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平种植业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50-1957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互助合作,政府奖励垦荒,提倡勤劳致富,推广先进技术,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由7.298万吨增加到11.176万吨,人均产量由185公斤提高到236.5公斤。小麦亩产由45公斤提高到63公斤,玉米亩产由37.5公斤提高到64公斤;棉花亩产皮棉由8.5公斤提高到12公斤。
1958-1969年为徘徊阶段。是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给工作造成的失误,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此期间粮食总产仅增加1.344万吨,年递增0.9%。
1970-1985年为恢复发展阶段。1970年以后,由于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增施肥料,改变生产条件,促进了生产发展。粮食总产由18.355万吨增加到31.124万吨,人均产粮由154.5公斤提高到445公斤,小麦亩产由112公斤提高到214.5公斤;玉米亩产由160.5公斤提高到288公斤。
第一节 农业分区
耕地面积 民国35年(1946),全县耕地100.5万亩。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奖励垦荒,耕地面积有所增加。1952年为107.8万亩。1954年由郾城县划入西平部分乡村,年末全县耕地面积增为123.1万亩,人均耕地2.68亩。随着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缩小,至1985年全县耕地为1008327亩,人均1.44亩。1954-1985年,每年递减0.64%。
农业分区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种植历史和习惯,1981年全县101.493万亩耕地划分4个农业区。
浅山丘陵粮烟区:本区位于县境西部浅山丘陵,包括酒店乡12个村委,出山乡6个村委和芦庙乡的新生村委,共19个村委,126个自然村,35325人,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9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7%,人均耕地1.64亩。本区特点是:地形复杂,不利于大型农机耕作;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土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发展林牧业潜力大。
低洼易涝粮棉区:本区位于县境北部的淤泥河两岸,包括权寨、宋集、谭店、城郊、人和、五沟营及老王坡农场,共64个村委,13.9万人,总面积2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6%,人均耕地1.94亩。本区地势低洼,遇涝易积水成灾;砂姜黑土面积大,土质粘重,不易耕作;土壤潜在肥力高,有效养分含量低,普遍缺磷,有效含磷量一般在10PPm①以下,人少地多,增产潜力大;地下水位浅,宜发展井灌。
洪河两岸粮菜区:本区在县境洪河沿岸,包括杨庄乡以东,洪河沿岸的72个村委,17万人,耕地1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7%。人均耕地1.12亩。该区土质较好,土层深厚,生产水平较高,精耕细作,复种指数高,1984年达189.9%,是粮菜主要产区。
平原粮棉油烟区:本区包括吕店、杨庄、师灵、出山(6个村委)谭店、芦庙(除新生村委)、二郎、焦庄及人和乡的缓岗和专探、重渠的沿河高地,133个村委,35万人,耕地49.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9%,人均耕地1.42亩。本区除局部缓岗外,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生产条件好,宜于机械作业,是本县粮、棉、油、烟的主要产区。
第二节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分夏季粮食作物(简称夏粮)和秋季粮食作物(简称秋粮),夏粮以小麦为主,大麦次之;秋粮在1975年前主要种植大豆、红薯、谷子、高粱和秋杂(绿豆、豇豆),1975年后玉米逐渐上升为优势作物,大豆、红薯面积减少,谷子、高粱面积更少,秋杂只有零星种植。
