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 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
元末明初,伊斯兰教随回民入境传入。教徒最初定居于县城北关、蔡寨、五沟营北街等处,住地建清真寺。后因人口繁衍,信者日增,散居多处。解放初,全县清真寺15座,分布在城关镇北关,二郎乡徐庄、蔡寨,专探乡小坡,芦庙乡小吕庄、大吕庄,酒店乡狄庄,出山乡吴堂,吕店乡吴庄,城郊乡花马刘,谭店乡东吕庄,焦庄乡毛寨,五沟营乡五沟营北街,重渠乡重渠南街和小吕庄。1958年宗教改革,废除了伊斯兰教中的压迫剥削制度,但因“左”的思想影响,清真寺仅留6座。1963年增至13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县城北关、蔡寨、五沟营等处清真寺被占用,余皆拆毁。阿訇多受批判。1979年宗教活动恢复正常,至1985年清真寺恢复13处,在城郊乡王店增加1处。有阿訇15人,海里凡数人。
清真寺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由穆斯林推选出5-7人组成,主任、副主任等均不取报酬。阿訇的生活由回民群众负担,各清真寺根据当地生活水平而定。
回族虽为全族信教,但多数人只注重民族习惯,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对伊斯兰教的“五大信仰”及“五功”等教义较为茫然,1982年,全县回民1万多人,而每周主麻日到寺聚礼的虔诚信徒,全县不过数十人。
第二节 基督教
基督教派别较多,传入西平的有内地会、自立会、信义会和真耶稣教。
内地会传入最早,民国初年英国牧师饶裕太于漯河派传道员王朝清来宣传教义,赁东关王成德住宅做礼拜,有教徒20余人。几年后,人数增加,遂买王宅筹建教堂。民国9年(1920),王朝清返漯河,遣赵峻山、宇玉峰来县建福音堂1座。福音堂东西宽2丈,南北长4丈,屋顶悬一鸣钟,每逢礼拜日击钟3次,街上行人到礼堂参观者络绎不绝。是年,教会大兴,有教徒200余人,从中选执事2名以助内务洒扫。1923年开办小学1班,设国文、修身等课程。后因赵峻山计较名利,被饶牧师撤职,派传道员陈书山(字兰亭)继任。陈品学兼优,严守教规,对学生教育有方,热心传道,民国16年病逝。信徒将陈书山品德书写于礼堂内,以作纪念。后由舞阳教会的段丙午任职,4年后告老还家,上蔡人武东海接任。武因外国不再供给薪金,勉强维持到解放,1955年返里。在城关建福音堂时,内地会传至宋集乡,崔庄有礼拜点,漯河传道员常到此讲经,有教徒9人。
自立会于民国29年由遂平县槐树镇传入本县仪封镇,建教堂3间,教徒百余人。魏运斋主持教务。仪封解放后,教堂改作他用。
信义会在民国21年由舞阳尹集传入县境。出山乡赵庄首先有入教者,因交通不便,活动范围小,人数也少,出山解放前夕教徒仅百余人。
真耶稣教于民国16年由漯河传至城郊乡代庄,至民国36年先后在代庄、陈老庄、姬堂、阎楼、顾庙、石羊王、焦店、城关东街、老康庄、下坡于、盆西、重渠桥、观音寺设活动点13处,教徒624人。
西平解放后,多数教徒停止活动,少数宗教意识浓厚者坚持礼拜,全县有千余人。1966年以后,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基督教活动恢复正常,1983年县统战部对其活动实行“三定”(定点、定片、定负责人),先在芦庙乡观音寺、蔡庄、茨园设点,每点有3-5人的教务组。1985年全县发展至15个点,另设家庭聚会点60多处,计教徒7000余人。基督教不再分内地会、自立会、信义会,而与真耶稣教有异同。
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约于清宣统二年(1910)传至西平,属南阳教区。县境内城关、权寨乡秦庄、焦庄乡金刚寺、二郎乡祝王寨和盆尧乡盆尧街等均有教徒,最多时600余人。开始由施神甫(中国人)和传道员刘凤阁,在县城十字街路北租用民房做弥撒。几年后,在南街(今水利渔业局西侧)建教堂1座,房屋18间。施神甫病故,宋神甫(中国人)继任。改属信阳教区后,本堂神甫有发神甫(澳大利亚人)、米神甫(美国人)、满神甫(德国人)。民国18年(1929),西班牙人樊、暮、席、赫、南、白、米等7位神甫,黄、石、尚3位修士来西平传教,6年后离开,刘神甫(中国人)继任本堂神甫,同时改属驻马店教区。不久,刘神甫赴菲律宾、泰国等国为教区求哀矜(募捐),裴、田、段、石神甫(均系中国人)先后任职,直至本地解放。
解放前,天主教徒除瞻礼节外,平时去教堂赶主日、望弥撒的有80-100人,每天早晚6时许念经的有30-50人。教徒中系宗教世家的,其子女经本堂神甫推荐、驻马店修道院(济华中学)考试,合格者入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合格的升入初中直至高中毕业。民国22年,在教堂招收学生1班,计15人,设国文、算术等课程,每周讲宗教知识2次。抗日战争时期停办。解放后,教堂改作他用,教徒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活动,县境无教堂,教徒去驻马店赶主日。1985年教徒34人。
第四节 道 教
道教传入西平,时间不详,解放前城乡均有信仰者。祀神、做法事的处所称道宫、道观,也有称庙、阁的,供太上老君。焦庄乡的白衣阁,曾有白衣菩萨坐像1尊,道士2人。吕店乡张店西东岳庙,曾有道士30-40人。道士在庙内念经修行,出外化缘,为人“禳灾祈福”。辛亥革命后,道教势力衰微,道士自谋职业,不再依靠道观旧地生活。
第五节 佛 教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后,河南省流传较广,西平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在专探乡赵寺村建龙受寺,为境内最早寺院。唐至元代,又先后建宝岩寺(在今县城东关)、兴国寺(在师灵街)、龙泉寺(在专探街)、金刚寺(在焦庄乡金刚寺村)等。佛教徒,男居寺院,女住庵堂,僧尼均称出家人,在寺院念经修行,出外传播信仰,向人募化。平时吃斋,每逢佛诞节(农历四月十五日)、成道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备丰盛宴席,表示祝贺。宴席用豆腐、凉粉仿制鸡、鱼等。寺院土地出租,僧尼赖以生活。民国17年(1928)破除迷信,寺院或改为学校,或成废墟,僧尼还俗成家,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