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礼仪 节日
第一节 礼 仪
婚嫁 解放前男女订婚先由双方父母托媒人寻找门当户对之家,称“找媒头”。媒人从中撮合,叫“说媒”。两家认为门户相当,年庚“八字”不“冲克”,即同意联婚,择吉日传启。订婚年龄大小不一,有的一二岁,有的三四岁,也有十六七岁的。八九岁前订婚为“娃娃媒”,十七八岁者叫“大媒”。传启之日,男方备宴席,邀女方伯叔或其他近族数人及媒人至家。席间男方出彩礼(衣服数件)、启帖、叫“押启”;女方纳礼后,出允帖,为正式定婚。婚前男女不相识,不接触,一般到20岁左右结婚。结婚前一日,女方备宴席招待亲友,亲友赠钱物,叫“添箱”;男方婚日宴宾客,亲友赠送钱物称“送礼”。完婚之日,男方备花轿、鼓乐去女家迎亲。出嫁女子沐浴更衣,开脸(用线拔去脸上汗毛),梳凤髻,插银簪,头顶红布,由“打发上轿人”搀扶,登轿而去。女方舅父或近族伯、叔、兄、弟2人为送客,乘车送行。嫁妆及结婚仪式贫富不同,贫穷之家只有木箱子1个,仪式与招待均从简。中等人家嫁妆4件(箱、柜、桌、椅)或6件不等。豪富之家嫁妆更多。一路笙乐不断,每过一桥,新娘撒制钱数枚。轿至夫家,停于门前,门口放胜花①。一边用开水浇热犁铧,绕轿3匝,一边烧谷草把。然后开轿门者轻启轿帘,扶新娘出轿,搀新媳妇的(伴娘)走上前去,扶新娘行席子或车围子上,越过胜花至庭院。院内设天地桌一张,上置一斗,斗上贴双喜字,内盛麦子,还有一铜镜和秤。新郎、新娘于桌前行结婚礼,即“拜天地”。礼毕,新娘入洞房。入夜新郎新娘行合卺礼,也叫喝交杯酒。新郎之嫂、弟及侄孙辈“闹房”,千方挑逗新郎和新娘作抚爱动作,说亲呢话,以致谐趣频生,笑语迭起,兴尽方休;并窃听新人说话,名曰“听房”,也叫“听话”。新妇初到3日,无论长幼,均可往观。第三天新郎新娘到近族家拜祖宗,叫“三天磕头”;中午备面条,邀族人来家,谓“吃喜面条”。一般于第六天新婚夫妇携礼品去女家,女家设宴飨新郎,近族作陪,叫“回门”。十数日后,娘家人到男家请客,男家备酒席,邀媒人宴饮,俗称“酬大宾”。
本世纪50和60年代订婚,男家备衣料、鞋袜之类,送往女家。70年代后期,传启之风又起。订婚后双方经常接触,年节互相往来。农忙时男到女家劳动。婚前男家备礼品去女家说定婚日,俗称“送好”,然后双方到政府登记。解放初期,结婚不乘车不坐轿,新娘骑马或步行,无嫁妆,只带包袱一个,内有衣服数件。男女送客各1人送新娘,行至男家村头,接客男女各1人出面迎接。至家,新郎新娘于毛泽东主席像前行结婚礼。双方不宴客,三天全家吃喜面条。70年代结婚,“送好”时礼品较重,除糕点外还有生猪肉五六斤。结婚时用汽马车或牛车迎亲,两名女青年为接客,去女家接新娘。女方男女送客各2人送行,嫁妆一二件或三四件。亲友送礼、添箱,男女两家各备酒席宴客。80年代婚嫁礼仪又趋繁杂,除送好外,婚前3天,男方将数十斤猪肉、几十瓶酒、一二十条烟送女家,谓“过礼”。婚日,男家先送应衣1件及红布、红麻。迎亲用彩车(拖拉机、卡车或吉普车、小轿车)2辆或多辆。新娘颈围3尺红布,女方亲族4人作送客,乘车送行,沿途放鞭炮。嫁妆一般为12件,多者20件以上。男方大摆宴席招待亲友,一般七八桌,多者十几桌或数十桌,往往造成婚后经济拮据。也有部分青年参加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的。
回民原不与汉族通婚。解放后有少数通婚者,婚后均依回族习惯生活。回族婚嫁仪式大致与汉族相同,但结婚仪式须请阿訇主持。
