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 饰
衣 民国时期劳动人民穿蓝色、白色、黑色或土黄色裤褂。男穿对开式褂,立领,两兜,纽扣为布条编制;裤前不开衩,大裆,长腰,不分前后,单裤、棉裤均同。裤腿有扎腿、吊腿之分,扎腿裤长,可用布带绑扎,吊腿裤短。老年人多穿扎腿裤,青壮年穿吊腿裤。冬季劳动时,部分男子穿棉衩裤。衩裤有裤腿无裤腰,以线带系于腰间。乡绅春秋着大夹袄及大衫,夏穿丝绸短装,冬穿大襟长袍或皮袍,外套马褂。官吏、富商夏着丝绸大衫,冬穿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中山装及大衣的。劳动妇女穿大襟式上衣和大裆裤,上衣宽大,裤腿宽且长。老年妇女多穿黑色、重蓝色和月白色土布;中青年妇女多穿印花布和紫色、红色、绿色、白色或浅蓝色土布。富家女子,老年衣黑色或重蓝色细平纹布;中青年多穿浅蓝色、青色或红色裤褂,冬季着绣花镶边袄。城市少数女子穿旗袍。
本世纪50年代,长袍、马褂无人再穿。干部、工人着中山装、解放服,农民仍穿对开式褂和大裆裤。60和70年代,城乡男子除老者穿对开式褂和大裆裤外,青壮年穿中山装,军干服。进入80年代,男青年春秋着西装者日多,间有穿牛仔裤的;夏季穿白衬衣或花衬衣,下着筒裤;冬天多穿棉袄,皮袄、毛呢褂、毛呢大衣、鸭绒袄等。妇女衣服50年代变化不大,只有少数女干部穿列宁服。60年代工人、干部及市民穿大翻领、小翻领、列宁服、紧腰式等服装。农村妇女上衣不似以前宽大,但仍为大襟式褂和大裆裤。穿花衣者较少,服装颜色多为白、蓝、灰色。70年代后,城市老年妇女上衣有对开式、大翻领,裤子旁开衩。农村老年妇女仍为大襟式褂、大裆裤。城乡中青年妇女春秋多穿西服或便服。便服上衣窄而短;裤子裆小,腿窄而长。夏季穿汗衫、衬衣,下穿简裤或系短裙,也有穿连衣裙的。冬季穿鸭绒袄、马甲、驼绒大衣或半大衣。
帽 民国时期男性老人戴“一把抓”帽,青壮年戴帽衬,亦称帽垫,儿童戴花帽及风帽。乡绅、官吏戴礼帽。妇女戴冲缝边帽和绫子帽,老年妇女多用黑布或黑毛巾裹头。一把抓帽为线织,顶有帽缨,中间有帽孔,平时戴至耳际,隆冬外出,下端可拉至颈部,从帽孔外视。帽衬为黑色圆形,里表各6块,帽沿儿有黑边,顶有黑色或红色帽纥结。
50年代后,男子多戴遮阳帽和火车头帽(又称三块瓦帽)。遮阳帽黑、黄、灰、蓝各色都有。老年人戴黑色帽,中青年戴蓝、灰或草绿色帽。有的冬季围围脖。进入80年代后,中青年戴鸭舌帽者渐多。50和60年代妇女多不戴帽,冬季中青年妇女围彩色头巾,老年用黑色或重蓝色头巾裹头,间或戴黑色平绒帽。70年代后,中青年妇女多戴各种样式的帽子或裹纱巾。
鞋 民国年间,男子多穿单布鞋或棉布鞋。单鞋有圆口、方口、尖口等样式,有的上有“双脸”。棉鞋帮深,内套棉絮。单、棉鞋底皆线纳,平面稍直,不分左右脚。冬天还有草鞋,桐木底,鞋帮用麻和芦苇穗儿拧制,至今犹有人穿。富人穿皮鞋或皮底布鞋,雨天穿胶鞋。穷人下雨穿木屐(泥屐子)。老年妇女,多为小脚,内穿单鞋,外着套鞋,布带缀于套鞋帮儿,以便襻系。中年妇女穿圆口布鞋,青年女子穿红色或青色绣花鞋,雨天皆穿油鞋。小儿平时穿花鞋或虎头鞋。
50年代,男穿圆口鞋、气眼鞋,女穿方口鞋、带襻鞋。鞋有布底、胶底、皮底之分,面为黑色布料。雨天男女穿胶鞋或胶底鞋。60年代男女皆穿塑料凉鞋和塑料底布鞋。70年代男子冬季穿大头鞋,鞋帮面儿为黄帆布,里儿为各种毛皮,皮革为底。1980年之后,城镇青年男女春秋和冬季多穿皮鞋。
袜50年代前人们穿布袜或线袜。布袜用白布缝制,短腰,线纳双层底,有单、棉之分。线袜腰长及膝,色彩不一,线纳布底,上绣花朵或图案。解放后布袜穿者渐少,线袜一度流行,有长腰短腰之分。60年代始有尼龙袜,锦纶袜,多短腰。青年女子,夏季穿长筒袜,袜长及膝或过膝。