小麦:为主要夏粮作物。民国24年(1935)种植42.95万亩,总产22763吨,亩产53公斤。1950年种植47.5万亩,总产2.137万吨,亩产45公斤。1957年种植52.5万亩,总产3.316万吨,亩产63公斤。;1958年“左”的思想泛滥,浮夸风盛行。在此形势下,西平县开展反右倾思想运动,报高产受奖,报实产是右倾,结果粮食产量越报越高。仪封镇钢铁农业社谎报小麦亩产520斤,县委奖给耕牛1头,以致后来发展到城关镇和平社放出小麦亩产“7320斤”的大“卫星”。1958年7月11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西平县和平农业社放出丰产大卫星,二亩小麦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的消息。同时发表社论,题为《让更多的卫星上天》。社论说:“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放出了一颗大卫星:二亩小麦平均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这是我省今年夏收中放出亩产三千斤以上的第二十九颗小麦卫星”。“7320”欺骗了全国人民,坑害了西平的干部和农民,它的实际产量只有150多公斤。“7320”在报纸上发表以后,西平的干部、群众凡不相信者即被打成“右倾”分子,遭残酷斗争,造成干部、
①PPm即百万分之一。
群众不敢讲实话,导致1959-1960年群众无粮吃的严重后果。“7320”公布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农业专家来信询问情况,在国际上也造成不良影响。1980年后,小麦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种植小麦71.4万亩,总产15.34万吨。
夏杂:包括大麦、豌豆、扁豆及蚕豆等。豌豆常与大麦或小麦混播,种植面积较大,扁豆、蚕豆为零星种植。大麦是秋作物的好前茬,牲畜的好饲料。民国24年种植17.35万亩,总产6386.1吨,亩产36.8公斤。1950年全县种植31.7万亩,总产1.505万吨,亩产47.5公斤。由于产量低,面积逐年减少,1960年种植21.4万亩,总产2.097万吨,亩产98公斤;1985年仅种植1.04万亩,总产1768吨,亩产170公斤。民国35年,种植豌豆67254亩,总产1793.5吨,亩产27公斤。
玉米:又称苞谷,有春夏播之分。民国35年全县种植300亩,总产18吨,亩产60公斤。1960年以前,仅在县境西部山区种植,1960年以后渐向平原延伸,多为春播,少数夏播的常与大豆混播。1973年后多为夏播。由于玉米产量高,茬口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西平主要秋粮作物。1950年全县种植2.1万亩。1978年种植19.82万亩。1985年种植43.96万亩,占秋粮面积的62.18%;总产12.651万吨,占秋粮总产量的81.18%。
大豆:为夏播秋粮作物。全县普遍种植,常与小麦轮作。因色泽不同,又有黄豆、黑豆之分。黑豆产量较低,1975年以后,主要种植黄豆,6月中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民国24年,全县种植黄豆35.185万亩,总产1.548万吨,亩产44公斤;1950年种植28.86万亩,总产1.775万吨,亩产61.5公斤;1970年以后,因产量低,面积渐少。1985年种植14.51万亩,总产1.29万吨,亩产89公斤。
红薯:有春、夏之分。春薯于3月(惊蛰)育苗,4月扦插,10月初收获。收获后切片晒干,有的磨粉,加工粉条。夏薯多采用剪春薯秧扦插,部分露地育秧扦插,6月中下旬栽种,10月下旬收获。收获后多数贮藏鲜食,少数磨粉。民国35年,种植3.692万亩,总产1.846万吨,亩产50公斤(为折粮数,5公斤折粮1公斤,下同)。1950年全县种植6.86万亩,亩产98.8公斤;1960年种植25.28万亩,亩产121.5公斤。直至1975年,红薯为农民生活的主食,有“一年红薯半年粮”之说。1978年以后,由于玉米面积扩大,红薯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红薯变成农民的调剂粮。1983年以后,种植面积降至9万亩以下。1985年全县种植8.3万亩,总产13.997万吨,亩产168公斤。
谷子:分春谷和夏谷。春谷4月中下旬播种,8月中旬收获;夏谷6月中旬播种,9月底至10月初收获。谷子耐旱,籽粒易贮藏。民国24年,种植13.65万亩,总产8757吨,亩产64公斤。1950年全县种植19.5万亩,总产7605吨,亩产39公斤,后因产量低种植面积减少。1960年种植4.2万亩,总产4746吨,亩产113公斤。1970年以后春谷渐减,以夏谷为主。1985年种植0.17万亩,总产155吨,亩产91.2公斤。
