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妇联会
第一节 组 织
县妇联 1949年11月成立西平县妇女联合会筹备会。1950年春,成立西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设组织部、宣传部、福利部,专职干部5人。1957年更名为西平县妇女联合会,专职干部3-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联会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6月,县妇联恢复组织活动,设主任1人,副主任4人,常委12人,委员23人。1984年主任、副主任、协理员各1人,工作人员4人。
基层妇联 1949年各区分别设妇女工作干部1人,1950年全县区、乡普遍召开妇代会,正式建立区、乡妇联会。区妇联会5-7人,主任为专职干部,干事、委员皆不脱产。乡妇联会5-7人,多至13人,也均不脱产。区、乡妇联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1956年5月,全县39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均举行妇女代表大会,建立妇联会。县直各工厂、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建立女工委员会和妇女代表小组。1958年7月建立人民公社,各乡妇联会合并成立15个公社妇联会,大队建立妇女代表委员会,生产队建立妇女代表小组。1972年基层妇女组织经整顿恢复活动,并提拔20名农村女青年转为国家干部,充实各公社妇联会。1973年公社、大队妇女组织相继召开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1983年11月,各公社妇联会改为乡妇联会,289个大队妇女代表委员会改为村妇女代表委员会,当时,全县有17个乡妇联会,1个镇妇联会和289个村妇女代表委员会。1985年县、乡妇女组织脱产干部28人,基层妇女组织健全巩固。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5月,召开西平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百余人,历时3天。大会总结了剿匪反霸工作,提出今后工作任务,选举产生西平县第一届民主妇女联合会。乔聚芳当选为主任,委员21人。
1956年10月4至8日,召开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42人。陈凤兰致开幕词;大会审查、批准了原县妇联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出席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妇女工作任务是:团结广大妇女积极投入生产,学习技术,多、快、好、省地开展社会主义竞赛运动,为提前与超额完成1956年农业增产任务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选举陈凤兰为副主任,委员20人,候补委员3人。这次代表大会选出出席省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5人。
1960年2月1至5日,召开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68人。大会主要任务是:听取县委书记处书记陈益三的报告;县妇联会《关于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交流1958年、1959年“大跃进”的“经验”;选举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出席省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妇女工作的任务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彻底反“右”,积极组织广大妇女,鼓足更大干劲参加工农业生产。这次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是:主任李孟兰,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选出出席省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8人。
1964年5月23至27日,召开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16人。大会听取县委第二书记孟定功《关于认清形势,鼓足干劲,掀起新的生产高潮,为争取1964年农业丰收而奋斗的报告》;总结上届妇联会工作;传达贯彻全国妇联组织章程;选举产生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是: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开展比、学、赶、帮运动,提高妇女觉悟、进一步投入农业生产高潮中去。这次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是:主任任桂真,常务委员7人,委员23人,出席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4人。
1973年6月20至22日,召开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65人。县委副书记姚书轩作政治报告;县妇联作《关于切实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意见的报告》;大会通过姚书轩和原县妇联的报告,作出“加强对广大妇女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积极投入'批修整风运动',破旧俗,立新风,实行计划生育,充分发动妇女投入三大革命运动”的决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妇联执行委员。这次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是:主任康玉芬,副主任刘俊芝、任桂真、赵玉兰、吴凤莲,常务委员12人,委员43人,出席省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5人。
1979年12月26至30日,召开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与会代表440人。大会传达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副书记张国义代表县委讲话;县妇联杜玉琴作题为《全县妇女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平而奋斗》的报告,提出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精心培育后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选举产生县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这次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是:主任杜玉琴,副主任任桂真,常务委员5人,委员31人。出席省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7人。
