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研究
第一节 专业科研
民国时期,县内仅有一农业推广所进行农业科研,但成效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领域的专业科研逐步开展。1978年后,科技研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1978一1985年,专业科研完成的主要项目80余项。
农业项目引进推广偃师4号小麦,埂背式麦垄套种玉米技术研究,磷酸二氢钾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玉米杂交夏玉米大面积丰收,“西平一号”,“西农品四”,“西农品五”、“西农品八”小麦新品种培育,县昆虫灭敌名录,石油助长剂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小麦高稳优低研究,玉米“三化”开发研究,麦茬花生栽培技术研究,油菜直播栽培技术,县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玉米大面积联片制种,豆秆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西平一代粘虫发生规律初析及防治研究,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分析,试用传真图作短期降水预报,“跃进五号”大豆引进示范与推广,县昆虫资源调查,县气象资源调查分析,地膜覆盖综合效应探讨,县农业综合区划,小麦测土施肥,小麦、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百农3217”小麦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塑料大棚应用,南橘北移,应用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畜禽寄生虫普查,家兔受精卵移植试验、长毛兔引进、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及饲养管理技术推广,黄牛同期发情技术推广应用,利用舌下横纹诊断牛夜盲症,研制黄牛冷冻颗粒精液,推广去毒棉饼、菜饼饲喂家畜,优良品种鸡引进,华枝睾吸虫调查,县草场资源调查,县畜禽资源调查,普及推广冷精配种,县畜禽疫病普查,瘦肉型猪饲料配方研究,鸡新城疫免疫监测技术,公猪化学去势。
工业项目气流清选在小型脱粒机上的应用,BJ一1型播种机电子监视器、XIMZ8810全自动外沟磨床,卷烟机刀头革新,造气废热锅炉改为蒸气过器,蓄热除尘器、油压消震器,分配式燃油泵修理技术及工装,综合式卷烟机,XZCG30液压半自动挖沟车床,三排两层冷风冲天炉,工农28-700型脱谷机,特曲豫坡酒,柏亭春酒研制,34309黑曲霉菌试用成功,中频退磁机研制,菊型保持器模具研制,皮革熟制工艺革新、红外线烘漆新技术引进与应用,高压电火花防爆装置研制,油压器研制,球磨泥浆磨成新工艺、螺旋形远红外线电加热器。
卫生项目疟原虫多核亚种形态特异观察,小剂量芫花醇液对中晚期妊娠引产705例分析,横结肠后位和前位胃空肠吻合对比观察,自拟“金莲茅公饮”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妇女崩症治疗,脑膜炎双球菌不同流行期菌群调查,蒸馏水封闭治疗阑尾炎,自拟“逐痰散”治疗炎热急感症,治疗产后血晕,131株痢疾杆菌生化血清鉴定及药敏试验.
此外还有三路调频机研制等。
第二节 群众科研
清代及民国时期,县内各行业能工巧匠的革新、创造一直未受到社会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群众性科研活动逐渐兴起,在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甘油五号油菜引进与推广,“75-7”小麦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大葱高产栽培,长毛兔饲养技术总结,电容式吊风扇,豆粉机配套设备制造,木锉刀制造,小麦移栽技术研究,“中芝七号”芝麻引进与推广,“河南79”棉花的鉴定与推广,提纯复壮提高“南油41”油菜种性,YC-2简易扬场机,谷物膨化机,“72-1104”、“偃师4号”小麦提纯复壮,引种啤酒花成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黄瓜亩产超万斤,碳铵楼改制,无氰电镀新工艺引进与应用,蔬菜一年多熟高效益探讨,无尘粉笔引进与试制,小型制砖机试制。
“75-7”小麦新品种培育 权寨公社大刘堂大队农民技术员刘贵锡,1975年用“墨巴65”小麦品种作母本,“友谊一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80年培育出“75-7”春性小麦品种。“75-7”小麦晚播早熟,生育期212天,多点试验一般亩产350公斤,高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小麦移栽 城关镇北关大队农民李振华,为使粮菜种植互不影响,1955年开始进行小麦移栽试验。1981年他移栽小麦13亩,每亩收获大白菜6000多公斤,小麦540多公斤,是年北关大队移栽小麦扩大到300亩。
