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 灾
西平县自明代以来的500多年间,发生特大水灾两次:一次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另一次是在1975年。自民国元年(1912)至1983年的71年中,发生水灾46次,平均一年多一遇。其中大水灾22次,平均三年一遇。1916-1935年,1950-1957年,几乎一年一遇,甚至一年两遇。
明天顺四年(1460)秋,大水。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秋,大水,田禾被淹。
万历二十一年(1593),大雨两月,麦禾尽没,特大水灾。人相食,饿殍载道。
清顺治二年(1645)秋,大水。
顺治六年夏,大水,河溢,田庐人畜多漂没,东南方尤甚。
康熙八年(1669)秋,淫雨伤稼,民饥。
康熙十七年夏、秋,大水。
康熙二十二年春、夏、秋,大水,民多疫死,田多荒芜。
康熙二十九年秋七月,城西山水暴涨,溃出堤岸,冲决河口15处,直射城关,民田淹没,禾稼不登。
乾隆元年(1736),大水,低洼地秋禾被淹,约五分以下收成。
乾隆十一年六月上、中旬,接连大雨,以致河水泛滥,秋禾被淹。
乾隆十二年,水,洼地秋禾被淹。
乾隆二十二年,大水。刘慥三月二十九日奏:豫省入夏以后时雨沾足······西平县之汝河······亦因大雨水发,于三月十九日、二十等日河流暴涨,堤岸亦有漫冲,低乡无不受水。刘慥六月十八日奏:豫省于五月下旬及六月初二、三日等,连得大雨······汝宁府之汝阳、上蔡、西平······亦因六月初三、四、五并初十、十一、十二、十五等日,大雨如注,河水泛滥。洼地积潦,其间据报轻重不等······。
嘉庆十一年(1806),水。五月缓征新旧额赋,并贷一定种子、口粮。
同治五年(1866),因雨过多,积涝淹稼,城垣庐舍亦间有坍塌。
光绪元年(1875),大水,洪河决口。积水深3尺。
光绪九年,大水。夏、秋淫雨连月,山水暴发,河渠涨溢。
光绪二十五至二十六年,大水,洪河屡决,年饥。
光绪三十二年,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漫溢,低洼村庄多被淹没。坍塌房屋,伤毙人畜田禾。
宣统二年(1910)六月二十七、八及七月十五、六等日大雨如注,洪河及境内各河漫溢,田庐被淹。
民国元年(1912)7月2
民国5年春、夏,淫雨不休,田禾被淹。
民国7年8月7至10日降雨3天,地面积水3-4尺,沿河房屋多倒塌。
民国9年8月,大水,洼地积水深3尺,冲走柴垛。
民国10年11月,大水,各河漫溢成灾,滚河、洪河、吉斗河等河流域遭灾严重。西平、焦庄等火车站铁轨被淹没,并有冲坏者。
民国11年秋,降雨持续60天,洼地积水5尺,房屋倒塌。
民国12年7至8月,淫雨成灾。洪水横溢平汉铁路,秋禾全被淹没。
民国13年,夏雨为灾,洪河水势甚猛;秋,连续大雨,积水甚多。
民国15年秋,大雨兼旬,洪水暴涨。8月15日夜降雨,洪河决口,洪水横流,田禾被淹,房屋倒塌,人和牲畜有淹死者。
民国18年8月,大水,平地积水1-2尺,冲毁房屋。
民国19年交秋,大雨成灾,洪河决口。
民国20年夏,降雨60日,洪河、澧河、杀河决口,农田淹没,倒塌房屋38918间,死亡55人和588头牲畜,受灾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7%。
民国21年,洪河、草河漫溢汇流,秋禾淹没。
民国22年秋,洪水泛滥,庄稼被淹。