1984年8月19至20日,召开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6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6人。大会审议和通过县委副书记陈继曾和六届妇联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七届执行委员和出席省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新时期妇女工作的任务是:加强妇女工作的自身建设,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为两大文明建设立新功;宣传宪法、法律,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实现实际上的男女平等;抚育、培养、教育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使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次代表大会选举的结果是:陈集梅为主任,委员21人,出席省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8人。
第三节 妇女工作
宣传贯彻《婚姻法》1950年5月,《婚姻法》颁布后,县妇联、民政、司法部门互相配合,开展学习贯彻《婚姻法》的活动。经过宣传教育,守寡多年的寡妇也敢于另嫁,组织新的家庭;许多青年男女敢于公开恋爱,敢于对包办婚姻提出离婚或解除婚约。至1953年,全县自由结婚的达3905对,寡妇改嫁的449人,解除婚约的68人,因封建婚姻制度造成感情不和而离婚的908人,实行新式结婚的1500人。1980年12月,妇联会在贯彻新《婚姻法》中,着重批评教育包办、重婚、冒名顶替、拐骗妇女等行为,情节严重者,起诉法院处理。男女青年订婚、结婚虽多有中介人,但首先是男女双方同意,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往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父母包办的现象基本杜绝。
妇女参政 1953-1957年,妇女进入县委领导班子的2人,任县人委科长的2人,乡党委正副书记的8人,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103人,生产合作社委员的228人,任正副生产队长的557人,任会计的60人,记工员769人。1974年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的3人,副书记14人,支部委员156人,民兵营长27人,教导员31人,生产队长397人,会计138人,保管员54人,民兵连长2375人,民兵指导员702人,其他职务1976人。1985年任县委委员的2人,有副县级干部3人,乡长3人,相当局级干部的12人,二级机构干部60人,基层干部921人。是年,全县有由组织部门管理的女干部1054人,是解放后妇女参政最多的一年。
妇女在各行各业的作用 1952年秋,发生大面积虫灾,妇女参加捕虫者3.8万人,救出庄稼约6万亩。1954-1956年,妇女参加抗旱8.97万人,协助男子打井1.07万眼,浇麦3.4万亩。1956年,在开展勤俭建国、勤俭办社活动中,妇女采集青菜、储备干菜。翌年,县委召开勤俭持家模范大会,出席会议的节约能手223人。特等勤俭持家模范田九妮,先后出席河南省和全国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全县妇女开展生产自救,采集干菜,节约渡荒,共晒干菜208吨,收获青菜1365吨。同时,有3.6万名妇女参加副业生产,收入8.6万元。1980年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少妇女从事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至1985年,全县有1.7万名妇女从事商品生产,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1001个,经济联合体64个。
解放前夕,全县有女工约500人,解放后,人数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女工为3801人。县轴承厂“204”轴承车间“三八”妇女班的15名女工年年超额完成任务。1983年装配轴承76万套,产值达279万元,占全厂总产值的53.6%。是年,经一级部、省机械厅检查验收,命名为“产品信得过班组”,获奖状和奖章。
解放以后,全县妇女成为商业、服务和教育等行业的主力军,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1957年,西平县“八姊妹理发店”与男理发员开展劳动竞赛,经常到医院、学校、机关、工厂为群众理发。
1959年,王秀琴获地区理发技术表演第一名,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0年开展评选和表彰妇女积极分子的活动。
1966年出席信阳地区妇女积极分子大会代表7名。
1978年出席驻马店地区妇女积极分子代表会代表62名。
1979年开展“向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英雄学习”和“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
此后,每年时值“三八”妇女节,各级妇联会组织评选、表彰各行业涌现出来的“三八”红旗手(集体),并根据“四化”建设的新形势,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色。
1979和1981年,“三八”红旗手(集体)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为主要条件。
1982年,评选活动条件与贯彻落实中共十二大文件精神相结合起来。
1983年,评选活动条件又与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妇女参加“三优一学”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同时开展植“三八”树、育“三八”林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等活动。
1984-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各级妇联会开办各种科学技术培训班,提高妇女自身的素质,以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是时,在开展“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选活动中40岁以下文盲妇女不得评选为“三八”红旗手(集体),鼓励妇女学文化。
1981年,在开展“三八”红旗手(集体)竞赛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创“五好家庭”活动,提出人人争当“三八”红旗手,户户创“五好家庭”的口号。之后,由创“五好家庭”发展到创建文明村和文明单位。
1980-1985年,由全国妇联命名的“三八”红旗手8名,五好家庭5个;省政府命名的“三八”红旗手16个,五好家庭1个;由地区命名的“三八”红旗手39个,“三八”红旗集体4个;由县委、县政府命名的“三八”红旗手2311名,“三八”红旗集体249个,“三八”红旗标兵10个,五好家庭9750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