代耕代养的共150人。
4、生活不能自理,顾专人护理或生产队供给亲友包养的169人。
5、分给责任田自耕自养的675人。
五保老人供应标准全县统一规定:每人每年由生产队供给小麦250~300公斤,烧柴1000公斤,零花钱36~60元、节日补助22元,一年一身单衣、两双鞋,三年一身棉衣,五年一套被褥。住房保证夏不漏雨,冬不透风。医疗费实报实销。
二、敬老院
1958年,全县一哄而起办起157所敬老院,入院老人3020人。1961年,农村集体食堂停办,多数敬老院也相继停办。1983年全县“五保”普查时,仅有车站乡焦庄、关王庙乡贾庄、玉山乡柴庄三个村委敬老院3所,入院老人不超过30人。之后,各乡采取群众集资国家补助的办法,办起71所敬老院。因而遂平县被驻马店地委、行署评为举办农村敬老院先进县。同时,关王庙、车站、诸市、和兴四乡被地委、行署评为举办农村敬老院先进乡。遂平县委、县政府评选办院先进的村委,各奖给电视机一部。这些村委是:关王庙乡杨楼、车站乡刘虎庄、常庄乡大王堂、阳丰乡土楼、槐树乡盛桥、嵖岈山乡韩楼、和兴乡金刘庄、张台乡李尧、诸市乡阎庄、玉山乡裴楼、文城乡王庄、花庄乡长寺、沈寨乡远城、张店乡火龙庙、石寨铺乡黄庄庙。1984年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奖给遂平各乡举办敬老院的先进村委洗衣机各一部。计关王庙乡杨楼、翟庄、吴庄、洪堂、孙吴庄、杜庄、八里铺、潘庄、何庄、杨楼、关王庙;车站乡刘虎庄、党庄、施庄、刘庄、三里桥、马庄、王陈庄、高集、郭庄、王老庄、罗子张、八里杨;诸市乡诸市、五里岗、石庄、魏庄、李楼、马老庄、相元、熊庄、阎庄、任马庄、沈楼、姜庄;和兴乡钟庄、大牛、金刘庄、刘店、赵刘庄、藕花、刘桥、张庄、和兴、吴阁、席庄、赵陈、恒兴、程台、魏楼;文城乡王庄;褚堂乡于楼、周楼、屈庄;槐树乡胜桥、张吴楼;嵖岈山乡韩楼;玉山乡裴楼;阳丰乡土楼、郑湾、黑赵;花庄乡长寺;石寨铺乡黄庄庙;张台乡李尧;沈寨乡远城。
另外,县奖给1983年前举办敬老院的三个村委:车站乡焦庄村、关王庙乡贾庄村、玉山乡柴庄村洗衣机各一部。
各村委敬老院的设施、待遇大同小异,具有示范性的车站乡焦庄村委敬老院的情况简述如下:每位老人住室1间,室内软床1张,藤椅1把,三斗桌1张,暖瓶1只,收音机1部。每人供给蚊帐、被褥、床单,每人每年单衣2身、鞋袜各2双。村委会委托乡医院医生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病重者转院医治,医疗费用实报实销。院内有电视机一部,有象棋、扑克、画册等,供老人欣赏、消遣。拨给敬老院耕地8亩,水塘3亩,供老人们种植油菜、玉米、棉花、烟叶、蔬菜、养鱼,其收入除玉米一部分作为老人们养猪、鸡等饲料外,其余用来调济生活。土地播种、收打等较重农活由村委组织民兵、学校师生义务劳动,老人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如拔草等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