科学种菜 城郊乡邵庄村农民贾占坤,1982年种植黄瓜1.4亩。他选用“津研2号”黄瓜品种,合理施用各种农药和微量元素肥料,精心管理,黄瓜早熟高产,且回头瓜多,平均亩产6290多公斤。1984年他种植番茄,适时喷酒稀土元素、番茄灵、乙烯利等,番茄植株健壮,不落花不落果,成熟期提前,每亩收入比对照增加80%。他的“蔬菜一年多熟高效益探讨”,1984年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三节 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县内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1981-1985年,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7项,地区级8项,县级274项。其中农业科技成果94项,工业89项,林业3项,水利9项,教育6项,广播1项(分获省、地、县奖),卫生医疗37项,畜牧47项,科技管理1项。
小麦高稳优低生产模式 1983年,县科委李鹤彬和专探乡朱庄吕深义承担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协助组安排的豫中南砂姜黑土千亩小麦示范研究。在朱庄种小麦1000亩,以“百农3217”为当家种,搭配“洛阳7602”、“偃师4号”等。底肥、追肥粗细搭配,氮肥、磷肥合理施用。为解决砂姜黑土口墒不足问题,在冬前和初春分别镇压保墒,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9%。加之叶面喷肥和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1984年千亩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313.7公斤,比1983年增产15.2%;千粒重由1983年的33.5克提高到38.1克;公斤成本由1983年的0.1464元下降到0.1296元。1984年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三化”开发研究 1983年,县科委农艺师李明珠和盆尧农技站助理农艺师王定国与省玉米高稳优低协助组共同进行万亩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发研究。1984年在盆尧乡7个村种植夏玉米1.33万亩。据50个点调查,平均亩产357.4公斤,较1980-1982年3年平均产量增长69.7%,比1983年增产11.4%,较区外邻近产量增长6.68%。亩产500公斤以上的850亩,其中35亩单产600公斤。在8个研究课题中,3.2亩高产栽培田平均亩产661.9公斤;3个杂交新品种密度实验结果为:“烟单14”每亩4000株,“掖单2号”4500株,“丹玉11”3500株为宜;小麦、玉米套作较佳方式为1楼(6寸腿楼)小麦留8寸背点1行玉米;叶龄追肥前重式较前轻式增产10.9%;磷酸二氢钾浸种400倍液浓度较佳;呋喃丹防治玉米螟效果好。隔行去雄、剪雄增产显著;几个品种比较,“掖单2号”产量较高。此项成果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昆虫资源调查 1980年起,县农技站虫情测报组农艺师王守相带领全组人员,对全县昆虫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境内常发害虫3个纲,9个目,71个科,396种;益虫2个纲,13个目,62个科,309种。定名的昆虫534种,未定名的171种。制标本2841件。1984年,昆虫资源调查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西农品八”小麦培育和推广 1974年起,老王坡农场农艺师施兰阁与场实验站科技人员用小麦“6729-0-3-1”品种作母本,“NnI”品种作父本,采取人工有性杂交,用系谱法经6年培育和选择,1979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西农品八”。通过县和地区春性小麦新品种高肥联合区栽培试验、示范和变量分析,高于其他品种产量,且有抗锈、抗干热风、抗倒伏、早熟、成穗率高等特点。单穗粒重1-1.5克,亩产一般在300公斤左右,高肥地区可达400公斤以上。在遂平、汝南、上蔡、平舆、正阳、确山、驻马店市和郾城、商水等地推广面积15万亩。1984年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气流清选在小型脱粒机上的应用 1984年,县机械修造厂在小型脱粒机上应用气流清选技术,设计制造出气流清选脱粒机,可脱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还能单独作清选机用。脱净率99%以上,清洁率98%。在全地区脱粒机性能测试中获第一名,在全省30个厂19种机型性能测试中获总分第二名。198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路调频载波机研制 1978年,县广播站工程师王保泽、助理工程师吕新国承担省广播事业局下达的三路调频载波机的研制项目。1980年试制成功,在同一对线路上除正常通话外,可同时播放3套广播节目,声音清晰,互不干扰。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地区二等奖、县一等奖。
