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疗 药材
第一节 西 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西医医生甚少,仅能治轻伤小病。鉴于西药欠缺,药价昂贵,贫民很少求西医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医技术发展较快,医疗设施不断改善。本世纪50年代,西医技术普遍应用,此后,逐步居主导地位。
内科 30年代,西医内科医生仅治一般常见病。解放初期只凭体温计、听诊器和自然感觉诊断疾病。1952年显微镜在县卫生院用于临床诊断,进行血、便、痰检查。1956年显微观察出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翌年开展血型鉴定和脑脊液检查,并从患儿粪便中发现中华分支睾吸虫卵。50年代后期,能普遍地治疗季节性多发病和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常见病,高手医生可行腰部或胸部穿刺。1960年始用30毫安X光机开展肠道透视和四肢投照。1963年发展为对头颅、腰椎、骨盆投照和静脉给药胆囊造影、腔道造影等。1965年始行心包穿刺、儿头皮静脉穿刺。1969年心电图机、超声波检查仪用于辅助诊断。由于技术掌握不全,仅对胸腔积液和肝、胆、脾疾病诊断较为准确。1971年始作脱落细胞显微检查。70年代中期,全县地段卫生院相继使用30-50毫安X光机透视。1981年,县医院检验科孔桂荣发现间日疟原虫特异形态。是年始行储血检验和AFP、HBSAG、HCG类风湿因子等血清学检验。地段卫生院相继开设超声波和心电图诊断。1985年全县有心电图机9部,超声波检查仪7部,X光机25部。县医院心电图诊断860人次,超声波诊断2710人次,X光透视2.16万人次。内科病治愈率68.2%,好转率24.6%,死亡率3.1%,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81.3%。
外科 20年代,只用红汞、碘酒、黑药膏等涂抹外伤。三四十年代一直停留在切疖排脓,医治疱疮水平上。1952年县卫生院杨庆峰等在常压煮沸消毒、汽灯照明和药物麻醉条件下首次作阑尾切除术成功。地段卫生院作扩创和外伤缝合。60年代初期县医院能固定骨折、吻合肠管、全切子宫、胃、摘除胆囊、脾、皮下肿瘤等。1964年高压灭菌消毒锅、直立式无影灯、麻醉机引入使用。1965年,器械消毒由常用水冲洗改为常用水刷洗后,用蒸馏水冲洗。同年施气管切开术。1970年密闭循环式麻醉机、同步呼吸机、综合手术床、吊式无影灯开始使用。1972年医师牛秀堂等为患者摘除15公斤卵巢囊肿成功。80年代初期,县医院开展胆肠吻合、脾修补、肝动脉结扎、小儿幽门松解、贲门失弛缓症松解、食道中下段癌变切除等手术。地段卫生院能作阑尾切除、疝囊修补、肠扭转或肠套迭整复等一般下腹部手术。1985年,县医院外科病治愈率82.1%,好转率13.9%,死亡率1.4%,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76.4%。
妇产科 解放前县内无专职接生员,助产工作赖于有经验之老妇(俗称老娘婆)。县妇幼保健所成立后有助产士1人,推广新接生方法。1958年全县有专业助产人员22名。县医院妇产科以助产为主,兼治妇科常见病。地段卫生院设产房和产床。1962年使用胎头吸引器。1975年突破子宫脱垂悬挂术难关。80年代初期,对宫颈糜烂先后使用电灼术和冷冻疗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县医院妇产科10名工作人员创千例手术无事故记录。1985年,全县助产士23人,妇科病治愈率94.8%。
