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 路
第一节 航 道
洪河为境内唯一通航河流。河道狭窄多弯,水流缓慢,水浅滩多,季节性明显,适合中、小型船只航行。
1949年,新蔡县航运站组织民船疏通五沟营至西平县城21公里航道。1954年沿河两岸群众疏浚县城至合水32公里航道。1958年为稳定和提高水位,先后在县城西关及合水修筑蓄水大堤各1条,同时炸毁合水北门石桥,开辟合水至舞阳矿区29公里、合水至吕店16公里航道。1962年,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河道裁弯取直,致使水位下跌,县城至合水,合水至矿区、吕店航线中断,县城至五沟营仅能汛期通航。1966年春,境内航运全部停止。1968年11月,省交通厅航运局投资90万元,在五沟营修建橡胶尼龙坝,拟恢复洪河通航。1971年9月竣工,最高通航水位53.7米,可通过50吨级船只。由于航程短,未实现通航,尼龙坝仅起到灌溉作用。境内原有县城北杨庄、船里湾2个码头和五沟营、县城西关、谭店、合水、吕店、寺山6个不固定装卸点。境内航运中断后,码头及装卸点随废。
第二节 运输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后,境内洪河水运逐渐繁忙,五沟营处来往船只布满河面,商船多时,上下序排10多公里。民国时期,年运量达10万吨以上,货物多为粮食、食盐、煤炭和其他生活用品。
解放初期,境内航运业务由新蔡县管理。1951年有木帆船60艘,由西平向下游各县转运煤炭和建材物资,回程货主要为粮食和农副产品。年货运量8500吨,周转量186万吨公里。1953年船只增加到150艘,船民定籍200户,800余人,成立水运互助组,并在杨庄码头建造船厂。是年2月1日,成立河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西平分站(简称航运站)。1955年水运互助组转为合作社。1956年航运人员2000余人,货船510艘,货运量6.27万吨,周转量908万吨公里。1958年,造船厂建造拖轮5艘、木驳船8艘,组成拖轮带驳船的货运船队,年货运量8.57万吨,周转量299万吨公里。县城至五沟营、县城至郭庄加开客船,年客运量680人次。1959年增加到4000多人次,周转量9万人公里。1962年客运停止。是年成立船民公社。1966年境内航运停止后,一部分人员上岸定居,其余人员和船只转县外运输。航运站名存实亡,于1977年底撤销。1976年第一艘水泥船下水,1983年第一艘钢质船下水,运输工具逐步向机械化发展。1984年4月,船民公社更名县航运公司;6月,分为第一、二航运公司。1985年,有机动船293艘,其中水泥船262艘、钢质船10艘、木船21艘,货运量13万吨,周转量2325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