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报
民国11年(1922)3月,建立县电报支局。架设线路2.5公里,与漯河至驻马店线路接通,用话机传转电报。民国25年电报支局升为三等电报局,有线路4条,通南阳、汝南、漯河、驻马店。33年日军侵占西平,电报局关闭。
1951年,在西平至信阳长途电话线路上,用人工话传方式传递电报。1956年9月,在长途电话线路上抽装幻线1条,安装人工报机,改话传明码电报为人工明码电报。报务员2人,1958年增至4人,其中兼职电报投递员1人。1973年和1975年5月,先后增置55型和51型电传打字机各1部。1979年7月,省邮电局配发XD6型、八一(C)型收发报机各1部、开通西平至驻马店无线人工报路,1人值班,定时开机。1983年设电信营业专柜。1985年有报务值机员6人,专职电报投递员2人。全年去报5.8万份,比1980年增长48.5%。
第二节 电 话
长途电话 民国13年(1924)建立县长途电话所,属郾城县长途电话支局。架设通往遂平、郾城、舞阳、上蔡4条电话线路,总长128.5公里。民国24年,长途电话所改属漯河二等分局,易名西平县驻工区。民国30年因亏损停业。
1950年,架通西平至信阳长途电话线路。翌年开办长途电话业务。1953年1月,西平至漯河长途电话线路改架为双铁线。随着业务量上升,1963年单设长途电话交换机1部、1965年架设西平至驻马店长途电话线路2条。1977年增设西平至驻马店载波线路1条。1978年10月,长途电话利用自动交换机的话务转接台接续,挂号台利用磁石交换机的自动门挂号。1985年有15门电话交换机1部。电话线路7条(包括2条载波线路)。其中西平至漯河1条,西平至驻马店6条。全年去话3万余张。
市内电话 民国37年底,县城设15门电话交换机1部,安装电话机11部。1952年增设20门磁石交换机1部,电话机总数20部;市话线路长3.3杆公里,均为单明线。1956年将出局线路改为100对架空铅皮电缆,主要街道亦改架电缆。1959年,为避免广播干扰市话,将市话与农话线路分杆架设。1966年市话线路始用水泥电杆。之后,木杆陆续换为水泥杆。
1978年7月,安装HJ905纵横制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1983年扩充至600门。1985年市话线路长19.7杆公里,架空明线136对公里;电缆皮长11.5公里,电缆芯线794.4对公里;安装电话机350部。
农村电话 民国15年8月,建立县环境电话局,址在县署东侧,下设权寨、仪封、合水、师灵4个支局。架设通往各保和区公所电话线路,安装20门电话交换机1部,后改设10门交换机2部、5门交换机2部。全境21保各置电话机1部、司机生2人。民国35年电话线路长139.5杆公里,通往全县14个乡镇,安装电话机25部。之后,电话线路失修,西平解放时已所剩无几。
1951年,架设县城至各区电话线路8条,总长94公里,全系单铁线。1955年9月,在合水建立第一个农村电话交换点,安装15门交换机1部。1956年4月电话线路统一规划,架设通往24个中心乡线路;农村电话交换点增至6处,交换机总容量210门,安装电话机63部。1959-1962年,原吊塞式磁石交换机陆续更换为国产落地式磁石交换机。1975年8月,特大洪水冲毁农村中继线路67杆公里,7个公社交换机被淹,公社至大队952杆公里线路全部中断。洪水过后,两个月修复通话。1976-1977年,埋设邮电局至盆尧、五沟营、重渠、专探、杨庄、谭店邮电所地下电缆。之后,部分邮电所至大队亦陆续埋设电缆。1981年地下电缆392皮长公里。1985年邮电局至乡所中继线路有31条,长97杆公里,明线383对公里,电缆99.1皮长公里;乡所至村委线路长210杆公里,380对公里,电缆904.9皮长公里。邮电局至芦庙、吕店、师灵、权寨乡所有载波线路6条,为省科研所实验电路。农村电话交换点17处,交换机总容量950门,安装电话机618部。
会议电话 1956年在出山、盆尧、专探首先安装简易会议电话终端机。1960年后各公社陆续安装标准电子管会议机。1977年安装24路会议电话汇接台。1983年各乡均配备晶体管会议终端机。会议电话室初设邮电局,1958年移至县委院内,1978年10月复移邮电局,房屋4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