高粱:为高杆耐涝作物,春4月中下旬播种,8月中旬收获。民国24年种植9.971万亩,总产5201吨,亩产52公斤。1950年种植7.6万亩,总产2850吨,亩产37.5公斤。后因产量低面积大减,1985年种植12169亩,总产1229.1吨,亩产101公斤。
秋杂:包括绿豆、豇豆等。种植零星,面积小,产量低,但品质好,茬口适宜。民国35年种植绿豆540亩,总产11.35吨,亩产21公斤。1950年种植3.03万亩,总产712.1吨,亩产23.5公斤;1985年种植1.25万亩,总产937.5吨,亩产75公斤。
经济作物 1981年前西平没有明显的优势经济作物。芝麻、烟叶、棉花、油菜均有种植。1981年以后,芝麻因产量低,面积减少,油菜上升为主要油料作物,烟叶有较大发展,蔬菜以大白菜为主形成商品优势。
芝麻:是全县主要油料作物之一。1970年前多与大麦、豌豆轮作,1970年以后多与小麦轮作。6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民国31年,全县种植8.8万亩,亩产11.22公斤。1950年种植9.13万亩,亩产12.5公斤。1951年种植面积最大,为13.2万亩;1952年亩产最高,达36.5公斤。由于茬口的改变,且产量低,面积逐渐减少,1985年种植5.47万亩,总产1989.5吨,亩产36.4公斤。
油菜:为越冬油料作物。9月底至10月初播种,翌年5月收获。1950年种植70亩,亩产28.5公斤。1968年以前品种为芥菜型,产量较低。1970年以后引进甘兰型油菜品种,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本县主要油料作物,菜籽油成为主要食用油。1982年亩产最高,达142公斤;1983年种植面积最大,为10.05万亩。1985年种植9.74万亩,总产9550吨,亩产98公斤。
棉花:分春棉和夏棉。春棉4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拔柴。夏棉(油菜茬)5月下旬播种,11月上旬拔柴。1955年以前种植的中棉,品质差产量低。1956年以后改种陆地棉,产量大增。1973年种植9.54万亩,亩产皮棉49.5公斤,1985年种植3.04万亩,总产860吨,亩产皮棉28公斤。
烟叶:西平烟叶相传于明崇祯年间在吕店乡长寺村最早种植。崇祯十四至十七年(1641-1644)间,该村有人从外地带回一些烟籽,在院内种植,供观赏和吸食,引起当地农民种烟的兴趣。以后种烟农户逐渐增多。清朝末年长寺村的200多农户,种烟者有30多户,面积25亩左右。民国24年种烟1800亩,平均亩产24公斤。民国35年种烟550亩,平均亩产28公斤。民国36年种烟790亩,平均亩产47.5公斤。民国19-20年,吕店乡宋庄,张堂等受舞阳县影响,由晒烟改为烤烟。长寺一带烟叶质量较好。民国时期,许昌、漯河等烟商常到宋庄、长寺一带,争购“吕山烟”①。1950年之后,烟叶种植面积大增。1980年以后,烟叶成为西平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985年全县种植烟叶7.8万多亩,总产1.26万吨,烤烟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6.2%。全国13个省、市的59家卷烟厂喜用西平烟叶配制卷烟。
栽培品种,解放前主要为“吴建一号”,1952年引进“高脚黄”、“柳条青”、“老来变”。1970年引进“乔庄多叶”、“潘元黄”、“庆胜二号”等品种,1981年盆尧公社于营大队种植“庆胜二号”300亩,亩产318公斤。1980年引进“长脖黄”、“红花大金元”、“G140”等品种。吕店乡张于庄村苏金才,1985年种植3亩“G140”品种烟叶,总产566.5公斤,亩产189公斤。中上等烟占98.8%,收入1461.5元,每公斤平均价2.58元。
烟叶栽培技术性强,要求高。1960年以前采用浸种催芽,田间踩芽播种,1960年以后
①相传吕店有小寺山,山上有寺称“吕山寺”,因昌山寺一带烟叶出名,故外地商客称该地烟叶为“吕山烟”。
推广育苗移栽。1970年以后推广塑料薄膜育苗,一般在2月上旬(即“惊蛰”前后)育苗,苗床宽1米,长10米,7厘米见方留1壮苗,清明后移栽,行距1米,株距0.5米。田间管理实行“五匀、三一致、一及时”的办法。“五匀”即施肥、定苗、中耕、浇水、打顶匀“三一致”即烟苗大小、烟棵高低、同部位成熟一致;“一及时”即防治病虫害及时。