发型 民国时期,城乡男性多光头,官吏、教师和学生多留平头、分头或背头。妇女发型城乡不同。城内妇女多剪发,乡间姑娘留独辫,中老年妇女梳圆头,罩黑网子,别银簪。50-60年代,男性老人光头,青壮年多留分头、背头、偏分头和青年头;妇女剪发或留双辫。70年代后期,女子开始烫发,流行的发型有青年式、学生式、大波浪、小波浪、长披发、马尾式、雪花式,握边式等。进入80年代,男青年多留长鬓发,也有烫发者,但为数不多。
首饰 民国年间,妇女多戴耳环、戒指、手镯等首饰。解放后,戴首饰之风一度中断。进入80年代,青年女子戴耳环、戒指、项链的渐多。
县境回民服饰与汉族民众相同,唯参加本族活动时,男多戴黑帽或白帽,妇女以黑、白纱盖头。
第二节 饮 食
主食 县境人民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早、午两餐称“吃饭”,晚餐叫“喝汤”。食品有馍、面、粥之分。馍有蒸馍(卷个、油卷、花卷)、包子、油馍(油条、油烙馍、油饼)、油角、烙馍(单馍)、菜馍、饼子、火烧。面有汤面条、捞面条(蒜面条)、卤面和粉浆面条。粥有面粥、米粥、豆粥。另有菜汤、漤豆、豆脑、沫糊(豆沫)等。解放前富家多食麦面,肉菜佐餐。穷人以吃杂粮为主,芝麻叶、红薯叶亦为日常食品,三餐缺调料。冬春两季,早餐面粥(谷面、高粱面或大麦面)或红薯粥(俗称红薯糊涂),有时吃杂面小饼;中午杂面条、沫糊、豆脑或漤豆;晚饭喝粥或不备。麦秋农忙,三餐吃杂面馍,喝稀饭。解放后主食种类基本未变。1980年后,城乡均吃麦面,沫糊、豆脑、漤豆不作主食,只是调剂生活。家家有晚饭,多为馍和稀饭,蔬菜佐餐。
菜肴 通常菜肴有肉、蔬菜和豆制品。肉有猪、牛、羊、鸡、鱼肉等;蔬菜有白菜、萝卜、胡萝卜、豆角、黄瓜、茄子、芹菜、菠菜、包菜、番茄、苋菜(玉米菜)等;豆制品有豆芽、豆腐、豆皮等。此外还有粉皮、粉条、粉丝。招待客人,有时4碗4盘,荤素皆有;有时4碗或4盘,也有1荤1素或2盘素菜的。喜庆之事设宴席。解放前,席有“八八席”和“小碗席”之分。“八八席”即8盘8碗。8盘,4荤4素;8碗,有肉有汤,咸甜皆有。“小碗席”较“八八席”丰盛,并有果碟4个。解放后一般宴席盘、碗各12,盘即4荤4素4果碟;碗即5肉(红烧肉、小酥肉、方块肉、烧排骨、假羊肉),6汤(肉片汤、鸡蛋汤、丸子汤、肺汤、鱼汤、甜汤),1甜米。
酒类 50年代前,人们饮蒸酒,烧酒和黄酒。蒸酒(白酒)为酒馆酿造,味浓价高,一般平民多不饮用。婚嫁待客、逢年过节、日常饮用多为烧酒。每年冬季,村村垒烧酒锅,富家往往一次酿造三五坛。黄酒一般作药引子,或与烧酒混合饮用。50年代饮烧酒者渐少,普通饮白酒或甜酒。70年代后,夏季多饮啤酒、香槟、汽酒等。
回民饮食,主食、素菜与汉族同。荤菜食鸡、鸭、鹅和牛、羊等反刍动物之肉,牛、羊等须经阿訇宰杀。禁食猪、马、驴、骡、狗及凶猛野兽之肉。禁吃动物血和自死动物。回民不用他族人饮食器皿,不吃他族人饭,不随便饮水,疑其中有荤味。
第三节 房 舍
宅院 县境居民住宅多南北向,座北向南者为“正宅”,座南向北者为“倒宅”,人们习惯住“正宅”。民国时期贫苦农民住厦子院或小杂院。厦子院主房3间居中,陪房一二间于左或右侧,土垛院墙,无门楼。小杂院三五家杂居,一家二三间不等。小康之家住四合院,上房居中,陪房在侧,临街与羊角门相连于前。豪富之家住深宅大院,三进或四进,有上房、过厅、厢房、临街、大门、二门等。本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大部分农户住独家小院。70年代部分农村住宅统一规划为排房,分户修建。进入80年代,农村房舍多数成排,院落为座北向南的独家院。