民国24年8月5日,大雨。洪河、杀河漫溢,受灾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死亡12人,淹没田地313175亩,塌房7387间。
民国27年8月,大雨7天,河水漫溢成灾。
民国28年,洪河决口。
民国34年6至7月,阴雨40天,麦籽发芽。
民国35年5月,阴雨连绵,洪河、沙河泛滥,平地积水数尺,汪洋一片,耕地被淹85911亩,房屋倒塌1345间,牲畜死亡578头。
1950年7月8至14日,连降大雨。洪河从后姚庄决口100余米,柳堰河、淤泥河漫溢。全县60%以上农田受灾,倒塌房屋12563间。
1951年7月30日至8月4日,降雨6天,淹没农田24355亩,除少量早高粱稍有收获外,豆子、芝麻、谷子、晚高粱均绝收。
10月,降雨20多天,部分乡遭灾,主要是李庄杜、李庄杨、于桥、丁庄、顾庙、陶庄、刘店、寇店、留册桥等地,受灾面积124296亩,粮食减产600万公斤。
1952年6月27日,山洪暴发,老王坡滞洪区地域洪水漫溢成灾。
9月6至9日,连续降雨4天,雨量100毫米,秋禾部分遭灾。二区罗阁乡澍河坡等坡水深半米,最深处1.3米,积水面积2.2万亩。毛墩1288亩,全部受淹,塌房24间,并有麦秸垛在水中漂浮。
1953年8月上旬,降雨4天,洪河堤决口10余处,淹没土地20万亩,受灾人口132997人,倒塌房屋1099间。
1954年7月16日,降雨150毫米,洪河水陡涨。被淹土地49.175万亩,倒塌房屋11085间,伤亡5人,死牲畜9头。
1955年7月8、9两日,降雨196毫米,河道漫溢。从7月31日起,连续降雨5天,雨量360-400毫米,河道决口3处,秋禾淹死6.1万亩,倒房1225间。
1956年5、6月间,阴雨月余,全县447255亩小麦生芽或霉烂,4.39万亩小麦被水淹没。153928亩麦田积浅水,减产三至五成。当年小麦一直打到8月15日。
1957年3月6日,降雨137毫米,洼地积水,内涝成灾。
7月,连续降雨15天,雨量351毫米,洪河多处决口。受灾面积达15.2万亩,其中重灾面积达11.1万亩,有17.3万人受灾。
1959年4月24日下午,8个公社69个大队遭受暴雨袭击,50分钟降雨40毫米,受灾严重。
1960年9月3日,连续降雨6天,洼地成灾。
1963年8月2至12日,降雨680多毫米,受灾耕地45.5万亩,倒房1.033万间,伤亡48人,死亡牲畜25头。
1964年4月下旬,降雨10天,累计降雨量142.5毫米,受灾面积23.1万亩,倒房2万余间,伤亡34人,死牲畜7头。
1965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阴雨20天,降雨560毫米,坡洼地积水1米余,受灾面积62万亩,倒塌房屋18万间,7人死亡,死牲畜8头。
1971年8月24日,降雨151.1毫米,内涝严重。
1975年8月5至8日,降雨900毫米。洪河上游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洪河决口51处。加之板桥水库垮坝,澧河决口,南北两股大水倾注,县境一片汪洋。全县80%的村镇被水冲击、浸泡,倒塌房屋49万间,水中村民或转移高地,或架木台,或攀树木,或摽木筏,或抱漂浮物,藉以救生。全县死亡944人,25117头牲畜溺死。损失公私财产折款8.7亿元。
1976年8月12日,降雨量105.1毫米,坡洼地成灾。
1980年6月16至23日,降雨161.2毫米。影响小麦收打,致使小麦发芽霉烂。
8月24日,降雨150毫米,洪河上游和洪溪河漫溢成灾。
1982年夏,阴雨两月余,降雨量678.7毫米。洪河决口3处。洪澍河两岸庄稼淹没。全县受灾面积70万亩。倒塌房屋3900间,损失粮食2.7亿斤,死1人,伤5人,死牲畜72头。