瓜菜:西平县瓜菜品种多,品质好。西平大白菜、土陈大葱、洪港大蒜等已成为销往省内外的土特产。此外还盛产萝卜、西瓜、西红柿、大椒、豆角、芹菜等。商品瓜主要分布在重渠乡贾桥村,二郎乡祝王寨,谭店乡大武庄村及人和乡大朱村等地。西瓜亩产一般在2.5-3.5吨。商品菜多集中在城镇附近,瓜菜以大白菜为主,种植面积一般2-3万亩,亩产5-7.5吨。1982年以后,大白菜已扩大到6万亩左右。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949年前后,西平农作物以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为主,复种指数在150%以下。1969年复种指数上升至160%,以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为主,以麦、豆为轮作的占35%左右,以麦、红薯及大秋作物为主轮作的占40%左右,一年一麦或一季早秋为轮作的占10%。由于玉米产量高,茬口早,利于小麦高产,而红薯茬口晚,大豆产量低,因此,压缩了红薯、大豆面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玉米春播改为夏播,一年两熟占绝对优势,并出现间作套种,一年多熟制。1985年以一年两熟为主,复种指数提高到177%。
一年两熟(以夏收作物为前茬,与秋作物轮作):小麦-芝麻或红薯,小麦-大豆或玉米,油菜-玉米、夏棉或晚烟。
二年三熟:小麦-大豆或夏红薯-冬闲一棉或烟。
三年五熟:小麦-大豆-汕菜-红薯-冬闲-春烟。
间作即在同一季节,两种作物按比例相间种植。大豆间作玉米,1973年始有种植,多以两耧大豆间作两行玉米。
套种即在同一块地按不同季节,将两种以上农作物按不同行距种植,小麦与蔬菜、玉米、大豆套种。播种小麦时留背种冬菜,菜收后种玉米,麦收后种大豆,可以实现一年多熟。1980年盆尧公社于营大队麦棉套种44亩,小麦亩产198.5公斤,皮棉亩产72公斤,较非套种提高经济效益30%。
第四节 肥 料
县境农民向有施农家肥(有机肥)的习惯。农家肥习惯作底施,俗称底肥,少数苗施称追肥。1960年以前以厩肥、堆沤肥为主,亩施肥量为二三吨,施底肥面积60%多。1960-1970年以堆肥为主,亩施量二三吨,施底肥面积70%多。1971-1980年大搞积肥运动,黄土搬家,亩施量三四吨,施底肥面积80%左右,但肥效低。1981年以后,肥料质量有所提高,亩施量3-4吨不等,施底肥面积85%以上。
化肥使用始于1954年,首先在县林场示范使用,后发放贷款,号召群众使用化肥,但发展缓慢。1954-1960年,全县化肥亩施量0.15公斤,1961-1970年增加到1.93公斤,1980年上升到16.4公斤。1976年后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1978年推广“5406”抗生菌肥2万亩,后因菌肥纯度难保,未曾推开。1981年经土壤普查,全县土壤为富钾,磷、氮不足,平均氧化钾含量为144PPm,速效磷含量13.8PPm,碱解氮含量68PPm。1982年县建立常规化验室,1983年开始土壤养分分析。1985年全县18个乡(镇)配土壤速测箱18个,当年常规化验72个土样,速测5000个土样,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指标进行氮磷配方。1985年推广小麦配方施肥16万亩,平均每亩增产小麦40公斤,增产15.9%;玉米按12-13叶和16-17叶两次追肥;锌肥及稀土微肥等也开始试用于农作物。
第五节 农业技术
良种推广 解放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作物以农家种为主,抗灾力差,产量低,易感染病害。主要品种是:小麦有红芒红、红芒白、蚰子头,玉米有金皇后、小籽黄,大豆有牛毛黄、平顶式,红薯有长秧红、胜利一百号、栗子香,棉花有小棉花(即中棉),芝麻有八股杈、一条鞭等。
1949年以后,推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即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群众性的选种育种逐渐兴起。1974年后11个公社和288个大队相继办起农业试验场(站),办得最早且较好的是师灵和于营农业试验站。1970年起开始做“三圃”(即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提纯复壮小麦原种工作。玉米配制杂交种,并普遍开展种植“三田”,即高产田、试验田和种子田。1976年以后制订“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即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种植区域化,县统一组织供种。同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以县农场、良种场、重点村为基地培育种子。至1985年全县共建小麦种子基地2.1万亩,生产良(原)种1100吨;杂交种1万亩,育种1500吨。国营老王坡农场农艺师施兰阁,1976年培育出春性较强的“西平一号”小麦,千粒重38-40克,高抗条锈,大田亩产250-350公斤。1979年又培育出“西农品五”半冬性小麦种和“西农品八”春性小麦种,大田亩产300-400公斤,1985年全县种植“西农品八”4万余亩,为晚茬主要品种。1975年权寨乡大刘堂农民技术员刘贵锡,用杂交法育成春性强的“西平757”小麦品种,大田亩产300-400公斤。
