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环境
西平县处于华北大陆板块南缘、黄淮平原西部。地貌的基本轮廓是西高东低。除西南隅有小部分低山丘陵外,大部分是平原,间有长条状平冈分布。土层深厚,土质良好。本县属淮河水系。洪河、柳堰河、淤泥河是境内主要河道。
西平县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水、旱灾害较多,风灾、雹灾时有发生。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 层
上太古界太华群 由变质杂岩组成。上部以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长英质条带状混合岩为主,交替成层,局部夹石墨角闪片麻岩、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薄层。下部为厚层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长英质条带状混合岩,局部夹斜长角闪岩透镜体。原岩为镁铁硅酸盐至碱质镁铁硅酸盐的火山沉积岩系,其层位于赵案庄组之底部。此层已距今25.8亿年。
该地层分布在酒店乡蜘蛛山北坡和跑马岭东北坡,厚度2000米。
元古界汝阳群 岩层厚度970米,不整合在上太古界太华群之上。实际测得年龄距今12.8亿年。汝阳群由下至上分为三组。下组为云梦山组,淡红至紫红色,中、薄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夹杂色页岩层。石英砂岩层中有波痕遗迹。中下部分布着一层厚40-50米的安山玢岩,底部为厚20米的砾岩层,厚约810米。中组为白草坪组,由肝红色页岩和薄层石英岩相间构成,厚约60米。上组为北大尖组,中上部是白云岩及硅质白云岩,有藻类化石出现,下部石英砂岩夹页岩厚约100米。
汝阳群地层分布在蜘蛛山、跑马岭,断续出露于出山南部的寺山、康山、锅底山、九女山及谭山等地。
上元古界洛峪群 海相沉积岩系,层厚约400米,与下伏汝阳群呈整合接触,距今10亿年。分上、中、下三组。下为崔庄组,以杂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及鲕状赤铁矿层,厚约30米。中为三教堂组,由细粒石英岩状砂岩构成,多形成山峦脊峰,厚约160米。上为洛峪口组,以富含藻类化石的杂色白云岩为主,顶、底为砂岩页岩层,厚约110米。
洛峪群地层主要分布在北寺山,整个山体全由三教堂组碎裂石英岩所构成。其次分布在蜘蛛山、跑马岭以南山区。
新生界下第三系 较普遍地隐伏分布于平原区第四系之下,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距今0.8-0.25亿年。该地层由始新统、渐新统半固结陆相洪积冲积和湖沿沉积物所组成。顶部岩性为红色泥砾岩,下为棕黄色、灰白色至深灰色的砾质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其与盐岩、含膏盐岩的交互层。岩层厚度达1000-1600米以上。
新生界上第三系 隐伏分布于平原区第四系之下。属陆相冲积、洪积碎屑沉积层,岩性是棕黄色砂质粘土岩、细砂岩及透镜状砾岩。岩层厚500米,距今0.25-0.035亿年。
新生界第四系 普遍覆盖于平原区及山前冈坡地带,由距今350万年以来的坡积、洪积、冲积以及风积物质所组成。岩性有疏松的砂砾层、砂层、亚砂土层、粘土层及黄土层。第四系以整合接触关系超覆在前所有地层单位之上。
第四系地层剖面自上到下分为:
全新统:近代河床及河滩冲积砂、砾石层及亚砂土层,厚1-15米。
上更新统:黄土状土及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层,下部为粘质砂土及砾石层。分布山前平原及平原区冈地,厚20-50米。
中更新统:棕红色至褐红色粘土、亚粘土及风积黄土,底为砂砾石层。分布山前冈坡及山间盆地,厚5-25米。
下更新统:棕黄色、灰白色砂质粘土、粘土夹流砂层,底部为泥砾层。地表未出露,分布平原区,最厚达150米。
第二节 构 造
地质构造 位置华北大陆板块南缘,秦岭构造隆起带北侧的前沿坳陷区。地势上表现为西南是山地,北东为冈坡,其间有倾斜平原分布;构造上表现为西部为逆冲断褶构造带,东部为隐伏断陷盆地,两者之间为断裂-火山活动过渡带,共三个典型地质构造单元区。
