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经济管理
第一节 长期、中期计划
一、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具有战略性质,主要是提出远景设想,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重大比例关系。1963年前计划内容较少,1963年计划经济管理的权限适当集中,计划内容增加,当年编制出建国后第一个10年规划纲要(1963~1972年),具体提出了全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10年所要达到的目标。这项计划有七个年份在“文化大革命”中,实施相当困难,计划天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工作纳入正规,1979年开始整理各方面资料,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出1981~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
二、中期计划
中期计划以长期计划为依据,较为具体,有分年指标、确定计划期的基本任务、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和重大比例关系。
遂平“一五”计划(1953~1957年)仅以县人民政府名义起草一个全县经济建设发展设想框架。当时因处于工商业改造之期,国营、集体工厂企业不多,大部分计划指标没安排下达。60年代初全国是休养生息阶段。“文化大革命”历经十年之久,制定的五年规划形成一纸空文。直到“五五”规划开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计划管理下走上稳定协调按比例发展的路子。分规划期:建国初三年恢复期经济发展平均增长速度为9.7%。"一五”计划期是4.4%.“二五”时期(1958~1962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比例严重失调,1962年比1958年下降36%,1966~1975年是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虽受动乱影响,由于广大人民艰苦努力,经济仍有一定发展。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455万元,比1966年的5774万元,增长98.4%,年平均递增7.1%。“五五”计划期(1976~198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5118万元,比前期增长28.3%,粮食总产达到82000万公斤,较前期增长5.4%,财政收人完成2814万元。“六五”计划期(1981~198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7780万元,比前期增长59.3%,粮食总产达到106870万公斤,比前期增长30.3%,财政收入完成4393万元,比前期增长56%。
第二节 年度计划
编制下达并监督实施年度计划,是计划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年度计划,通常是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参照中长期计划,结合当年主观和外部环境条件诸因素,把长远发展目标和当年建设结合起来,组织实施。1963年以前年度计划主要是农业计划,除编制农业综合性计划外,还分生产季节制定粮、棉、油和其它经济作物分项别类明细计划指标。年度计划内容根据每个时期国家提出的政治、经济任务不同而计划指标安排也有所不同。1964年始,随着计划经济管理权限相应集中和加强,计划安排内容逐年增加,除农业计划以外,又增加工业生产、商业外贸、劳动工资、基本建设等计划项目。1966年以后几年里主要编制农业、工业、基建、物资等单项计划,1974年接续。1980年后,计划管理加强,计划内容增加,经济发展年度计划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邮电,乡镇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物资供应、主要商品供应、出口外贸、财政收支、信贷、劳动工资等,社会发展计划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土地占用等单项年度计划,除此以外,还增加了综合性年度计划指标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
1983年计划经济管理根据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将国民经济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同时计划也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除财政、粮油征购、人口、主要商品购销、劳动工资等以外,大部分属于指导性和市场调节范畴。年度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指标完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长期计划的落实。自1980年起,年度计划编制工作较为正规,也比较联系实际,每年要编15个单项计划和若干个综合计划指标。为落实年度计划的完成,一个季度或半年都要深人基层了解计划执行中的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完成年度计划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