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业体制
第一节 私营和公私合营商业
一、私营商业
建国前,遂平县私营商业者多为外地商人。山西省来境经营者最多,他们结成帮会,建立会馆,后贯街山西会馆是他们的活动中心。晋帮在县城区的主要商号有:振泰成、豫顺祥、全泰原等。乡镇亦有商号。由邯郸、安阳、武陟、南乐、温县等地来境经营者次之,他们结为一体,称怀庆帮。主要商号有:义泰恒、万胜永、通盛祥等。还有从湖北孝感、广水来境经营者。
晋帮多经营杂货、典当、钱庄、糕点、酿酒、酱油等业,商号大多座落在马神庙街和东西大街之西段。怀庆帮多经营京货,商号大多座落在东西街之东段。湖北商人多经营染料,商号在京货、杂行之间。
遂平人经商者以粮行、饮食为主,南大街为粮食交易中心。
1935年(民国24年)前后,遂平县城有海源、友仁、金义勇、晋豫、庆祥等经营鸦片的土膏店多家。土膏店多与官方勾结,又称官膏店。
1951年,县城首次批准发证商号102户,从业人员221人,分为农具、针织、印刷、卷烟、杂货等业,开户总值129.5万元。1952年新增有证工商业236户,653人。
1953年,遂平县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号召私营工商业者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年,全县1220个无证私有商户中,有456户转为农业,14户转为其它行业。
1956年底,遂平县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相当一部分私营商户转为公私合营商业,一部分转为经销、代销户。时有合作商店54家,公私合营商店4家,合作小组37家,服务业7家,经销、代销户84家。
1958年底,全县所有合作商店、联营小组、供销合作社分别归口为国营商业,取缔私营商业。
1962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遂平私营小商贩猛增,全县无证商贩达450多户。翌年,经批准发证185户,余者被取缔。1966年至1976年,私营个体商户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砍掉。1978年以后,私营个体商业又得到发展。
1985年,遂平县个体商业已发展到4464户(包括无证户),其中经营烟酒、成衣、纺织品、鞋帽、杂货商品的2482户,经营饮食业的234户,经营旅社、理发、照像、缝纫业的266户,经营修理业的268户,经营手工业的925户,其它行业的389户。年销售额175.8万元。从业人员19151人。
二、公私合营商业
遂平县公私合营商业是在1953年国家对工商业者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指导下出现的。最先实现公私合营的是福寿堂药店和振泰成杂货店。1956年1月1日,振泰成商号由合作店组转为公私合营商店,挂出“公私合营第一门市部”的牌子。1956年底全县共有公私合营商店4家,行业有纺织、杂货、中药、百货。参加公私合营的商户有42户44人,占社会主义改造商户的4.6%。
1958年,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商业全部转人人民公社。原有627名从业人员中有124人转为国营商业人员,其余人员分别转到轻工部门或下放农村。
第二节 集体商业
一、综合公司
在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县城个体商户按行业组成合作小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8年合作小组300多人转为国营商业人员,合作小组商业改称综合商店。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综合商店恢复为集体商业,从国营商业中退出119名职工,按行业组成合作店、组,受工商联合会领导。1963年,县城区集体商业零售总值为72万元,占县城区零售总值的13%。
1964年县城区商业系统归口管理的合作店、组有8个125人。其中百货店1个12人,杂货店2个21人,理发店1个18人,食堂2个57人,浴池1个12人,蔬菜门市部1个5人。是年,县城区合作店、组零售总额为63万元,占县城区商业零售总额的11.4%。
1969年,县城区合作店、组统一为合作总店,隶属服务公司。合作总店所属店组仍然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1979年,合作总店改称综合公司,隶属县商业局。到1985年,综合公司有在职职工110人,退休职工42人,干部7人。自有资金6万元,流动资金37万元。经营百货、糖烟酒、土产、日杂、医药等商品,经营饮食、电器修理和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总额120万元。