丧葬 汉族人死后口内先放铜钱1枚,名曰“噙口钱”,然后整容穿衣,用纸蒙面,停尸堂前,招亲友吊孝。子孙晚辈头戴孝帽,身穿孝服,腰束麻绳。带孝者忌入他人家室,若去他人家,须先去孝服。入殓时烧纸放鞭,吊孝者痛哭不已。丧葬仪式,贫富不同,贫者礼仪从简,棺木为薄木板制造,俗称“匣子”。无力办理丧事者,以箔或席裹尸下葬。富者棺椁多为柏木,坚固厚大,里外油漆,前端刻有金色“福”或“奠”字。寿衣为绸缎,殉葬用金银玉器。搭灵棚,吊孝3-7日,亲友送帐子、挽联、鞭炮、纸张及祭品。灵棚内停放棺木,悬帐子,贴挽联,鼓乐1班或数班奏哀乐。安葬时贫家用牛车将棺木拉至墓地,富家用花架子。晚辈送殡至墓地,长子扛幡杖,由人搀扶为前导,其余子孙或亲戚晚辈,手执哀杖行于棺前,妇女坐车随棺后,皆嚎啕大哭。一路放鞭炮、撒纸钱,每至十字路口烧纸张,长子向赶车者或抬架子者跪拜。棺木下墓穴,幡杖插棺后,封土隆起成坟,哀杖插于前。富者用纸及秫秸扎房屋、车、马、鸡、鹅、聚宝盆、摇钱树等,俗称“纸花”,陈列墓地,下葬后焚化。当日下午,子女及儿媳带食品去墓地“点汤”。第三天于坟上培土,叫“圆坟”。第七天去墓地祭祀,叫“一七”,之后“二七”、“三七”……“七七”和百天均到墓地祭祀。其中“五七”和百天较隆重,“五七”时女儿以鸡为供品致祭墓地。丧事毕,子女服丧3年。
50-70年代办丧事不事铺张,即不搭灵棚,不扎“纸花”,1-3日即葬。亲友吊孝送帐子、鞭炮、纸张或花圈。其他仪式一仍旧俗,丧事毕晚辈多佩带黑纱,以示哀悼。进入80年代,办丧事多请鼓乐班奏乐“串灵”,且多繁琐礼仪。城镇在职或离退休职工死亡实行火葬,丧事从简。
回民身故,死后3日内须出殡,大多当日下葬。葬前阿訇将尸体洗净穿衣,装公用棺中,舁入墓地埋葬。丧葬仪式由阿訇主持,妇女不送葬。葬后5天、7天、百天和周年祭祀,请阿訇诵经祈福。其中7天和周年较隆重。7天亲友送油、面和牛羊肉,主人设宴款待客人,炸“油香”馈赠亲友。此俗至今一仍其旧。
喜面 妇女婚后初次生子,3天向娘家报喜,中午请近族吃面条。男婴12日,女婴9日设宴待客,俗称“吃面条”。娘家于宴客之日送鸡蛋、白面、糖及首饰、小儿衣。亲戚、邻里于待客前馈送食品,叫“送粥米”。解放前娘家送粥米,抬盒子1架或数架,解放后多用竹篮盛礼品。娘家送粥米往往十几人。宴客时每人必吃面条1碗。客走,篮内放些面条。在农村妇女不满月(30天)不能入他人家院。
生日与庆寿 解放前年长者过生日,全家吃蒜面条祝长寿;幼儿生日,除全家吃蒜面条外,本人还吃熟鸡蛋。富有之家除过生日外,年届50庆寿,之后10年一庆。庆寿之日,亲友献寿匾、寿桃、寿烛及寿面、寿酒等,向庆寿人行礼祝寿,客主共吃寿宴及“长寿面”。解放后庆寿之风消失,过生日也只是改善生活。进入80年代,城市过生日以生日蛋糕庆贺。
时祭 解放前县境大族聚居村落多立宗祠,供奉祖宗数代牌位,逢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大祭。是日族长率本族子弟,携带祭品,分别在宗祠和祖茔致祭。祭时鸣放鞭炮,焚香烧纸,叩头行礼。祭毕饮酒进餐,俗称“吃祭”。每逢年节或祖辈忌辰,各家至祠内单祭,祭品贫富不一。无宗祠者,赴坟地祭祀,刀头(熟猪肉)数斤为祭品,放鞭烧纸。解放后宗祠拆除或改作他用,大型时祭之风消失。清明、十月初一及先辈忌辰赴坟地祭祖之习犹存。
第二节 节 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下”、“过年”,是一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入腊月节日多。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是日人们用面、米、豆等做“腊八粥”,叫腊八吃米饭。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起,县境各集镇开始年集,人们赶年集筹备年货,从晨至夕,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向“灶爷”祈福,将锅台、几案、锅碗瓢盆洗刷干净,以“灶糖”、“灶馍”为祭品,红公鸡为“灶马”,陈列灶神之前,焚香烧纸,虔心祭祀,名曰“祭灶”。人们往往于此时认干亲,小儿携红公鸡1只,礼品数种,去“干大”(干父)家祭灶。十二月二十八日,家家酒扫庭院,蒸年馍,贴年画、春联,有“二十八贴花花”之说。除夕下午迎神祭祖,村中搭神棚,叫“天地棚”,各家敬神像和祖宗数代牌位。富家将祖碑、祖匣陈于客厅,摆干果、枣山(枣花馍)、素菜为供品;贫家用黄纸写祖宗三代牌位。而后携纸、鞭炮、“刀头”到祖坟“请”已故先辈“回家过年”。晚饭吃饺子,头碗敬神祭祖。长辈给小儿辈钱,名曰“压岁钱”。