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档案 图书
第一节 档 案
一、档案机构
建国后,档案工作由政府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代管。1958年9月7日,遂平县建立档案办公室,为行政机构,和档案馆合署办公,属县委办公室领导,负责全县的档案工作。1959年,改为档案管理科,县委办公室主任兼科长。1961年,档案管理科撤销,保留档案馆。1980年,成立遂平县档案局,和档案馆合署办公,由县委办公室直接领导。1984年,档案局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档案馆为二级机构,编制7人。1985年,档案局改属县政府直接领导,编制4人,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县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各乡镇局委配专职档案员共37人。
二、档案管理
1949年1月,从接收国民党遂平县政府的一批旧档案中,整理出1942-1948年的案卷共479卷,4193件。1949~1955年,遂平县的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尚不正规,没有档案专职人员,案卷残缺不全。195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58年,县直机关、公社都建立档案室,设立档案专柜,配备工作人员。是年,县档案馆接收县直21个单位的重要档案5834卷,其中永久1314卷,长期2680卷,短期1840卷。1975年8月,遂平遭到特大水灾,档案馆库房水高1.75米,7500卷档案2200册资料全部淹泡水中。县直15个局委的档案5800卷被水淹。汝河两岸七个公社的档案2200卷受水。为挽救档案,县抽调20名干部帮助档案工作人员凉晒、火烤、重抄、裱糊,整理8个多月,重要案卷都得到完好保存。
1979年到1985年,建立工业、农业、水利、气象、区划、地名、财会、教学、工商企业、文物、案件、病历、新闻广播、审计、科技成果和科技干部考绩档案共15种。其中科技档案12778卷(册)、底图2733张,会计档案42401卷、案件档案17274卷、声像档案239卷、其它专业档案47902卷。
三、档案的提供利用
1949年到1966年,档案利用率很低。“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档案、资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发挥档案作用,从1981年开始,档案局、馆人员编写了《县委全宗介绍》、《县政府全宗介绍》、《历届县党代会介绍》《遂平县区、乡、社、大队演变》、《档案局、馆大事记》,《1949~1985年干部任免惩戒汇编》、《1949~1985年局、乡级党内职务汇编》、《1949~1985年局、乡级党政机构设置汇编》等。经过整理编写的资料,查找节时比原来提高10倍。1982~1985年提供利用档案1万卷(册)次,接待查阅人员3000人次。同时,还为平反冤错假案,落实党的政策,提供档案2000人次。
第二节 图书发行
一、书店
清朝末年,遂平县只有少量的流动书贩在街上摆摊,出售草版《五经》,《四书》之类的图书。
民国初期,在县城西街有褚文明木刻《三字经》、《百家姓》,《杂字本》等小册子销售。民国中期,朱家书铺(朱舒卿)开业,地址在县城东街路北,字号恒兴裕,主要从外地进书,除售一般图书外还供应学校课本及文具用品。
抗日战争时期,遂平图书发行有较大发展。1938年办文化教育合作社,负责人魏松如,地址在县城北街福音堂对门,内设石印,印刷小学课本,同时销售文具纸张,1944年遂平沦陷时停业。1943年新中国文化出版社遂平支社成立,地址在县城北街路西(现北大街南段路西)。该社图书品种较多,有中文也有英文,课本有儿何、代数、英语等,有文艺书也有一般政治读物。1944年遂平沦陷时停业。1945年小雅书店开业,地址在县城东街路北(现二工局东侧)。后又迁到路南,经营图书以文艺为主,如《三国演义》《水浒》等,还有医学书、字典及文具。店主李雅斋病故后停业。
1935年,在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筹办了四方商店,既是商店又是联络站,发行大批的革命书刊。1949年3月,大众书店开业,店主为开明人士李西塘,店址在县城东街路北(现综合公司处),经营书类有马列和毛泽东主席著作单行本,如《论国家》,《共产党宣言》、《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文艺类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白毛女》,《血泪仇》等。后来又发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像等。
1949年9月1日,遂平新华书店正式开业。至此大众书店移交给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首任经理牛星文,店址在县城南街北段路东,房7间,门面三间。1965年拆旧房,新盖五间平房,并在玉山公社设书店营业点。1980年新建营业楼一幢,1981年春竣工使用。1985年新设文城书店一处。
二、发行
1950年,遂平新华书店开展农村专业发行工作。1951年全县发展农村业余发行员16名,1956年,大部分供销社都建立图书供销网点,重点销售年画和学生用书等。1965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全县各公社建立18个供销社图书代销店,疏通农村图书发行渠道,方便了读者购书。“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大批图书被打成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毒草”,中、小学课本一度被取消。
1976年10月后,县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工作出现新局面。1979年全县15个农村供销社图书文具部门,图书销售额较1976年增长两倍以上。各公社代销点还增设了租书业务。1980年以来,在原销售点的基础上,又发展社会售书点10处,书販25人。1985年图书销售总额91.12万元,实现利润462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