二、知青商店
1980年,遂平县商业局建立知识青年商店,安排商业系统待业知识青年63人就业,经营百货、杂货、五金交电、烟酒副食等商品。此后,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开办知青商店,安排待业知识青年235人,拥有资金37万元。知青商店在纳税政策上,享有优惠待遇。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民国时期,遂平县虽有供销合作商业,但名实不一,经营时间不长。
1950年,遂平县城乡先后组织沈寨、文城、高楼、田庄、土楼、玉山、城关、张店、和兴、神沟、诸市等乡镇供销合作社。年底,建立遂平县供销合作总社筹委会。翌年春,又新建裕民、薛庄、大赵庄、关王庙、杨店等供销合作社。
1954年4月25日,遂平县供销合作总社筹委会改名为遂平县合作社联合社。10月,又更名为遂平县供销合作社。
1958年4月,县供销合作社并人县商业局。1961年10月,县供销合作社恢复,设办公室、人事科、业务科、财务科、统计科、市场物价科、储运科、组检科。下辖土产、生产、生活、综合4个经理部,1个棉花加工厂,1个合作仓库。全县有15个基层供销合作社,131个门市部。职工、干部733人,其中县社属28人,基层社705人。
1968年10月,撤销县供销合作社,所属单位并人其它部门。1969年恢复县供销社。1972年,县供销社并人县商业局。1975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分家,县供销社再次恢复。
1977年3月,新建花庄供销社。6月,大刘庄供销社迁关王庙,更名为关王庙供销社。
1983年5月22日,遂平县供销合作社更名为遂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县联社机关设办公室、人事、统计、财务、物价、业务、储运、保卫8个科室。辖生产、土产、棉麻、工业品、农副产品5个公司。有嵖岈山、槐树、玉山、沈寨、和兴、张店、常庄、石寨铺、关王庙、车站、诸市、文城、张台、花庄、褚堂、阳丰16个基层供销社。1985年底,全县供销合作社职工、干部1160人,其中县社属348人,基层社812人。
遂平县供销合作社是城乡集体经济,它的资金以社员股金为主。1951年底,全县供销社共有资金17万元,其中社员股金13.9万元,人社社员92821人,占全县总人数的26%。供销社股金分红很少,大部分用于生产积累,支授农业生产。到1984年,全县供销社资金已有594.5万元,其中社员股金33.6万元。
供销合作社的业务活动相当广泛,全县各种商品的购销,农副土特产品及各种废旧物品的收购,饮食服务行业等都可以经营,是城乡尤其是农村的经济支柱,是沟通城乡经济的桥梁。
第四节 国营商业
遂平县最早的国营商业企业是1950年1月创建的中国百货公司河南省遂平县支公司。公司在遂平县城设批发部1个,零售部两个,在泌阳县板桥镇、西平县城关镇也分别设立百货批发部。1951年1月,百货公司和粮食公司合并为遂平县贸易公司,增设粮食、食盐批发部。1952年,百货公司义在玉山、神沟、诸市设立批发部。年底,遂平县国营商业完成销售额338万元。1954年3月,遂平县烟酒专卖事业管理处改为遂平县烟酒事业专卖公司。12月,成立花纱布公司。翌年10月,成立遂平县食品公司,并在城关、和兴、沈寨、玉山、嵖岈山、阳丰、诸市、文城、关王庙、石寨铺、张台设立食品经营处:是年,遂平县国营商业销售额占零售总额987.1万元的29.27%,合作社商业占46.83%,改造商占6.08%,私商占17.82%。
1956年成立遂平县商业局,所辖百货、花纱布、针织品、木材、煤建等公司均属国营商业企业。年底,全县国营商业共有8个公司12个基层批发点,其中盐业批发点4个,百货、纺织品批发点9个,专卖批发点7个,另有农副产品采购点11个,食品购销点14个。
1958年,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私营商业合并,统称国营商业。国民经济调整以后,遂平县国营商业公司有:纺织品公司、百货公司、糖烟酒公司、食品公司,石油公司、煤业建筑器材公司、蔬菜公司、盐业公司、饮食服务公司。1985年,遂平县国营商业企业有:县商业局所辖的百货公司、石油公司、五交化公司、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贸易公司等;属县物资总公司所辖的有木材公司、煤建公司,物资公司;属粮食局所辖的有粮油议价公司、综合服务公司、饲料公司及其各粮管所。此外,还有农机公司、医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