传染科 1964年前传染病由内科兼治,病床混设,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实行床边隔离或临时设专房治疗。1968年县医院设传染病专用床30张,1981年建房18间划作传染病区,备专用被褥、食具等。地段卫生院在夏季设传染病门诊室和临时病房。1968-1985年,县医院传染病房收治患者1981人次,治愈率64.9%,好转率17.9%,死亡率5.3%,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82%。
五官科 50年代末,五官科医生仅能治红眼病、沙眼病等。1962年始作眼外伤缝合、睑内翻矫正、翼状臀肉切除等手术。1971年开展白内障针拨、泪囊摘除、青光眼及斜视眼矫正、鼻息肉摘除、唇裂修补等。80年代初,扁桃体剥离及挤切、鼻衄粘膜剥离、上颌窦穿刺、验光等技术普遍应用。
理疗科 1963年开始用超短波治疗机、直流电疗机、红外线灯开展电睡眠、离子交换治疗等。1968年短波、超声波治疗机引入使用,治疗亚急性关节疼痛、骨髓炎、肌肉痉挛、肠道蛔虫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1979年县医院使用自制磁疗机。1984年电针麻醉仪、超短波机、远红外线灯、按摩机用于理疗,开展穴位封闭、醋疗及按摩等项目。
第二节 中 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治病主要靠中医。儒医较少,世医甚多,竞相钻研诊疗技术,形成不同的医疗特点。衡氏妇科、张氏骨科、胡氏喉科等祖传世医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中西医结合,中医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针疗技术大为改进。1963年利用电针治面神经麻痹。1977年试行针刺麻醉。1979年开展磁疗及耳针、头针疗法。至1984年,针刺麻醉技术广为应用,效果良好,同时使用按摩机和电针麻醉仪。祖传世医代代相承,仍在为群众治病。
五沟营乡留册桥村衡氏妇科始于清乾隆年间。先祖习儒,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好友赐医卷和调经秘方,试用显效后大量配制,广为施舍。所著《秘方集腋》载:“三十年功名未就,秘方惊人”。临终嘱后代:可专事女科,莫以“带下医”自卑。长子秉钧继父业,精读医典,在原调经方上临症加减,疗效更佳。经逐代相传,五世孙盘根医术名扬一方。六世孙金木采先辈之长,综临床经验,对产前产后病探出独到治法,1980年由五沟营卫生院调县医院中医科工作,所撰《妇女崩漏治疗经验》、《治疗外感发热及其兼症》分别获县科技成果二、三等奖。衡氏妇科治经带痞疾以调经丸为主,即用三棱、莪术、槟榔、大黄、二丑、红花、甘草、赤芍、丹参、血竭、玄胡,临症加减,共研末制为水丸;治崩漏先以“塞流固脱法”应急,再用治经散,主药:棉籽炭、芙蓉炭、侧柏炭、血余炭;治产前发热用退热验方,主药:石膏、荆芥;治产后发热多用蒲黄、灵芝、川芎、当归、防风,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产前子痫用解痉除风汤:当归、川芎、荆芥、党参、防风、黄芪、阿胶、墓头回、红花、甘草,加升麻、胆星、菖蒲。民国年间,确山竹沟一处女闭经,腹鼓如孕七八月状,服调经丸12剂痊愈。有范氏女突然下血,昏倒于厕,盘根急针人中穴,醒后服止经散,见效。