出山倾伏背斜构造:褶曲轴线沿下山吴-出山-同心寨一带,由西向东倾伏,潜伏于第四系平原之下。
基底复背斜构造:产生于上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中的基底褶皱构造。
窑洞一黄土冈逆断层 太古界太华群由南向北直接推覆在元古界汝阳群之上,属于走向逆断层性质。断层线由西向东延伸达11公里,至酒店以东转为北东向,逐渐消失。断面倾向南至南东,中等倾斜,垂直断距1000米以上。
罗冈-瓦冈寨逆断层 该断层平行分布于窑洞-黄土冈逆断层以北,位于出山倾伏背斜脊部偏南,断层线由西向东延伸10公里,断距西大东小。
油坊沟-芦庙逆断层 北寺山及其附近分布的汝阳群、洛峪群为断层下盘,同南部油房沟、芦庙一带分布的太华群呈清楚的逆断层接触关系。断层面倾向南,由南向北推覆,使下盘岩层(如小寺山石英岩状砂岩),因受构造挤压作用而整体成为构造碎裂岩。断层线由西向东延伸13公里。
以上三条相互平行的东西走向逆断层,总体上形成由南向北依次推覆的迭瓦式断层构造体系,形成同一个地层单位被割切成东西条块状并重复分布的地质构造特征。
两半庄-铁毛沟正断层 断层线南起遂平县山区的铁毛沟,向北延伸人境,经同心寨水库、两半庄截止于长寺-仪封大断裂。断层走向北北东,断面倾向西,导致东侧下盘岩层抬升数百米,使背斜核部太华群变质岩系,在背斜倾伏段的汝阳群分布范围内形成孤立断块分布。
长寺-仪封断裂 位于叶舞含盐盆地南缘,断裂线由西部人境,经吕店乡长寺、芦庙乡坡寨折向仪封,沿南东方向出境入遂平县。断面倾向北及北东,属正断层性质,断距200-300米,东北侧为上盘进入断陷盆地,并出现构成盆地基本地层单位的第三系巨厚层沉积。
张堂-专探-肖洼断裂 是区域“让舞断裂”向东部平原的延续,断裂线位置及其延伸方位,为横贯全境的隐伏大断裂,西起鲁山县让河,经叶县、舞阳县,从吕店乡张堂入境,经栗楼、桂河、专探、衡坡、肖洼进入遂平县,断裂线走向由东西折向东南,呈弧形延展。断裂面倾向南至南西,属逆断层性质,断距在300-2000米,由西至东减弱,北东侧即断层下盘岩层,急剧向北、北东的盆地腹心倾伏并增厚。
叶舞含盐盆地西平段 叶舞含盐盆地是以鲁山-叶县-孟寨-权寨-西平为腹心,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隐伏于平原区第四系疏松沉积层以下的狭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平境地处该盆地东段,南以长寺一仪封断裂为界,北到漯河市南,东出县境渐消失。该盆地西平段占据境内整个东部平原。
境内盆地最深点权寨,深达2200米以上,呈北深南浅的箕状构造形态。盆地发生发展同控制盆地南北边缘的东西大断裂有关,形成盆地的基本地层单位是第三系,局部下伏白垩系,属半封闭的内陆含膏盐湖沿沉积建造。盆地基底由上元古界或下古生界地层所构成。
第三节 地质简史
境内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经历太古代、元古代到新生代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按交替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分,有被海洋覆盖的沉积时期,造山及造陆运动时期,冰川活动时期,火山喷发及岩浆侵人活动时期,内陆剥蚀与沉积时期等。
距今25亿年的太古代,本区尚为原始海洋及其沉积时期。随后即受强烈五台期造山运动作用,岩石变质,岩层变形,并升起成陆,经历长期风化侵蚀。
距今17-6亿年的中上元古代,地壳下沉,又为海洋覆盖与沉积时期。初期由于地壳活动不稳,曾间歇发生大范围的中基性岩浆火山活动。末期地壳又回升成陆,气候变冷,遂发生地史上第一次严酷的冰川时期。
距今5.7-2.3亿年期间,进入气候温暖的古生代时期,先后发生海洋沉积-大陆侵蚀-海陆交替沉积-内陆沉积等地质作用,出现生物并产生鲜明进化规律,最后形成稳定陆块。但到距今1.95-0.8亿年的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波及本区后,先是遭受严重风化剥蚀作用,使原有绝大部分沉积地层都未得以保存,如寒武系、石炭二叠系等。后期地壳形变加剧,形成本区西南隆起与东北沉降坳陷的地貌骨架,在隆起区伴生有岩浆侵入活动,坳陷区形成内陆湖泊盆地雏形。
