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明清时期
刘洪起武装 明崇祯七年(1634),今吕店乡刘楼刘洪起、刘洪超、刘洪道、刘洪勋、刘洪礼弟兄在县城西南璞笠顶山下筑寨招兵,与当时农民起义军为敌,数次率部出县境袭剿义军。巡按御使杨绳武命刘洪起为西平都司。刘配合总督杨文岳围剿义军,为杨卖命升任副将。十七年五月,刘洪起率部摧毁起义军汝州政权,兵力扩充到数万人,成为中原地区围剿起义军的一支较大武装。刘洪起被南明弘光诏用为汝蔡总兵加都督同知。清顺治元年(1644)六月,清军人中原,刘洪起率部转至新县、息县、光山、固始一带,与清军孔希贵部交战失败,撤至平头垛。刘中箭死亡,部下溃散。
乡团 清咸丰九年(1859),按地域分办乡团5个,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标志团旗。县城为仁字团,合水为义字团,仪封为礼字团,权寨为智字团,重渠为信字团。团丁平时分散,用时召集。
第二节 民国时期
县政府武装 民国初年,设保卫团,团总李公甫。其下按地域划分为四路分团。东路团总丁义亭;西路团总于护之;南路团总冯震;北路团总刘柘(号翠甫)。兵员由当地抽派,分驻县城与各镇寨,归城防局或寨工局指挥。武器多为土枪、兼有刀矛。县城守门者尚有几门土炮和数支步枪。另在巡警局设6个武装班,70多人,50多支步枪。
民国16年(1927),县境主要有两支武装。一支是民团,属省民团师;一支是武装警队,本县自办。民团驻县城南街路西城隍庙和路东黉庙院内,团长袁福宽,武装人员200多名,步枪200余支,守护县城四门和火车站。武装警队驻县政府西侧,队长王汉章。编制1个排,约60人,每人一支步枪,人枪均由各乡选送,主要任务是为县长作警卫。
24年,县设国民兵团,团长先后由县长程勉侪、朱国衡、王宝树、李佩清等兼任。团副李柯,后为蒋中奏、唐懿生、欧阳正华。团下辖2个自卫中队,1个集训大队。自卫第一中队驻南街路西,守卫县城四门,中队长刘彬如;第二中队驻守县政府,中队长朱新月。集训大队驻城东关岳王庙、宝岩寺院及南关外关帝庙内,大队长张宗超。下分4个中队,第一中队长王子敏,第二中队长李文甫,第三中队长王哲甫,第四中队长张金山。其任务是维持全县地方治安,配合自卫队守护城门。两种武装计600多人,600多支步枪。是时在县政府还驻1个手枪队,50多人,每人持手枪1支,另有轻机枪2挺。
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兵团团长由县长栗振黄、李明德相继兼任,副团长仍为李柯。团下设4个自卫中队,近700人,600多支步枪,8挺轻机枪,1948年伴随着国民党西平县政府的倒台而解体。
张保福“抗日救国义勇军”民国26年10月,吕店后小庄张保福贿通省保安处长冯建飞,请求委任“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张受委后即在乡里聚众百余,3日后增至1000余人和1000多支枪,驻吕店周围,司令部设杜湾。不久攻破师灵寨,抢劫财物,队伍扩至1500多人。在师灵驻扎7日。后因围攻芦庙3夜2昼未克,转移西南山区,在缸窑坡山顶石寨与当地武装交火失败,退驻观音寺、孙师庄等村,大部分人员逃跑。27年2月,张率余部400多人南窜驻马店,归国民党正规军收编。
豫南十三县游击队 民国32年汤恩伯任命于芳昭为“豫南十三县抗日游击司令”。于先令出山一带各保组成游击小队,后编为6个中队,人、枪各400余,分别驻守出山寨及周围村庄。于子歧、张殿杰所率2个中队跟随于芳昭,常活动在出山以南刘清管庄、王林、月林等村。于敏式所率1个中队驻守竹园、老栗园等河口要道。姚立泉所率1个中队驻守于赵庄等沿河村庄。赵星明、翟清坡各率1个中队,统归莫茂斋指挥,活动在寺山一带。
民国33年秋,于芳昭到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任职,游击队更名游击团,莫茂斋任团长,于绩岭任团副。34年春,莫率3个中队归新四军黄林部改编;6月,于绩岭带3个中队至舞阳投日伪“绥靖军”。
宋光甫游击队 民国33年春,国民党新治乡(今专探)乡长宋光甫在专探组织60多名武装人员,编为1个中队,后扩大到100人左右。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宋继任原职,游击队随转为新治乡武装。
36年秋,宋当选为仪封乡乡长,遂以仪封镇公所卫队为主体,组织100多人,组成游击武装,自任大队长。其下辖特务队1个,队长关德祥;正规中队3个,中队长分别是朱贺斋、宋子杰、赵尊广,常驻酒店、仪封一带。1948年春,宋受任为西平县剿共司令,将武装扩大到200多人,经常活动于仪封、合水等7个乡镇,先后在姚阁、崔庄逮捕杀害人民革命武装(时称“土八路”)人员和无辜百姓数十名。秋,在人民革命武装围追中,宋带残部南逃驻马店,投入吕建坤游击队。
吕建坤游击队 吕建坤是吕店乡人,土匪,曾随张保福任特务团团长,民国27年秋,因土匪罪入狱,30年初越狱。