入夜全家团聚,或通宵达旦,或深夜方眠,俗称“熬富贵”。正月初一人们争相早起,叫“起五更”。起床后放鞭炮,燃蜡烛,烧香、纸祭祖先,然后赴神棚、坑沿儿、井台、牛槽、马棚、场面儿等处烧纸。早饭前青年男女穿新衣,赴近族家向长辈磕头拜年。上午亲近邻里彼来此往,相互探望。初一忌扫地、动土、挑水、动刀等。从初二开始,人们携礼品走亲戚,初二看舅父,初三或初四去岳父家,然后到姑、姨家,往往十数日方休。初五叫“破五”,是日商店开业,春耕开始。早晨人们将草木灰倒在十字路口,谓“倒穷灰”。中午吃五谷面馍。春节期间,城乡富家互相邀请饮酒,名叫“请年客”,彼此酬酢,往往十数日方休。解放后过春节,大致依旧俗,敬神之风及大多数禁忌逐渐消除,初一早饭后拜年,只问好,不磕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灯节”。解放前一般人家在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吃饺子,城镇多吃元宵(汤圆)。入夜门口挂灯笼,院内悬红灯,房门口点灯盏,在神像、祖碑前燃蜡烛。有铜器的村镇组织铜器会,结队提灯,鸣锣击鼓,走村串镇,演各种传统文艺节目,至深夜尽兴方归。男孩子们于此时给未生子的嫂嫂或长辈年轻妇女“偷”灯盏,祝早生贵子。初婚妇女节日前去娘家“躲灯”,至十六日上午方回。有些已生子的年轻夫妇,十六日到庙中“还娃娃”。男青少年于此时“拴娃娃”给新婚嫂嫂。下午人们结伴到附近集镇闲逛或郊游,叫“跑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节打铜器、演故事、挂红灯之俗依旧,迷信活动逐渐消除。
清明节 清明节前人们到先人墓地,铲土培坟,名为“添坟”。西平向有“早清明,晚十来一”之说。清明节上午,至祖宗墓地焚纸祭祖。各家门口插柳条,儿童放风筝,青少年到野外游玩饮酒,名曰“踏青”。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五月端五”。节日前后小儿辈手腕系五色线,上衣缀香囊(香布袋),老人佩苍术。家家炸油馍,包粽子,煮鸡蛋和蒜。人们饮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涂耳际,谓可“祛毒”。门口插艾叶。捉蟾蜍填墨锭治痄腮,故有“癞肚蛤蟆躲端五”之说。出嫁女子往往于端午节前后携汕馍(汕条)走娘家,故戏言闺女为“油馍篮子”。解放后,节日带香囊者不如以往多,饮用雄黄酒者也逐渐减少,其他习俗依旧。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节日前以月饼为礼品馈赠亲友。是日炸油馍、烙焦馍、包饺子或擀蒜面条。旧时有“圆月”活动,入夜家人团聚月下,设香案供桌,备月饼、瓜果,主妇主持,焚香祈祷,以酒酹地。祭毕,分享果品。民间有“男不圆月”之习。解放后中秋节前,仍互相馈赠月饼。“圆月”之俗逐渐消失。
十来一 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来一”。是日炸油馍,有“十来一,油渍渍”之说。人们于此日赴坟地烧纸,祭祖宗,因此称为“鬼节”。
冬至,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头九第一天,人称“交九”。农民有“冬至不过冬,扬场没正风”之说,期望农忙时节常刮顺风。民间相传冬至不吃饺子,冬天冻耳朵,冬至吃饺子之风相沿成习。
回族民众除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另有本族节日,如大尔德节(开斋节)、小尔德节和圣纪。西平回民重视开斋节,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炸“油香”。是日沐浴净身,穿新衣到清真寺举行会礼仪式,听阿訇讲经。亲友互访,馈赠礼品。下午,阿訇至墓地念《古兰经》,谓之“走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