杨庄乡合水张氏骨科始于清乾隆年间。张氏祖籍山西,明洪武四年(1371)迁上蔡,后迁合水。其后裔浩然文武兼备,嗜读医书,在合水开中药铺行医。清乾隆四十年(1780),山东镖师染伤寒就医于张家,月余痊愈。二人切磋武功,结为知己。镖师将正骨术和验方传于浩然。浩然将所学技法绘制成图,琢磨练习,求治者日增,名扬百里。为念镖师之义改药铺为“义盛堂”,直至1954年。四世孙玉川、同川、五世孙照风医术更精,安徽、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新疆等地患者常慕名求治。清光绪年间,舞阳邮差商某被车碾碎胫骨,经玉川整复调治,两月痊愈上路。解放后,张氏后裔及门徒40余人被安排到国家或集体医疗部门从事正骨工作。其接骨膏方剂及制法如下:当归、川芎、红花、荆芥、防风、申筋草、川乌、草乌、木瓜、川断、青皮、五加皮、陈皮、棉芪、土元、地龙、全虫、穿山甲、杜仲、西茴、狼眼、白芍、丹皮、川楝子、桂枝、肉桂、毛姜、苏木、檀香、补骨脂、大活、羌活、皂刺、白芷、木通、威灵仙、乌蛇、乳香、没药、血竭、儿茶、透骨草、龙骨、虎骨、犀角、象皮、三七、自然铜、白花蛇各30克,冰片15克,麝香1.2克,香油5公斤,广丹250克,松香1.5公斤。诸药除麝香外,皆粉碎过罗备用。先将香油、广丹、松香混合拌匀,边大火熬边搅,直至灰色,满锅起泡时离火。继续搅拌,使泡消散,向锅内喷水三四口,边扇风边搅拌以散烟除泡。泡消后再熬,直至变黑离火。冷至糊状倒入备之药粉搅匀即可。
城郊乡五里庙杨庄胡氏喉科源于汤买赵村张氏喉科。清代,汤买赵村张含光见长喉科,所著《喉病治疗要旨》系统地介绍了喉病针、烙治法和部分验方,其中喉科生肌散(即吹喉散)疗效甚佳。长子伯俭受其业,施术稳妥,总结出“见紫出,禁针刀,若术则出血不止”之经验。次子伯纯将医术传于婿和外孙,以五里庙杨庄胡家受业最佳。胡氏兄弟竞相钻研,使针、割、烙术不断创新,求治者日多。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某团长之妻患急性喉痛,经胡文秀针药并施,4日痊愈。解放后,县政府安排胡文省到县医院中医科工作,使治喉结、梅核气之术充分发挥。1962-1982年,胡文省及学员诊治病人45万人次,其中县外患者约占三分之一。
附:土单方
治牙疼:①生地、元参各24克,细辛、薄荷各9克,甘草3克,香元10克。水煎,睡前服,次晨再服。
②当归、细辛、甘草各10克。水煎服。
治中耳炎:生地、紫草各3克,放入20克小磨香油中炸,两药捞出,油滴患耳。六七日见效。
治对口疮: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川黄连各10克,共为细末,用猪胆汁熬成膏药。将患处头发剃净,用生葱一把熬水一盆薰患处,直至出汗。擦汗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再把热药膏贴患处。1日1次,六七日脓净自愈。
治痢疾:当归、生白芍各90克,萝卜籽30克,大白、甘草各9克,广木香6克。水煎服。
治黄水疮:苍术、白芷、黄柏、黄连各5克,雄黄10克,共研末,醋调匀外敷。
治全身疼痛与半身不遂:苍术、全虫、川牛膝、乳香、没药、麻黄、甘草各60克,车前子(稍炙)120克,共研末制成豌豆状蜜丸,日服2次,每次1丸。
治头发成片脱落:当归、川芎、白芍、天麻、羌活、熟地、木瓜、菟丝子各25克,共研末为蜜丸,每丸10克,日服2次,每次1丸。盐汤送服。
治老年气管炎:当归、川芎、赤芍、冬花、牛子、紫荆皮、杏仁、甘草各10克,萝卜籽20克,水煎后兑白萝卜汁500克。开水冲服。
治烧烫伤:广丹、白芍各31克,野兔皮1张,共为细面。香油调匀外用。
治白喉:地黄、玄参、黄芩各15克,连翘18克,麦冬9克。水煎服。
治口舌疮:朱砂、黄连各5克,共研末撒患处,1日2次。
治失音症:炮姜、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1日2次。
第三节 药 材