1983年10月3至25日,降雨259.5毫米。10月4日和18日两次暴雨,雨量分别为74.2毫米、85.2毫米,洪河决口。全县受灾面积34万亩,倒塌、损坏房屋3000多间。小麦播种推迟。
第二节 旱 灾
1912-1983年,71年中旱灾24次,平均三年一遇。1926-1936年,1942-1947年,平均两年一遇,其间,1928年、1936年和1942年发生3次大旱。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春、夏,旱,大饥。
崇祯十三年(1640),特大旱。
清顺治十八年(1661)夏秋之交,大旱,禾稼不登。
康熙九年(1670)秋,旱,禾不登。
十六年,大旱。
十八年,大旱,禾苗尽枯。
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旱,麦、秋歉收。
二十八年,旱。
康熙二十九年春,旱。
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夏,早。
咸丰七年(1857)春、夏,旱。
光绪三年(1877),庄稼旱死。
二十三年,庄稼均被旱死。
二十六年夏,旱。
三十三年,庄稼被旱死。
民国4年(1915),旱。
民国17年,大旱,7-11月未雨,仅收高粱,其它作物早死,小麦播种推迟到12月。
民国18年秋,早。晚秋作物从种到收未得雨,大部分绝收。
民国21年,庄稼被旱坏。
民国24年7月、早,受灾面积100万亩。
民国25年10月,大早,受灾面积64.958万亩,受灾者9万多人。
民国31年夏、秋,大早,持续60天滴雨未降,秋禾尽枯,颗粒未收.
民国32年,早。
民国34年,早.
民国36年,早,部分秋作物绝收。
1951年6月,早情持续20余天,晚秋播种推迟,早秋早死。
1953年6月,早情持续月余,麦茬地干裂5寸深,已播早秋枯黄。
1954年,麦收后早,影响早秋抽穗、晚秋播种。9月开始,约40天未下过透犁雨,部分豆禾枯死、大面积作物严重减产。
1956年9月,早。
1957年8月起,旱情持续100天,秋季减产。
1959年秋,早情持续70天,9万亩秋作物受灾,成产一三三成。
1966年人夏后、连续100多天干旱。全县受灾面积67.3万多亩,庄稼减产四至六成。
1969年夏,早,庄稼减产一至三成。
1976年秋至1977年春,旱情持续200天。小麦迟种,已种小麦部分旱死,麦季减产四至五成。
1978年秋,早。
第三节 其他灾害
虫灾 明崇祯十三年(1640),蝗蝻积地,田禾食尽,野无青草,尸体载道。
清咸丰七年(1857)六月,飞蝗忽至,掩蔽日光、凡谷物及涩草被食,惟不食豆、棉、芝麻、山芋等物。
光绪十六年,豆青虫(俗名丈母虫)遍生,薯叶食尽。
民国18年(1929)9月,飞蝗蔽空,晚秋及树叶俱被食尽。
民国20年10月上旬,遭蝗灾,秋禾叶穗均被食。
民国32年夏末,晚秋尚未成熟时,飞蝗蔽日,土蹦(蝻)盖地。飞蝗大翅膀、金黄色,分层高飞。下层稠密,向南飞;中层向北飞,较稠密;上层向东南飞,较稀。蝗蝻遍及田野、村落,甚者地不见土,食禾叶嘶嘶作声。初,村民以“神虫”烧香祈祷,或鸣锣击鼓惊吓,或以竹杆绳索驱赶,皆无效。后挖沟掩埋,夜以篝火诱杀,方奏效,但为时已晚,谷类叶穗食尽,仅留禾杆。
民国33年秋季,出山、合水、仪封、金刚寺等地出现豆青虫,遍地爬行。一棵红薯秧竟有30-40条,致使红薯亩产不足100公斤,豆子亩产15公斤左右。
民国35年人春,麦生黑蚕,禾苗多被啮食。
1953年春、夏,小麦生红蜘蛛、吸浆虫。面积达31.52万亩,红蜘蛛严重者每棵麦有800-1000多个。秋作物又有土蚕、蚜虫、浮尘子、蟋蟀等危害亦严重。