应用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 1984年4月和6月,组织200多人在全县推广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技术。据城郊、盆尧、师灵3个点观察,采用呋喃丹埋根防治,6天幼虫中毒落地,9天大量死亡,12-15天为死亡高峰,18天杀虫97%。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涂干,3天幼虫中毒落地,7天为死亡高峰,10天杀虫98%。1984年治理榆树171万棵,增加木材生长量1.46万立方米,价值176万元。是年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初中物理参考书和高中物理课外读物 1983年10月,西平高中教师卢浩然为初中物理教师编写的《初中物理第一册双基内容要点及单元练习测验题》和《初中物理第二册双基内容要点及单元练习测验题》等教学参考书由《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1984年,卢又编写了《高中物理单元练习》和《高中物理单元质量检查试题册》等课外读物。1984年,两项成果均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第三章 科技研究
第一节 专业科研
民国时期,县内仅有一农业推广所进行农业科研,但成效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领域的专业科研逐步开展。1978年后,科技研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1978一1985年,专业科研完成的主要项目80余项。
农业项目引进推广偃师4号小麦,埂背式麦垄套种玉米技术研究,磷酸二氢钾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玉米杂交夏玉米大面积丰收,“西平一号”,“西农品四”,“西农品五”、“西农品八”小麦新品种培育,县昆虫灭敌名录,石油助长剂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小麦高稳优低研究,玉米“三化”开发研究,麦茬花生栽培技术研究,油菜直播栽培技术,县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玉米大面积联片制种,豆秆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西平一代粘虫发生规律初析及防治研究,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分析,试用传真图作短期降水预报,“跃进五号”大豆引进示范与推广,县昆虫资源调查,县气象资源调查分析,地膜覆盖综合效应探讨,县农业综合区划,小麦测土施肥,小麦、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百农3217”小麦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塑料大棚应用,南橘北移,应用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畜禽寄生虫普查,家兔受精卵移植试验、长毛兔引进、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及饲养管理技术推广,黄牛同期发情技术推广应用,利用舌下横纹诊断牛夜盲症,研制黄牛冷冻颗粒精液,推广去毒棉饼、菜饼饲喂家畜,优良品种鸡引进,华枝睾吸虫调查,县草场资源调查,县畜禽资源调查,普及推广冷精配种,县畜禽疫病普查,瘦肉型猪饲料配方研究,鸡新城疫免疫监测技术,公猪化学去势。
工业项目气流清选在小型脱粒机上的应用,BJ一1型播种机电子监视器、XIMZ8810全自动外沟磨床,卷烟机刀头革新,造气废热锅炉改为蒸气过器,蓄热除尘器、油压消震器,分配式燃油泵修理技术及工装,综合式卷烟机,XZCG30液压半自动挖沟车床,三排两层冷风冲天炉,工农28-700型脱谷机,特曲豫坡酒,柏亭春酒研制,34309黑曲霉菌试用成功,中频退磁机研制,菊型保持器模具研制,皮革熟制工艺革新、红外线烘漆新技术引进与应用,高压电火花防爆装置研制,油压器研制,球磨泥浆磨成新工艺、螺旋形远红外线电加热器。
卫生项目疟原虫多核亚种形态特异观察,小剂量芫花醇液对中晚期妊娠引产705例分析,横结肠后位和前位胃空肠吻合对比观察,自拟“金莲茅公饮”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妇女崩症治疗,脑膜炎双球菌不同流行期菌群调查,蒸馏水封闭治疗阑尾炎,自拟“逐痰散”治疗炎热急感症,治疗产后血晕,131株痢疾杆菌生化血清鉴定及药敏试验.
