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筑施工
第一节 建筑队伍
西平历代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留下不少气势宏伟、结构精巧的建筑物。1949年以前,从事建筑业的工匠,平时为个体劳动,临时组成施工队伍,从未形成固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建筑包工队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建筑队。随着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筑队伍不断扩大。1985年,持有合格证的建筑单位30个,个体建筑队、农民自帮队等遍布县境。县内主要建筑单位有:县建筑公司、房管所修建队、城郊建筑公司、城关建筑公司等。上述单位均拥有较先进的建筑设备,有设计人员和砖砌工、钢筋工、装饰工、电焊工、安装工、木工、汕漆工等工种,能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五层楼房。
县建筑公司 1949年8月,县城4个建筑包工队组成建筑工会小组,有木、泥工125人。1950年成立建筑工会。1954年改称建筑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建筑工程队,同年改称建筑工程局。1958和1959年,先后派20名建筑工人赴蒙古人民共和国执行援建任务(12人)和参加北京火车站建设(8人)。之后,机构多次变更。1977年10月,成立建筑公司(属县二工局)。1985年完成产值250万元,有职工250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拥有建筑设备50台(部)。
房管所修建队 县房管所成立后,组建房屋修建队,维修、改建县城公房,并承建外单位工程。1985年,完成产值84万元,职工5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拥有建筑设备24台(部)。
城郊建筑公司 1976年9月,城郊公社组织40人成立建筑队建造公社面粉楼。时无先进建筑设备,全为手工操作。1979年8月,开始对外承包工程,队伍逐年扩大。1984年,改称城郊建设公司,有泥工队4个,木工队2个,油漆、安装、预制车间各1个。是年,被省建设质量检查团四分团命名为优秀建筑单位。1985年,工程竣工面积9694平方米,创产值201.3万元;拥有建筑设备30多台(部),固定资产11万元;从业人员93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
城关建筑公司 1962年,城关镇组建建筑队。1984年5月,改称城关建筑公司。1985年,完成产值110万元,拥有建筑设备20多台(部),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
第二节 建筑设备
本世纪50年代,建筑施工全靠手工操作,上下运输为人力牵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1962年之后,开始使用拌灰机、上料机;木工使用带锯和圆盘锯。70年代后期,较大建筑单位陆续添置搅拌机、打夯机、翻斗车、平板震动器、震动棒等;上下运料使用升降机;钢模板代替了木制盒子,钢管脚手架代替了竹木脚手架;运输工具有汽车和拖车。1980年10月,县建筑公司购大型吊车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