药材资源 清康熙九年(1670)《西平县志》载,本县野生药材有南星、半夏、山楂、芍药、荆芥、防风、草乌、乌头、苍术、薄荷、杜仲、天冬、麦冬、细辛、车前子、小茴、草麻、苡米、楮实、樗皮、茵陈、芫荽、牵牛、地黄、牛膝、菊花、紫荆、蒲黄、商陆、三棱、莪术、紫苏、桔梗、柴胡、百合、香附、何首乌、金银花、益母草、酸枣仁、柏子仁.夏枯草、天花粉、瓜蒌仁、地骨皮、桑寄生、王不留行,共47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医药公司调查发现全县有商品药材191种,其中大田培植药材31种,家种养育药材52种,野生药材108种。
大田培植药材:牛膝、元胡、麦冬、板蓝根、桔梗、地黄、白芍、玄参、白术、山药.牛子、破故纸、白芥子、黑芝麻、苡米、红花、草决明、赤小豆、荆芥、薄荷、紫苏、菊花、瓜蒌、丹皮、木瓜、土贝母、小茴香、二丑、白芷、杜仲、党参。
家种养育药材:乌梅、火麻仁、白果、白扁豆、冬瓜子、冬瓜皮、单凤眼(椿树子)、丝瓜络、石榴皮、麦芽、皂角、杏仁、柏子仁、韭菜籽、急性子、桃仁、莱菔子、莲子、莲房、桑椹、香元、苦丁香、楮实子(枸挑子)、葱子、槐角、槐米、槐花、米壳、藿香、荷叶、荷梗、霜桑叶、合欢花、莲须、合欢皮、桑白皮、皂刺、椿白皮、苦楝皮、竹茹、牛黄、鸡内金、蚕砂、僵蚕、蜂蜜、蜂蜡、牛胆汁、猪胆汁、羊胆汁、狗肾、驴肾、紫河车。
野生药材:山豆根、天冬、南星、丹参、苦参、玉竹、白芨、白前、白蔹、白薇、白头翁、白茅根、土茯苓、地榆、百合、百部、防风、苍术、半夏、芦根、青木香、贯众、南沙参、茜草、威灵仙、独活、前胡、首乌、柴胡、射干、徐长卿、黄精、猫爪草、葛根、漏卢、薤白、黎芦、香附、商陆、南山楂、马兜铃、王不留、车前子、地肤子、苍耳子、连翘、青葙子、枸杞子、茺蔚子、菟丝子、蛇床子、葶苈子、白蒺藜、枣仁、小蓟、马齿苋、木贼、马鞭草、车前草、半枝莲、半边莲、刘寄奴、仙鹤草、青蒿、败酱草、鱼腥草、泽兰、卷柏、细辛、茵陈、浮萍、透骨草、益母草、扁蓄、紫花地丁、蒲公英、瞿麦、翻白草、艾叶、石苇、芫花、谷精草、金银花、洋金花、夏枯草、旋覆花、五加皮、葛花、蒲黄、地骨皮、石楠藤、夜交藤、忍冬藤、土元、水蛭、地龙、全虫、红娘子、刺猬皮、豹骨、夜明砂、桑螵蛸、蛇蜕、斑蝥、鳖甲、蝉蜕、蜂房、马勃。
药材生产 1957年始培植中药材,仪封和城郊乡邵庄等地共植红花12亩。翌年11月建老王坡药材培植场。1959年辟仪封、师灵、谭店、专探等地为药材生产基地,引进外地药种31种,野生移为家种药材9种,种植面积1554亩。部分药材达到自足,并且调出生地200公斤,红花400公斤,荆芥1250公斤。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白术最高亩产100公斤,有些野生药材亦遭破坏。1961年老王坡、仪封两培植场将药田犁掉改种农作物,全县留药田72亩。1964年药材紧缺,在人和公社谢老庄植红花55亩,黄芥子60亩,小茴3亩。1965年银行发放贷款3000元扶持农民种植药材,当年种生地70亩,红花100亩,白芍50亩。“文化大革命”前期,药材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1年全县仅种生地20亩,白芍10亩,由于药源不足,药橱缺药,群众说“中药有效买着难,十有八九配不全”。1974年省和地区分配种植任务,当年种生地140亩,白芍30亩。1975年县内557亩药田全遭水淹,省拨款3000元,扶持农民种生地200亩,白芍28亩,牡丹13亩。1977和1978年共植生地800亩,收获50万公斤,致生地过剩,出现“卖药难”,部分收购部门压级压价,限量收购,挫伤了农民种药的积极性。1980-1982年很少有人种植药材。1983年后实行计划种植,当年种生地60亩,牛子20亩,苡米4亩,菊花1亩。1957-1985年共种植药材20余种,其中红花、生地、白芍、苡米、红小豆、菊花、牛子、牡丹、薄荷、瓜蒌、麦冬、破故纸等适合在本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