此外还有三路调频机研制等。
第二节 群众科研
清代及民国时期,县内各行业能工巧匠的革新、创造一直未受到社会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群众性科研活动逐渐兴起,在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甘油五号油菜引进与推广,“75-7”小麦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大葱高产栽培,长毛兔饲养技术总结,电容式吊风扇,豆粉机配套设备制造,木锉刀制造,小麦移栽技术研究,“中芝七号”芝麻引进与推广,“河南79”棉花的鉴定与推广,提纯复壮提高“南油41”油菜种性,YC-2简易扬场机,谷物膨化机,“72-1104”、“偃师4号”小麦提纯复壮,引种啤酒花成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黄瓜亩产超万斤,碳铵楼改制,无氰电镀新工艺引进与应用,蔬菜一年多熟高效益探讨,无尘粉笔引进与试制,小型制砖机试制。
“75-7”小麦新品种培育 权寨公社大刘堂大队农民技术员刘贵锡,1975年用“墨巴65”小麦品种作母本,“友谊一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80年培育出“75-7”春性小麦品种。“75-7”小麦晚播早熟,生育期212天,多点试验一般亩产350公斤,高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小麦移栽 城关镇北关大队农民李振华,为使粮菜种植互不影响,1955年开始进行小麦移栽试验。1981年他移栽小麦13亩,每亩收获大白菜6000多公斤,小麦540多公斤,是年北关大队移栽小麦扩大到300亩。
科学种菜 城郊乡邵庄村农民贾占坤,1982年种植黄瓜1.4亩。他选用“津研2号”黄瓜品种,合理施用各种农药和微量元素肥料,精心管理,黄瓜早熟高产,且回头瓜多,平均亩产6290多公斤。1984年他种植番茄,适时喷酒稀土元素、番茄灵、乙烯利等,番茄植株健壮,不落花不落果,成熟期提前,每亩收入比对照增加80%。他的“蔬菜一年多熟高效益探讨”,1984年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三节 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县内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1981-1985年,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7项,地区级8项,县级274项。其中农业科技成果94项,工业89项,林业3项,水利9项,教育6项,广播1项(分获省、地、县奖),卫生医疗37项,畜牧47项,科技管理1项。
小麦高稳优低生产模式 1983年,县科委李鹤彬和专探乡朱庄吕深义承担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协助组安排的豫中南砂姜黑土千亩小麦示范研究。在朱庄种小麦1000亩,以“百农3217”为当家种,搭配“洛阳7602”、“偃师4号”等。底肥、追肥粗细搭配,氮肥、磷肥合理施用。为解决砂姜黑土口墒不足问题,在冬前和初春分别镇压保墒,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9%。加之叶面喷肥和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1984年千亩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313.7公斤,比1983年增产15.2%;千粒重由1983年的33.5克提高到38.1克;公斤成本由1983年的0.1464元下降到0.1296元。1984年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三化”开发研究 1983年,县科委农艺师李明珠和盆尧农技站助理农艺师王定国与省玉米高稳优低协助组共同进行万亩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发研究。1984年在盆尧乡7个村种植夏玉米1.33万亩。据50个点调查,平均亩产357.4公斤,较1980-1982年3年平均产量增长69.7%,比1983年增产11.4%,较区外邻近产量增长6.68%。亩产500公斤以上的850亩,其中35亩单产600公斤。在8个研究课题中,3.2亩高产栽培田平均亩产661.9公斤;3个杂交新品种密度实验结果为:“烟单14”每亩4000株,“掖单2号”4500株,“丹玉11”3500株为宜;小麦、玉米套作较佳方式为1楼(6寸腿楼)小麦留8寸背点1行玉米;叶龄追肥前重式较前轻式增产10.9%;磷酸二氢钾浸种400倍液浓度较佳;呋喃丹防治玉米螟效果好。隔行去雄、剪雄增产显著;几个品种比较,“掖单2号”产量较高。此项成果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昆虫资源调查 1980年起,县农技站虫情测报组农艺师王守相带领全组人员,对全县昆虫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境内常发害虫3个纲,9个目,71个科,396种;益虫2个纲,13个目,62个科,309种。