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 物
西平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较多。由于历代战乱,毁于兵燹者不可胜数。“文化大革命”中,又有不少文物遭到毁坏:师灵兴国寺塔、专探龙泉寺塔及县城黉庙大成殿、木石牌坊等古建筑被扒,一些古墓被掘,不少古玩、玉器、字画被锤砸火焚。1976年后,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重视,省、县拨专款修葺文物。1984年下半年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少珍贵文物。1985年,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第一节 文化遗址
境内发现文化遗址24处,有古代村落、城址、冶铸址、窑址、仓库址等。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
耿庄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10.5公里耿庄东,紧傍村落。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90米。东南部断壁暴露出文化层在2米以上,采集有长方形石斧、半月形带孔石刀、扁薄穿孔石锛及罐、鼎、瓮、杯、钵、豆、甗、澄滤器等陶片。陶色以泥质灰、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和褐陶次之,陶质细腻。器物多素面。纹饰以篮纹为多,另有绳纹和方格纹。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属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1985年4月18日公布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酒店冶铁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36公里酒店村西南,北依棠溪河。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1500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包含物有铁渣块、烧流的炉壁(呈深灰色)、矿石碎块以及大量战国和汉代陶片。赵庄西北吉斗河南岸有冶铁残炉1座,椭圆形,东西直径1.7米,南北直径2.1米,残高1.35米。炉内烧结铁厚0.5米。酒店冶铁遗址属战国韩冶铁处,对研究中国兵器史和冶金史具有重要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拨款2000元,在遗址残炉处建保护房1间。
冶炉城 位于县城西南33.3公里冶炉城村,为棠溪河所环绕。旧址中常有战国及汉代砖瓦等物出土。据传,村西原有青龙庙,庙内有石碑载:“昔有龙泉水,淬铁胜于钢。冶铸龙泉剑,锋利世无双。”碑已下落不明。
冶炉城为战国韩铸剑处,1982年11月13日公布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墓葬 陵园
陈平墓 位于县城西南15.3公里蔡寨南660米处,为东西两个土冢,相距60米。东冢周长60米,西冢周长38米,均高4米。1970年发现两冢之间有砖砌通道相连。相传墓西北100米处有陈平阁,西400米处有牌坊1座。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今均已不存。陈平墓保存基本完好,1985年公布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平,汉初人,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陈平墓在全国不只一处,真伪存疑。
郅恽墓 位于县城东关,东距宝岩寺塔160米,南依县人民医院家属楼,东西长10米,南北宽6.4米。墓前曾建郅公祠,早废。墓冢平于1968年,墓葬尚存。
李咸墓 位于县城西33.7公里坡李东100米处,南北长18.5米,东西宽18.2米,现存高度2.7米。1958年和1966年曾两次被掘。墓为砖券,由墓道(双墓道)、后室、东西耳室、天井等组成。墓前原有一石碑,传为东汉蔡邕撰文。文曰:“补哀阙叙彝伦无人交格始终无庇虽无凯翼虞周台辅姬未之或逾也”。李咸墓于1982年公布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洽墓 位于县城西南32.3公里铁方岗西北300米处,南北长16米,东西宽15米,高2米,与和峤墓同称“和家坟”。
和峤墓 位于铁方岗西北500米处,南北长17米,东西宽16米,封土已平,墓葬尚存。
唐王墓 位于宋集北约1500米处,西距京深公路300米。墓冢南北长61米,东西宽60米,冢高13米。1976年,宋集窑厂取土时墓东壁暴露,省文化局和县文化馆及时发掘清理。墓冢内为石券,大砖铺地,石券外用双层扇面砖护顶,大砖筑围墙一周,上以黄土夯筑冢丘。墓体总长18.75米,宽9.25米,面积173平方米。墓葬被盗一空。东侧墓洞中发现盗墓者骨架1具,及盗墓工具铁锤、铁凿各1件。民国《西平县志》载:唐王墓“数十冢共一丘,朝代姓名无传,唐太祖孙李安封西平王,疑即其冢。”1982年,唐王墓公布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诰墓 位于县城西15公里洪河北岸,东北距王吉白庄750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5米。1970年被掘,后及时封存。出土有铜香炉、墓志、金簪等物。墓志、铜香炉已被文化馆征集。
抗日阵亡官兵纪念陵园 位于县城东关宝岩寺塔正南30米处。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周植松柏,园门南向,东西两侧各筑1亭。陵墓居园正中,四周砖砌栏杆。墓上建纪念塔1座,高约7米,上镌刻“陆军预备第十一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和“浩气长存”、“民族英雄”、“铁血忠魂”等题词及阵亡烈士姓名。陵园建于民国30年(1941)春,收葬国民党预备十一师前卫连128名抗日阵亡官兵遗体。之后,由于战乱频仍,无人管理,陵园荒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为校园。“文化大革命”中,纪念塔被毁,现存碑刻5块。
