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 兵
第一节 建 制
1948年10月县全境解放,在人民解放军帮助下,开始建立革命群众武装-民兵组织。随着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民兵组织从体制到人员曾几次变化。1950年前后,基本上是行政、武装合为一体,干部和农民协会中的积极分子既是工作人员,也是民兵,随身携带武器,防敌人,防特务,发生异常情况即由县大队调动指挥。当时全县共组织民兵3696人,拥有各种枪支498支。
1959年元月建立1个民兵师,师辖15个团(其中1个“钢铁团”),328个营,1419个连。全县除残疾者和地富反坏等分子外,所有16-45岁的青壮年男女全部编入民兵组织,基本实现全民皆兵。年底,“大办钢铁”停止,师建制中的“钢铁团”解体,全县民兵总人数未变。
1960年,县直机关和各公社均建立民兵师。民兵在500人以上的生产大队建团,500人以下的建营。对全县民兵组织全面整顿后,共建14个师、116个团,其中16个基干民兵团,260个基干营,211个基干连。1960年后,随着纠正“大跃进”的失误和三年灾害的影响,为劳逸结合,民兵活动停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64年9月4日,根据毛泽东主席1962年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指示,全县改建1个师,恢复师下的团、营、连、排、班建制,民兵活动重又开始。
1970年增设1个民兵预备役团,辖18个连,71个排,296个班。1975年3月23日,改为武装基干团,编制和名额有所变动,辖17个连,134个排,413个班,其中65个女民兵班。
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于1981年取消民兵师和公社民兵团建制,将原生产大队民兵团或营均降为连,从而,民兵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人员减少,并将女民兵年龄限定在18-28岁,在基干民兵中,女性占10%以下。1985年,全县民兵仅保留18个营,388个连、289个基干排。
第二节 训 练
民兵训练,根据民兵训练大纲进行。训练对象主要是基干民兵干部,旨在提高民兵素质。训练内容大体分为军事技术和政治教育两大项。训练方法分为集中训练、分散训练、轮训、重点培训等。在军事技术训练中,穿插进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政策和革命传统作风。军事训练主要是步兵队列、射击、投弹、刺杀、单兵和小分队战术,游泳、“三防”(防空、防原子、防化学武器)以及战斗勤务等项目。同时还进行高射机枪、重机枪、六O迫击炮、八二迫击炮、七五无后座力炮、八二无后座力炮操作技术训练以及通信、侦察、爆破、战地救护、枪械修理等专项技术训练。为检验训练效果,举行一定规模的军事比赛。1978年7月,全县曾组织24个武装基干连开展军事比赛活动。
1948-1985年共训练民兵13.38万人次,其中培训有农村基层干部、男女基干民兵、专职武装干部、武装民兵骨干、各种专业技术民兵等。历年训练成绩总评均获优秀,教练员均达到“会讲、会做、会组织训练、会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标准。1964年国庆节前夕,在信阳军分区组织的民兵战术大比武中,西平代表队荣获轻机枪射击第一名。1977年9月,驻马店军分区在西平县召开民兵武器修理工作现场会,传播西平民兵自修枪械的经验。
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50万元,在县城建1处综合性民兵训练基地。分生活区、训练场等。生活区建有三层宿舍楼1座,餐厅1座,可供800人就餐住宿。训练场南为靶场,可实施步兵武器实弹射击1至3练习;北为战术场,可进行单兵和战斗班攻防战斗演练。训练场地建成后,民兵均在这里训练。1983年9月,省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副政委等首长曾专程来县视察民兵工作。
第三节 活 动
1950-1953年,全县民兵先后配合公安机关平定小股反革命暴乱16起;担负起29公里铁路、60公里公路、110公里线路、12公里堤坝、4处津口、35座桥涵水闸、32所仓库和18个机关的守护任务,日平均出勤883人次。
1960年4月,专探公社武装部宋富长和谭店公社大武庄民兵营武玉彬出席全国民兵先进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3年,洪水为患,投入民兵64万人次,从178个村庄中抢救出1.77万人,107头牲畜;运出24万公斤粮食,修复105处堤坝,疏通4323条沟渠。水后抽调10323名民兵分赴确山、信阳和湖北应山县等山区割草,获纯收入69万元。
1970年7月开始,县民兵团冒酷暑劳动42天,完成郑州至武胜关公路西平段的修筑任务。
1975年8月遭特大洪水灾害,县境村寨水毁60%,值此危急关头,县人民武装部全体指战员和全县民兵立即投入抗洪抢险,从洪水中救出数以万计群众和大量财物。
1982年2月,人和公社民兵郭铁桩为朱丽家救火,三进三出,从火海中救出81岁老人;城郊公社郭店村3名民兵配合公安局搜捕在逃罪犯,缉拿归案。8月芦庙公社境内,洪水猛涨,观音寺洪河大桥北端西侧坍堤3米多,河水冲出,公路桥梁面临冲毁之险。前陈大队民兵驰赶现场,肩扛土袋,劳累1天,堵住决口,公路和桥梁得以保全。全县在此次抗洪抢险中,共出动民兵2.89万人次,堵决口4处,加固堤坝1.31万米,转移群众5000余人,救出牲畜30头,运出粮食21.6万公斤。二郎公社派出340名民兵前往遂平粮库帮助抗洪,经5昼夜紧张工作,抢运小麦140万公斤,翻晒7万公斤。
全县民兵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做出一定贡献。自本世纪60年代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以来,先后建立以民兵为主体的学雷锋小组900多个,帮工队员500多人,活跃在城乡村组。1978年后,在民兵中开展“民兵青年之家”活动,借以向广大民兵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介绍科学种田和劳动致富经验。重渠乡罗拐村民兵连和二郎乡张庄民兵连,在这一活动中,均被评为先进典型。1983年5月,驻马店军分区、共青团驻马店地区委员会、驻马店地区妇女联合会,联合组织全地区9县1市有关领导,在西平召开“民兵青年之家”活动现场会,参观水泉汪、龙泉寺和于营村委的“民兵青年之家”。
1984年7月26日凌晨,谭店乡梁庄西洪河堤打洞,溃决23米,洪水滔滔外涌。县委、县政府和武装部领导迅速调集400名民兵紧张劳动60个小时,搬运土1万多立方米,筑起4道堤坝,堵住决口,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