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
小麦种。1951年引进“白玉皮”,种植面积20万亩,亩产100-150公斤。1952年引进“碧玛四号”,种植面积25万亩,亩产100-150公斤。同时引进“碧玛一号”,因1956年夏季雨涝,麦穗生芽被淘汰。1956年引进“平原五O”,种植面积15万亩,亩产150公斤左右。同年引进“南大2419”,种植面积25万亩,因不易脱粒被淘汰。同时引进“矮粒多”、“中农28”和“西农6028”品种。“矮粒多”杆矮粒多,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250公斤。1960年引进“阿夫”,1964年大面积推广,作为主导品种,种植长达20余年,最大种植面积50万亩,亩产200-350公斤。该品种适应性强,落黄好,因不抗倒伏、红粒,至1980年以后,逐渐淘汰。1966年引进“内乡五号”,种植面积13万亩,亩产200公斤左右。1971年引进“7023”,种植面积20万亩,亩产250-300公斤。1975年引进“郑州741”,1977年引进“郑州761”、“百泉41”、“遂平761”等。1979年引进“1104”,发展为早茬主导品种,种植面积25万亩,亩产300-400公斤。同时引进“偃师四号”,为晚茬主导品种,种植面积21万亩,亩产250-400公斤。1981年城郊公社船里湾生产队种植“1104”和“偃师四号”,百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1981年引进“百农3217”,为中茬一般地力主导品种,种植面积30万亩,亩产250-350公斤。1984年引进“西安八号”,1985年种植17万亩,亩产300-400公斤,最高达500公斤。“1104”、“偃师四号”、“百农3217”及“西安八号”已成为本县小麦主导品种。
玉米种。1963年引进“洛阳85”、“金皇后”及“白马牙”农家品种。“洛阳85”为综合种,作为主导品种推广,亩产150-200公斤。1964年引进“双跃三号”和“双跃150”双交种,亩产200-300公斤,取代了农家种。1974年引进“郑单二号”、“郑单一号”,亩产250-300公斤,因感染大小斑病被淘汰。1977年引进“豫农704”,品质好,亩产250-300公斤。1982年引进“掖单二号”,高产抗病,但品质差,亩产350-400公斤,最高达500公斤以上。1984年引进“丹玉11”,高产抗病抗倒伏,品质好,为主导品种,亩产400-450公斤,最高达500公斤以上。同时引进“烟单14”,抗病抗倒伏早熟,为搭配品种,亩产300-400公斤。
大豆种。1960年以前主要品种为“牛毛黄”、“平顶式”、“紫大豆”。1970年引进“7033”,较“平顶式”增产10%左右。1980年以后,引进“跃进五号”、“诱变30”及“64-1”品种,品质好产量高,取代了“7033”,亩产100公斤,最高达150公斤。
红薯种。1953年引进“胜利百号”,秧短,薯块集中,品质好产量高,亩产鲜红薯750公斤至1吨以上,较原农家种增产15%左右,1955年以后为当家种,种植30余年。后品种退化,根腐病严重,产量低,种植面积减少。1976年引进“宁薯一号”、“宁薯二号”,因品质差,种植面积不大。1981年引进“徐薯18”,抗根腐病,产量高,品质好,亩产鲜薯1-1.5吨以上。1985年推广3万亩,同时引进该品种的原种“77-6”。
棉花种。1951年引进“大斯棉”、“斯字棉”,代替本地小棉花。1956年引进“岱字15”,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当家种,种植时间长达10年之久,亩产皮棉一般40-50公斤。1964年引进“鄂光棉”,1965年引进“徐州209”和“徐州1818”,1966年引进“中棉所2号”,1980年引进“河南79”,1981年引进“中棉10”(早熟种)。1983年引进“豫早78”、“豫早80”。1984年以后,春棉种植“豫棉一号”,麦套棉种植“豫早78”,油菜茬种植“中棉10号”,这三个品种为主导品种。
油菜种。1976年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及“川油九号”,更换了长期种植的芥菜型小油菜。1971年引进“甘油5号”及“南油41”,成为主导品种。1980年引进“郑油1号”。1983年引进“五一双低油菜豫油一号”,1985年在酒店、师灵两个乡示范种植6739亩,平均亩产139公斤,较普通油菜增产29.3%。
芝麻种。1956年县组织地方品种评选,保留品种为“紫花叶二三”和“一条鞭”。1965年引进“大青节”、“驻芝二号”及“油篓”。1981年引进“河南一号”、“中芝七号”。1982年引进“驻芝四号”。1984年引进“豫芝二号”。1985年主导品种为“豫芝二号”、“中芝七号”、“驻芝四号”。