风灾 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冬、春两季较多。夏季随雷雨天气大风较多,破坏力大,易成灾。1912-1985年,73年中发生风灾48次,平均一年多一遇,其中10级大风17次;1959-1966年,1972-1985年,每年遭风灾1-2次。
清道光元年(1821)秋,大风,师灵王庄遭大风灾,刮倒树木,刮毁房屋。
道光七年六月,大风。经出山、仪封等地,房屋树木被毁。
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五沟营大风为灾,树木倒,屋瓦飞。洪河一艘1.5万余公斤的粮船,随风出水,复落另一船上作“x”字形,船顶散飞。船上2人皆旋入空,一坠水死,一复苏。
光绪十七年秋某日下午,大风自西北来,冯庄冯铁锤在田间被风吹至洪河南楼房庄(相距15公里)。
二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大风成灾。
宣统元年(1909)五月,大风毁屋拔木。
二年六月,大风刮坏房子,刮倒树木。
三年夏,大风刮倒树木。专探、王寨、师灵遭灾严重。
民国元年(1912),小麦将成熟时,一场东北大风,产量大减,打一场麦仅收几升。
民国2年6月24日,大风,树被刮倒70%左右。
民国6年5月30日夜,大风毁屋拔树。
民国7年7月,大风刮坏房屋,拔起树木。
民国8年秋某日傍晚,权寨李平在瓜地,被风吹至二郎乡四朱庄(相距25公里)。
民国24年6月初,大风自西北来,劲吹半日,未收割的小麦籽均被捋掉。
民国29年11月12日,大风刮坏房屋,刮倒树木。
民国31年6月,大风,麦毁。
民国31年,大风,小麦受灾甚重。
民国32年,大风拔木毁房。
1952年7月,大风持续1小时,拔木毁房。
1953年8月,大风拔木摧房。
1954年5月,火车站仓库房被大风刮坏。6月,大风拔木毁房。
1956年7月26日,大风持续1小时多,毁房37824间,刮倒树木3.8万多棵,伤187人,死牛1头,8月2至4日,全县遭风雨袭击,风力6-7级。倒树2.5万棵,塌房屋1.5万多间,砸伤牲口1223头。
1962年4月,大风,小麦倒伏。6月13日,大风毁房拔木。
是年,焦庄公社刮龙卷风,宽2公里,长5公里,树倒木断,房屋倒塌。
1963年元月19至26日,连续7天西北风,最大风力10级,摧毁房屋146243间,刮倒树木9000多棵,66685户受害,55人受伤,刮跑柴草27万多公斤。
6月30日,县拖拉机站附近一次龙卷风,刮倒房屋34间。
11月26日,西北风9级,刮坏房屋1.2万间,刮跑柴草31万公斤。
1964年4月5日晚至6日,西北风10级,刮坏房屋1.6万多间,刮断树木2000多棵。在倒塌房屋与抢救物资时,砸伤9人,砸死牲口6头。
1965年元月7日,北风9级,刮坏房屋1万多间。
1968年夏,风力10级,摧房拔木。
1969年4月,风力10级,小麦严重倒伏。
1972年6月4日,风力9级以上,小麦正在收打,损失较大。
1973年4月,风力10级,毁房拔树,小麦严重倒伏。12月,风力10级,刮毁房屋。
1974年4月,风力10级,毁屋拔树,小麦严重倒伏。
1975年8月,风力10级以上,毁屋拔树。
1976年4月,风力8级,小麦倒伏。8月上旬,吕店、芦庙出现龙卷风,所到之处,拔树倒房。
1979年3月26日,风力10级,小麦倒伏。
4月,风力10级,毁屋拔树。
6月19日,龙卷风持续1小时,刮坏房屋2.7万间,刮塌928间,刮断树21万多棵,损失粮食103公斤、麦秸123.5万公斤。
1980年4月,风力10级,小麦严重倒伏。
