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 闻
第一节 广播 电视
广播 1950年春,文化馆设收音站,有五灯直流收音机1台,由1名工作人员肩挑收音机到群众集会或集市场组织收听。1952年,在县城安装15瓦号筒式喇叭4只,每晚定时收音广播。1956年4月建立县广播站,6月19日正式播音。农村利用自架线路和电话线路收听广播,县城安装高音喇叭收听。年底,全县有广播喇叭500只。1958年,在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全县入户喇叭3200只。1963年发展到1.3万只。1965-1968年,各大队相继建立广播室。1969年,农村入户喇叭达9万只。1975年8月,广播线路遭特大洪水严重破坏,农村入户喇叭损失三分之二。1976年春,开始埋设电缆广播线路。1980年,通往全县各公社的地埋线路全部告竣,全长310对公里。年底,公社放大站至大队广播室的地埋线路也埋设完毕,全长1840公里。大队至1300个自然村的广播线路为架空明线,全长1950公里;另有824个自然村埋设地下线,长420公里。1984年,县城部分街道的广播线路改为地埋线,全长3.5公里。
广播站初建时,每天播音一次,2个小时。1958年改为早、晚两次播音,共4.5小时。自1959年起,改为早、中、晚三次播音,共7小时。广播站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文艺节目、服务节目等。1984年,增加西平风光和文学欣赏等节目。
1984年5月,成立县广播电视局。是年,广播事业建设获地区第一名、省第四名;广播宣传获地区第三名。1985年4月,广播电视楼落成。年底,全县入户喇叭14.4万只,人户率达97%以上。
电视 1971年4月,县委购买一部上海产35厘米黑白电视机,为本县第一部电视机。1979年,全县有电视机250部,1985年已达3901部。
1984年6月,电影公司购买一套电视投影设备。随后,县文化馆等单位和个体户相继购置投影设备6套、闭路电视12套,进行营业放映,其中国营3家、个体15家。
第二节 报 纸
《西平县民众周报》民国23年(1934),县民众教育馆创办《西平县民众周报》。民国33年日军侵占县城时停刊。民国35年复刊,翌年停刊。
《新西平报》 原名《西平报》,创刊日期不详,国民党县党部主办。三日刊,四开,石印,每期印刷150份。民国33年日军侵占县城,县党部西迁酒店,报纸随停。民国34年县党部迁回县城,报纸复刊,更名《新西平报》。县党部书记长栗陶初兼任报社社长。民国36年停刊。
《青年报》旬刊,三民主义青年团县分团部主办,主编陈澄宇。创刊日期不详,民国36年停刊。
《西平县报》 1956年8月1日创刊,中共西平县委主办。初为四开周报,11月1日改为五日报,1957年8月改为三日报,1958年元月改为二日报,同年7月1日改为《西平日报》。1956年发行5000份,1957年发行19.5万份,1958年发行163.4万份,并出号外16万份。1960年10月停刊,共出1052期。
第三节 通 讯
1956年《西平县报》创刊后,始有通讯报道。1957年,县广播站发展通讯员150人。1959年,县委通讯组建立。1964年,全县有通讯组27个,通讯员135人。是年8月,县委号召各级干部自行选题,撰写论文、杂文、日记、札记、调查报告和工作经验等,然后向各报刊和中央、中南局的内部刊物推荐,共投稿905篇,采用27篇。1980年,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61篇,其中刊于头版的9篇。1984年,县委宣传部配备3名专职通讯干部。是年,投送稿件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270篇,其中见于报刊头版的21篇。1980-1984年,被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
1985年3月,县委召开新闻报道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模范通讯员70名。5月,举办为期半月的通讯员学习班。全县有《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及县广播站通讯员118人。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305篇,头条新闻的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