草房 60年代以前,草房为农民主要住房,3间1所,低矮狭窄,木梁檩,砖基土墙,茅草、麦秸或谷草苫顶。前墙明间有门,暗间有窗。门窗木制,双扇门,方格窗棂。
瓦接檐房 又称“海青房”,高3米,墙为砖坯合筑,砖砌7至9层,白灰勾缝,上垒土坯。房顶多以茅草覆盖,房檐接灰色小瓦5至7排,房脊与两山墙上皆盖小瓦。门窗开在前墙,窗棂竖多横少。
瓦房 民国年间,瓦房墙宽0.5米,外层砌砖,内层垒坯,俗称“里生外熟”。方砖小瓦为顶,上有花脊5道,脊端有兽头,称“五脊六兽”。下有梁檩相托,梁大小各2,小梁架于大梁之上,叫“重梁起架”。大梁两端有木柱支撑,柱下置柱顶石。门窗皆开在前墙,油漆涂饰。门黑色或深红色,窗多以深蓝色饰红边。室内白灰粉刷。房间以竹、木“隔扇”相间,里间叫“里边儿”,外间称“当门儿”。解放后建瓦房为纯砖墙,沙灰勾缝,宽8市寸。房顶瓦红色或灰色大瓦,多3间1所,双扇门,玻璃窗。门窗油漆涂为深红色。70年代后,瓦房前有走廊,叫“出厦”。房间以砖墙相间,称“硬山”。
平房 70年代末开始建平房,每座三五间不等,高3米许。砖墙,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为顶,也有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构顶的,俗称“整浇”。
楼房 民国年间楼房多为2层,砖木结构,上下各3间,中间有木楼板相隔,下有横木相托。上层较低无窗,前墙有3个楼花门,窄而小,室内光线暗淡,只可放物,不宜住人。上下有木楼梯相通,下层1门2窗。70年代后开始建4层或5层住宅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混合结构。内为成套住房,每套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城乡二层楼住房,多为上层2间,下层3间。上层多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顶,也有瓦瓦顶的。
第四节 车 舆
民国年间,人们出行坐车,骑马或步行。车有轿马车、马车、牛车、小车、人力车等。轿马车有布棚,棚两侧开窗,前有车帘。青年女子和儿童乘车,坐棚内放下车帘;老年妇女坐车棚口,男子乘车坐车棚前。春秋冬三季乘坐马车、牛车时,置麻杆围子于车上,用以挡风,称“风围子车”。夏季车上搭半圆形席扑棱儿,避日晒雨淋,称“席扑棱儿车”。农村请客或走亲戚,多用这两种车。平板独轮小车叫土牛,由人推动,行速缓慢,每次只坐1人,乘者可坐可卧。推车者常于交通要道受雇。人力车在城关拉运,车费较高,乘者多为阔人。
解放初期,县境已无轿马车,农村多乘马车、牛车。60年代村村有胶轮马车,可坐10余人,载人时设风围子或搭席扑棱儿。70年代后期,农村办喜事迎新人,普遍用拖拉机。出外一般骑自行车,乘汽车、火车或机动三轮车。
第五节 用 具
清末及民国年间,家具有木制或竹制,用木器者尤多。一般人家有木箱、木柜、抽屉桌、单桌、长板凳、二号板凳(低矮长凳)、小墩(低矮小凳)、马扎等。富家用具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木器有八仙桌、圆桌、书桌、琴桌、条几、茶几、衣柜、书柜、厨柜、大箱、板箱、顶子床、罗汉墩床、罗圈椅、太师椅等。一些用具上雕人物、花草或鸟兽;竹制家具有竹桌、竹床、竹椅等。解放后家具逐步更新。本世纪70年代出现大立柜、高低柜、三斗桌、写字台、床头柜、茶几、沙发、钢丝床等,老式家具逐渐减少。80年代又出现组合式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