病虫害防治 蝗虫,为杂食性害虫。明末至1953年共发生较大蝗灾5起,分别发生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清咸丰七年(1857)、民国17年(1928)、32年和1953年。1953-1955年,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植保方针,分别在老王坡、白寺坡及澍河坡等地,连续3年采用“666粉”防治,开垦荒地消灭蝗虫滋生地,从此蝗虫灾害不复出现。
粘虫,为远距离迁飞的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粘虫在本县不越冬,成虫于二三月间从南方迁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越过防治标准(每平方米有15头)的年份是:1954、1965、1972、1974、1977和1979年。采用1%“666粉”与5%“滴滴涕粉”各半混合,每亩2公斤喷粉防治。
地下害虫,主要为蛴螬、蝼蛄、金针虫混生区,以春秋播作物受害严重。1975年以前蛴螬为主要地下害虫,1975年8月特大洪灾后,金针虫成为主要害虫。1970年以后,推广农药“1605”、“乐果”、“氧化乐果”、“3911”、“呋喃丹”、“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拌种防治。1980年农作物平均受害率为77%,1982年下降为1.1%。
小麦吸浆虫,多为红吸浆虫,是本世纪50年代小麦主要害虫。采用1%“666粉”每亩1.5-2公斤喷粉防治。1953年防治18万亩,挽回小麦损失1500吨。1954年防治23万亩,挽回小麦损失2500吨。1955年防治35万亩,挽回小麦损失3000吨。经连续3年大面积防治,1957年大部分麦田害虫密度降至防治标准以下。1985年3月,经过对全县8个点调查,只发现杨庄乡新铺点每平方米有吸浆虫5-7头。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杆锈3种,属气流传播的病害,以条锈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较为严重的年份是1950、1960、1964和1985年。主要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施药防治,效果较好。1983年县病虫测报站用15%“粉锈宁”农药,每亩30-50克加水10-30公斤喷洒,防治率达90%以上,残效期达30天以上。用有效成分0.03-0.05的“粉锈宁”拌种,可控制秋冬和次年早春发病。
小麦赤霉病,1983年以前县境内不常发生,1983年有轻度流行,发病率3-5%,1985年小麦扬花灌浆期阴雨较多,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174.8毫米,加之日平均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短,全县麦田普遍发病。一般病穗率达20-30%,严重地块达100%,损失小麦3万多吨。
玉米螟,为杂食性害虫,危害玉米、棉花、番茄等作物,以玉米受害最重。防治办法:用6%可湿性“666粉”0.5公斤,兑水300-400公斤,或菊酯类农药0.5公斤,兑水4吨灌心,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心叶撒施,均能控制危害。
棉花蚜虫,为棉花苗期主要害虫,棉花苗受害造成卷叶,影响生长发育。防治办法:采用“3911”或“呋喃丹”农药拌种;苗期用“1059”或“1605”、“3911”、“速灭杀丁”、“敌杀死”防治。
棉红蜘蛛,为棉花苗期主要虫害。干旱年严重,常造成落叶减产。防治办法:用“石灰硫磺合剂”、“杀螨醇”、“杀螨虮”等农药。
棉铃虫,为棉花蕾铃期主要害虫,常造成蕾铃大量脱落。防治办法:用25%“滴滴涕”或与“1605”、6%可湿性“666粉三合剂”、“杀虫脒”及“敌杀死”等农药。此方兼治金刚钻、红铃虫、造桥虫等。
棉花立枯病、炭疽病,为苗期主要病害。苗期低温多雨发病严重。防治办法:用“赛力散”、“西力生”或“五氯硝基苯”与“西力生合剂”,进行药剂拌种防治,苗期采用中耕提高地温可减轻病害。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是检疫性病害。1966年师灵公社朱庄大队由安阳引种传入,后蔓延到权寨、盆尧、二郎、专探等公社。1982年普查9个公社12个大队2.48万亩棉田,发病1384亩,占普查面积的5.58%,其中病株在5%以上的512亩,在5%以下的360亩,在0.1%以下零星发病的512亩。1983年棉田面积下降,轮作倒茬,品种更换,夏棉种植面积增加,黄萎病未能大面积发生,但仍有零星发病。