定名的昆虫534种,未定名的171种。制标本2841件。1984年,昆虫资源调查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西农品八”小麦培育和推广 1974年起,老王坡农场农艺师施兰阁与场实验站科技人员用小麦“6729-0-3-1”品种作母本,“NnI”品种作父本,采取人工有性杂交,用系谱法经6年培育和选择,1979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西农品八”。通过县和地区春性小麦新品种高肥联合区栽培试验、示范和变量分析,高于其他品种产量,且有抗锈、抗干热风、抗倒伏、早熟、成穗率高等特点。单穗粒重1-1.5克,亩产一般在300公斤左右,高肥地区可达400公斤以上。在遂平、汝南、上蔡、平舆、正阳、确山、驻马店市和郾城、商水等地推广面积15万亩。1984年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气流清选在小型脱粒机上的应用 1984年,县机械修造厂在小型脱粒机上应用气流清选技术,设计制造出气流清选脱粒机,可脱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还能单独作清选机用。脱净率99%以上,清洁率98%。在全地区脱粒机性能测试中获第一名,在全省30个厂19种机型性能测试中获总分第二名。198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路调频载波机研制 1978年,县广播站工程师王保泽、助理工程师吕新国承担省广播事业局下达的三路调频载波机的研制项目。1980年试制成功,在同一对线路上除正常通话外,可同时播放3套广播节目,声音清晰,互不干扰。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地区二等奖、县一等奖。
应用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 1984年4月和6月,组织200多人在全县推广内吸剂防治榆兰金花虫技术。据城郊、盆尧、师灵3个点观察,采用呋喃丹埋根防治,6天幼虫中毒落地,9天大量死亡,12-15天为死亡高峰,18天杀虫97%。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涂干,3天幼虫中毒落地,7天为死亡高峰,10天杀虫98%。1984年治理榆树171万棵,增加木材生长量1.46万立方米,价值176万元。是年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初中物理参考书和高中物理课外读物 1983年10月,西平高中教师卢浩然为初中物理教师编写的《初中物理第一册双基内容要点及单元练习测验题》和《初中物理第二册双基内容要点及单元练习测验题》等教学参考书由《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1984年,卢又编写了《高中物理单元练习》和《高中物理单元质量检查试题册》等课外读物。1984年,两项成果均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畜禽寄生虫普查 1982年3月,省、地畜禽寄生虫普查组和县畜牧工作站、县兽医站、城郊兽医站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县内畜禽寄生蠕虫进行全面普查。采取蠕虫学全身剖检法取标本,解剖畜禽183头(匹、只),通过对查出寄生虫鉴定,查出寄生蠕虫3门,4纲,6目,28科,40属,73种。其中吸虫5科,5属,5种;绦虫5科,6属,10种;线虫18科,29属,58种。多数为首次发现和报道,基本摸清了各种寄生虫的分布、感染强度和感染率等,编写了《西平县畜禽寄生蠕虫名录》,对有计划地开展防治各种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推广冷精配种 1981年起,县家畜改良站引进国内外良种公牛冷冻颗粒精液与本地黄牛配种。先后配黄牛2600多头,受胎率达65%左右,初生犊一般18公斤以上,最重25公斤。1984年,推广冷精配种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畜禽寄生虫普查 1982年3月,省、地畜禽寄生虫普查组和县畜牧工作站、县兽医站、城郊兽医站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县内畜禽寄生蠕虫进行全面普查。采取蠕虫学全身剖检法取标本,解剖畜禽183头(匹、只),通过对查出寄生虫鉴定,查出寄生蠕虫3门,4纲,6目,28科,40属,73种。其中吸虫5科,5属,5种;绦虫5科,6属,10种;线虫18科,29属,58种。多数为首次发现和报道,基本摸清了各种寄生虫的分布、感染强度和感染率等,编写了《西平县畜禽寄生蠕虫名录》,对有计划地开展防治各种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推广冷精配种 1981年起,县家畜改良站引进国内外良种公牛冷冻颗粒精液与本地黄牛配种。先后配黄牛2600多头,受胎率达65%左右,初生犊一般18公斤以上,最重25公斤。1984年,推广冷精配种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