第三节 古建筑
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塔、寺庙、桥梁、牌坊等古代建筑48处。1984年普查时,仅存11处,即宝岩寺塔、金刚寺山门楼、高桥、张湾桥、于家桥、大石桥、清真寺2座和明代民居3处。
宝岩寺塔 俗称“东关塔”,位于县城东关。在原宝岩寺外西侧,故名。宝岩寺建于唐代,民国年间废。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28.8米。顶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一、二层塔室为四角形拱顶室,设台阶式盘旋梯道;三至六层为六角形拱顶室,设井式梯道。登梯道可达第六层。从建筑风格看,当属北宋晚期建筑。宝岩寺塔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两次修葺。198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全面整修。重修后的古塔,呈奶黄色,整体焕然若新。1982年,公布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寺山门楼 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金刚寺村。金刚寺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间几度兴废,民国辟为学校。现仅存寺院山门,为3门砖砌拱券,上盖楼房3间,砖木结构;脊有套兽、走兽等装饰。1977年,县拨款3000元重修。1985年公布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 又名半河桥,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高桥村。为5孔石拱桥,长35米,宽4.5米;桥体用块石、条石垒砌,两侧为石雕栏杆,上饰石狮、石猴等。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始为3孔,嘉靖初改建为5孔。清乾隆十八年(1753)及同治年间两次重修,至今完好。1985年公布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石 刻
境内发现石刻1247块(处),多有不同程度的残缺,21块价值较高的石刻已移至县文化馆保存。
摩崖题记 刻于县城西南44.5公里蜘蛛山东北坡小石棚上方,竖排3行,从右至左为“此山有好石造磨亦能强”、“平下人来”、“大和元年草□□□记”。字为楷书,不甚规整。相传为鬼谷子遗迹,从年号看,当属唐代石刻。
王诰墓志 1970年在王诰墓地出土,明代所刻,2块正方形青石结合为一。志盖长80.5厘米,宽79.5厘米,厚12厘米,正面光滑,字迹清晰。明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洛阳孙应奎小篆题书:“明故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棠溪王公墓志铭”。志石长81厘米,宽81厘米,厚12厘米,正面光滑,字迹清晰。嘉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钧阳李登云撰文,中宪大夫山东按察使司副使汝郡张承祚书丹。铭文楷书,46行1594字。
重修封人见圣祠记碑 原在仪封镇北门外封人见圣祠处,1985年4月收存文化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月,当地人集资重修封人见圣祠时立。碑高215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首呈半圆形,正面光滑,刻螭形纹图案,上书“皇帝万岁”;四周有卷云形花纹,已残缺三分之一。碑身长方形,行楷书文,18行,千余字。字体清秀潇洒,刻工亦颇精细。
重修出山寨碑记 刻于清光绪二年(1876),高170厘米,宽58厘米,厚16厘米。碑首呈半圆形,上书“众志成城”。正面阴刻龙形花纹一周。癸酉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焦恒清撰文并书丹,碑文448字,从反面记述了捻军在西平西部山区活动情况。碑于1984年在出山小学发现,随收藏文化馆。
第五节 馆藏文物
1957年和1984年两次文物普查中,发现流散文物1000余件。1985年,文化馆已收藏851件,其中一级品1件,二级品23件,三级品453件,四级品374件。
西周铜爵高15.5厘米,菌柱,圆底,两柱离流折较远,柱顶饰涡纹,腹侧有鉴,三棱足外撇。腹部通饰云雷纹。造型庄重古朴,纹饰精美。1984年在专探乡军王村发现。
西周铜觯 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形似小瓶,口为圆形且侈;无盖,长颈,高圈足。颈部和圈足各饰凸弦纹二周,腹部素面。造型端庄,铸工精细,通体完好无损。1984年8月在专探乡军王村征集。
战国铜勾戟 连铸,素面无铭文,全长30厘米,宽22厘米。援长11.5厘米,宽2厘米;刺长21.7厘米,宽2.6-4.4厘米。援、刺均有脊,直内长5厘米,宽1-1.7厘米。整戟制作精致。至今完好无损,锋利如新。1984年9月师灵黄双喜捐献。
北宋汝瓷碗 3件。其一高10厘米,口径24厘米,敛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饰青绿釉(卯青色),釉色光亮莹润,釉质细密坚硬,器型规整,造型古朴,为汝州窑系瓷器中少见佳品。1961年在酒店出土。
宋代瓷枕 面长26厘米,中宽18厘米,厚8.7-9.1厘米。呈椭圆形,枕面与侧面略凹。枕面隐显开片纹,上草书“麦天晨气润。槐下午阴清”。枕身饰草叶纹图案,线条流畅简练。底部无釉,胎呈淡灰色,胎质较细。白釉黑花,白釉闪黄色,黑釉闪褐色,系宋代磁州窑产品。1984年在谭店乡朱洪村征集。
八思巴文铜印 为元代官印,重555克,通高6.5厘米。面微鼓,近正方形。边长6.4厘米,宽6.2厘米,厚1.1厘米。纽为梯形,上宽3.1厘米,下宽4厘米,高5.4厘米。印文为八思巴文,11字,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照那斯图先生译,自右至左为“西平等处义兵百户所之印”。印背右侧镌刻行书汉字“西平百户所”,左侧为“中书礼部至正元年八月”字样。铜印铸制粗糙,纽部有许多气孔。1975年在酒店乡李园沟棠溪河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