栽培技术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栽培技术简单,70年代以后逐步提高。早茬整地先浅耕灭茬,再深耕细耙,晚茬一次耕翻,一耕多耙。耕地深度机耕为20-24厘米,畜力和小拖拉机为12-15厘米,耕地前施入化肥和农家肥。1983-1985年,开展土壤养分化验工作,根据养分含量和产量要求进行配方施用,一般麦田农家肥亩施2立方米左右,碳铵25-50公斤,磷肥20-40公斤。播期和播种量因品种、地力、墒情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于10月上旬播种,每亩下种7-10公斤;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时,于10月中旬播种,每亩下种8-10公斤;春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2-14℃时,于10月下旬播种,每亩下种9-12公斤。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和农药拌种,以防地下虫害。播种方法为7寸或6寸3行木耧条播。冬春管理一般旺苗用碾子镇压和深中耕断根,少追肥或不追肥控制旺长,弱苗偏追肥。一般麦田中耕1-2次,耙磨1次。中后期以防治粘虫、锈病、赤霉病为重点进行管理。1985年始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每亩用“二甲四氯”200克,加水40-50公斤喷洒,防治效果85%以上。
玉米栽培,原为春播,1973年以后多为夏播。夏播玉米的播种方法有3种:一是麦收前7-10天在麦垄点播,二是铁茬点种,三是麦收后犁垡播种。留苗密度上冲叶品种一般每亩3500-4000株,个别4000株以上;平展叶品种一般每亩3000株,行距60-70厘米,等行或宽窄种植,株距20-30厘米。中耕2-3次,追肥每亩碳铵50公斤以下的在播种后40天一次施人,50公斤以上的分别在25天和45天两次施入,采用前重后轻叶龄追肥法。抽雄散粉期干旱进行浇水,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
油菜栽培,1968年以前与荞麦混播,1971年后直播单种,1974年推广移栽,1983年后以直播油菜为主。整地精细,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氮肥和磷肥,亩施农家肥1-2立方米,碳铵40-50公斤,磷肥25-35公斤。9月底至10初耧播,行距50-60厘米,每亩留苗1.5-2万株。冬春中耕1次。追肥一般在年前进行,亩追碳铵25-30公斤,苗蕾期喷洒硼砂液,每亩用硼砂0.1公斤,加水50公斤,可克服花而不实现象,一般可增产10%以上。
棉花栽培,1960年以前撒播稀植,1961年改为条播,1966年推广密植棉,1972年推广套玉米,1974年推广麦棉套,1981年推广油菜茬棉。春播棉和麦棉套种田在播种前每亩施农家肥1-2立方米,碳铵30-40公斤,磷肥25-30公斤作底肥。翻耕细整,为龟背行(两行一背),油菜茬棉耕后细耙。春播于4月10至15日播种,麦棉套4月20日左右播种,油菜茬棉花油菜收割后及时整地播种。播前精选种子,同时进行晒种和发芽实验。播种时应普遍采用“3911”浸种或“呋喃丹”拌种,播种方法多采用耧开沟人工按穴摆播,每穴5-7粒,脊封堆,大行宽60-80厘米,小行40厘米左右。肥地每亩留苗5000-7000株,中下等地8000-1万株。苗前期中耕3-5次,出苗后顺垄撒6%“666”毒土(每亩用药1.5公斤加细土30公斤)防治地老虎(土蚕)。定苗后视苗情轻施提苗肥;开花结铃期追肥较重,一般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前、中期防治病虫并整枝管理。1978年推广塑料小拱棚育苗移栽法,较直播棉提前育苗20-30天,一般增产20-30%。1981年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全县示范169亩,平均增产30.4%。二郎公社赵庄大队覆盖16亩,亩产皮棉76.5公斤,较未覆盖棉田增产34%。对覆盖棉田的要求是:整地细,施肥足,播时墒足,覆膜平展,四边用土压紧防风揭膜,播种前覆盖的打孔播种,播种后覆盖的出苗后及时打孔放苗,以防烧苗。放苗后苗周围用土压严,田间管理与不盖膜棉田相同,但苗期不需追肥,后期不揭膜。盖膜棉田有明显的保墒、增温、保肥、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
烟叶栽培,1960年以前为直播种植,每亩留苗1000株左右,1961年后逐步改为育苗移栽,部分采用塑料薄膜育苗,每亩栽植2000株左右。1978年塑料薄膜育苗普遍实行。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中旬移栽,每亩移植3000株左右,密度大,肥料足,产量高,但品质差。1984年每亩密度降至1300-1500株,增施钾肥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