1982年5月,风力9级,小麦严重倒伏。
1983年5月,风力8级,小麦倒伏。
8月,风力10级,城郊公社玉米倒伏严重。
1985年6月,权寨、人和、宋集、专探等乡遭风灾。
冰雹灾 冰雹又叫“冷子”。从1924-1983年的60年中,发生雹灾34次,平均近2年一遇。1945-1948年,1970-1973年,平均1年一遇。1959、1962、1966、1970、1972、1983、1985年,一年两遇,降雹10分钟以上的4次,20分钟以上的6次,30分钟以上的2次,60分钟以上的4次。1939年降雹,大者如拳头,1959年降雹,大者如鸡蛋。通常以焦庄、专探降雹次数较多,灾情严重,人和、杨庄、出山、城关次之。
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十日,降雹2小时,庄稼被打毁。
民国13年(1924)5月11日,降雹半小时,高桥、王孟寺一带麦受灾。
民国14年8月,雹灾。
民国26年7月中旬,降雹,旱秋全部打坏,雹大的如拳头,小的如弹子,焦庄一带严重,有5人被砸死。
9月,降雹,人和东北部一带秋作物遭灾严重。
民国32年,降冰雹。
民国34年麦收后,降雹,人和高桥一带早秋危害严重。
民国35年9月25日,降冰雹,自漯河到人和南北5公里,秋作物受灾严重。
民国36年,降冰雹。
1951年5月上旬,降雹半小时,小麦被砸毁。
1952年6月,老王坡一带降雹,红薯苗被打坏。
1955年4月,小麦抽穗时降雹,专探、谭店、出山等地受灾。小麦减产,出山尤甚。
1956年7月26日,降雹20多分钟,雹大如枣,损坏秋作物16.809万亩。
1959年4月28日,降雹1小时,专探、二郎、出山、吕店、师灵、权寨、谭店、焦庄等8个公社的69个生产队,先后遭冰雹灾害。全县受灾面积39.6万亩,砸坏房子2371间,伤1人。
7月,谭店公社大武庄降雹10分钟。
1962年6月6日,降雹15分钟,吕店、杨庄、专探等公社遭灾。
7月22日,降雹1小时,权寨、谭店、宋集等公社受灾面积4.78万亩,秋作物受到严重危害。
1965年6月,谭店一带降雹,大如拳头,小如枣。
1966年7月,降雹20分钟,庄稼被砸毁,减产四成。专探公社灾情严重。
8月31日,降雹20分钟,5个公社,秋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危害。
1967年6月,大雨伴冰雹,红薯被打毁,其他作物只剩光杆。
1970年6月12日,降雹2小时,吕店、杨庄、专探等公社,早秋玉米、棉花、烟叶被打成光杆。
6月13日晚,大雨伴冰雹,持续20分钟,焦庄一带玉米、棉花被打成光杆。
1971年6月,降雹10分钟,早秋作物受到严重危害,专探、谭店、焦庄一带尤重。
1972年4月18日,人和、杨庄降雹5分钟,庄稼被打坏。6月,焦庄公社管庄降雹,玉米、棉花被打成光杆。
1973年6月,降雹,早秋作物被打稀烂,人和一带严重。
1979年6月19日,降雹15分钟。4个公社的49个大队受灾。
1980年8月8日,二郎降雹8分钟,秋作物稍有危害。
1983年4月28日,降雹27分钟,大如弹子,烟叶被砸烂。
8月31日,二郎、焦庄、重渠降雹20分钟,大如弹子,二郎乡祝王寨、王庄一带灾情较重。
1985年6月,权寨、人和、宋集、专探等乡降冰雹,遭灾较重。
霜灾 霜灾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从1935-1983年的48年中,发生16次,其中包括重霜灾8次,平均3年一遇。
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重霜灾,小麦均被冻坏。