33年5月初,吕建坤接管洪溪乡(今吕店乡)公所卫队60多名武装。不久吕店沦陷,这股武装随转为乡维持会下属的自卫中队。以后国民党正规军刘汝明部胡何道带残部200人撤到吕店乡境,经协商编入自卫中队,吕所属武装人员猛增至250多名,并拥有较好武器,扩编为3个中队。
34年春,新四军游击队击垮吕店乡伪政权,毙维持会副会长张耀武。6月,建立吕店乡人民民主政府。吕建坤带所属武装仍驻在吕店以北原防地,名义由新四军收编,实际不服民主政府调遣。8月,日军投降后,吕建坤率部投靠国民党西平县政府,编为县大队下属的1个中队,曾先后偷袭吕店、权寨等乡民主政权,逮捕杀害共产党干部、新四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多人。36年春,吕升任为西平县游击大队长。1948年3月11日,伙同国民党军队11师某部偷袭驻守安寨的新四军,杀害邵正富等指战员及人民群众数十名。此后,相继在谭店、合水、王寨、师灵等地杀害革命干部、群众100余人。是年初冬,在人民革命武装追剿中,吕建坤率残部逃到驻马店五里铺驻扎,1949年春逃武汉,投入国民党军队张轸部(即127军)。张轸率部起义,吕率领旧部南逃湖南,返回湖北,道经兴山县,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赵幼博游击队 民国34年,师灵乡牛场赵幼博与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拉上关系。由此赵向胡提供人、马,胡向赵提供武器,人换步枪,马换轻机枪,均为一抵一。不久赵组织人员100余名,拥有步枪100多支,轻机枪3挺,随后被县国民兵团编为游击大队,赵任大队长。辖4个中队,第一中队长赵承先,第二中队长杨杰亭,第三中队长王应臣,第四中队长陈玉普,经常活动在师灵周围。粮饷费用均向当地百姓索取,百姓称其为“麦牛子队”。所到之处,奸淫、虏掠,先后活埋、枪杀共产党游击队员、无辜百姓40余人。1948年,在解放战争形势威慑下,这股游击队自相残杀,而后溃散。赵幼博等头目被人民政府镇压。
于全真游击队 于全真系于芳昭之子,曾利用其父世交,先后在禹县、郾城、临颍等县保安大队任职,因肇事畏惩,逃归出山寨。
1948年春,于收编王轮廷、文俊峰两股武装,组成游击大队,自称“司令”,常活动在出山寨及其周围,与人民革命武装对抗,同国民党其他股地方武装又勾结又斗争。不久,于率部在谭店一带与吕建坤、赵幼博、冯子乾武装相战而溃,于被俘。后经县长高子磐和驻西平铁路交通警察大队长陈海印斡旋,于脱难投奔驻马店国民党地方游击队鲍汝礼部。秋,于全真受任为西(平)、遂(平)、舞(阳)三县剿共司令,带100多人复返出山寨,声言“再振军威”。8月某夜,于率部至柳行,新四军觉察后,双方激战彻夜,于部溃败南逃,离开县境。
第三节 人民武装
西平县中队 民国34年(1945)2月初,县公安队成立,约60人,属郾上西抗日联合政府公安局,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战争时期,除保卫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外,还担负押解罪犯和组织民兵工作。
民国36年底,成立西遂军政办事处公安队。1948年春,改为西遂联合县政府公安队。同年西遂两县分治,原公安队,改为西平县公安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担负看守、押解、逮捕罪犯等任务。1955年秋,县公安队改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简称县中队)属县公安局领导。1964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平县民警中队”,属县公安局和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战士实行义务兵役制。1975年12月,县中队由人民解放军建制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称“西平县武装警察中队”,归地区武装警察支队领导,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条令、制度,并享受其同等待遇。
豫中支队一二八团 民国34年元月,八路军豫中支队一二八团,在团长兼政委李世才和副政委王定烈率领下,奉命举兵南下,挺进豫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5月至郾城、西华、上蔡、西平交界处的砖桥、万金、五沟营一带,一举驱逐驻守五沟营的国民党军队暂编第八师800多人,进驻五沟营镇。在当地人民武装配合下,于8月中旬取得反击日军扫荡的胜利,中旬剿灭以朱心则为首的大股土匪。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转移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