民国25年3月中旬,降霜,麦子、扁豆等作物受霜冻危害。
民国31年秋,霜打荞麦。
民国32年,麦子遭霜灾。
1952年10月,早霜,荞麦、红薯、白菜冻坏。
1953年4月12日,小麦和早秋高粱遭受霜灾。受灾面积达52.747万亩。
1959年10月,早霜,冻坏红薯。
1962年4月,霜冻,小麦冻坏,老王坡尤重,减产20%左右。
1966年4月8日,重霜打麦。
1968年4月12日,重霜打麦。
1975年3月30至31日,重霜打麦,4月1至2日,小麦受轻微冻害。
雪灾 平地积雪2尺以上的大雪造成的灾害。从1640-1969年的329年中发生22次,平均15年一遇。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大雪,民有冻死者。
咸丰年间某冬,大雪,平地积雪7尺,村间道路阻绝,雪融,水涨河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二十八日起,大雪持续3天4夜,雪深2尺余。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雪,深3尺余,11个轿夫冻死7人。
民国5年2月1日,大雪,深2尺余。
民国16年11月7日,大雪,持续20日,深2-4尺,河水结冰可行车辆。人有冻死者。
民国17年1月,大雪,深4尺余。
民国20年1月25日,大雪,人有冻饿死者。
民国24年1月29日起,大雪持续5天,积雪3尺。
民国27年12月28日,大雪持续6天,积雪3尺。
民国29年冬,大雪,雪深3尺余,人有冻死者。
民国32年11月13日起,大雪持续15天,雪深3尺余,河水结冰可行人。
民国37年11月10日,大雪持续10天,雪深2-3尺,河水结冰可行人。
1949年底至1950年初,雪深2尺余。
1952年1月,大雪。
1953年11月,雪深2尺余。
1954年12月下旬,大雪持续10天,雪深2尺。”
1955年元月初降雪,雪深3尺余。
1956年冬,降雪,雪深2尺余。
1966年冬降雪,雪深2尺余。
1969年12月27日,大雪,公路阻塞不能通车。
雷灾 1927-1977年的50年中发生雷击17次,平均3年一遇。芦庙、权寨、谭店、焦庄、人和周围易发生雷击现象。
民国16年夏,焦庄高庙一带遭雷击,一棵大椿树被击起火。
民国25年8月17日,谭店公社桂河一看瓜老汉被雷击死。
民国26年夏,人和公社高桥5棵大树被雷击成两半。
民国32年夏,芦庙公社张崔吴1棵椿树被雷击成两半。
1953年夏,焦庄、双庄、高庙一带遭雷击,击死1个小孩。
1954年夏,人和土陈村有座古楼雷击倒塌。
1959年夏,焦庄公社毛寨雷击一棵大树。
1964年夏,人和击伤1人,土陈一座房子被击毁,同年10月又击伤1人。
1965年夏,焦庄村4间房屋被击倒。
1968年夏,二郎公社蔡寨村一妇女在院内遭雷击。焦庄公社管庄7个社员在大树下避雨遭雷击,5人脱险,2人死亡。
1969年6月,谭店公社大武庄新安装变压器被雷击坏。芦庙公社同心寨一棵大桐树击劈两半。8月,人和高桥大队1生产队长,在公社被击昏,数日后死去。
1970年,芦庙公社铁耙庄一老人被雷击死。
1971年,杨庄公社张常雷击死2人。
1972年6月,芦庙公社张崔吴雷击毁一棵大树。
1973年7月,芦庙公社曹楼一块棉花地遭雷击。潘庄一妇女被击死。谭店河沿李击死1人,击伤1人。专探公社赵丁庄1犁地老汉被击死。
1974年,焦庄大队一块棉花被雷击,如火燎一般。
1976年7月,专探公社军王击死1人。
1977年8月,谭店公社桂李雷击一棵大树,击死一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