距今0.7亿年,进入新生代第三纪时期,完全继承原先地貌格局,气候炎热,东北部沉降幅度加剧,形成厚度巨大的新生界含膏盐断陷盆地。当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到达,距今0.3亿年,本区整体平稳抬升,局部伴有火山活动。以后地壳逐渐趋于稳定,气候温和,在山前倾斜平原区,普遍产生第四纪以来的冲积泥沙沉积层,造就了现代地貌单元。
第四节 矿 藏
铁矿 有赤铁矿和磁铁矿两种铁矿石类型。
赤铁矿产于中上元古界汝阳群顶部和洛峪群底部,是薄层状鲕状赤铁矿。矿石呈红色,中细粒鲕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石品位TFe15-45%。矿点露于出山东南的九女山和跑马岭南坡,矿层厚0.3-0.6米,走向延伸数十米至百余米。储量规模小,一般不具备独立工业价值。手选高品位矿石可用于炼铁,一般矿石宜用于水泥生产配料。
硅石 有中上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和洛峪群三教堂组两个含矿层位,其中以三教堂组含矿层位为主。一般呈厚层状,稳定单斜状,储量丰富,达数百万吨,易露天开采。分布于北寺山、康山、九女山及跑马岭等地。
硅石矿呈肉红、红白、黄白及白色,中细粒砂状结构、压溶结构,块状构造及缝合线构造。矿物成分以碎屑状石英占绝大量,次含微量长石、铁质及副矿物锆石。一般化学成分:SiO296.5-98.5%,Al_2 O_3 0.5%左右,Fe_2 O_3 0.1-0.5%,杂质成分低微。耐火度1770℃。可用于玻璃生产的原料和陶瓷原料,以及冶金工业的耐火材料、硅质合金原料。
此外,在上太古界高级变质岩系中,还分布有石英脉。石英矿质纯量小,局部分布,不易开采。
瓷石 分布在上太古界和中上元古界地层,酸碱性小型侵入脉体,岩石为石英钠长斑岩、细晶正长岩等,同一般伟晶质长石矿化学成分近似。单脉规模较大,储量数万吨至数十万吨,易露天开采。分布于康山、跑马岭、谭山等地。
瓷石矿呈灰白至肉红色,细晶质斑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及流纹构造。矿物成分以钾长石为主,次为钠长石,含少量石英及铁镁矿物。化学成分: K_2 O+Na_2 O9.0-11.2%Al_2 O_3 12.8-19.2%,Fe_2 O_3 0.7-1.2%SiO_2 56.3-76.4%。适用于陶瓷、玻璃生产的重要配方。
石墨 产于上太古界太华群高级变质岩系中,为石墨斜长片麻岩和石墨角闪片麻岩。呈薄层多层状,单层厚度1米左右。分布于蜘蛛山北坡,大部分被第四系疏松层所覆盖,储量不清。
石墨矿类型属晶质鳞片状片麻岩型,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角闪石为主,次为石墨、黑云母,有微量金红石副矿物。矿石品位,含固定碳1.5-5.5%。
麦饭石 产于近地表风化、半风化带。分布于酒店乡的王岗、谭山及跑马岭北坡,储量数万吨。
麦饭石物理性质,一般呈灰白色半风化颗粒结构,多孔的疏松块状构造,有强吸附率。化学特点含易溶性人体所需各种元素。适用于饮料、饲料及净化等化工原料。
含钾岩石 产于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岩层中的杂色页岩层和粉砂岩层,以洛峪群崔庄组为主,汝阳群次之。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及粘土物质,还含绢云母、海绿石及铁质。一般含K_2 O7-10%。以单层厚数米至10余米的多层位产出。分布于蜘蛛山、跑马岭等地,含量大,易开采,是农肥的潜在资源。
粘土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及黄土状土层,平均厚5-8米,质佳,量大。广泛分布于山前丘陵及平原冈地表层。
粘土呈浅灰黄、棕黄至红黄色,疏松至紧密土状结构,均匀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有长石、赤铁矿、褐铁矿、白云母及胶体矿物。化学成分比较稳定,平均结果,SiO268.2%, Al_2 O_3 14.1%Fe_2 O_3 5.5%,Mu_3 O_4 0.13% TiO20.87%, CaO0.62%,,,MgO0.88%,K_2 O2.3%Na_2 O1.15%,LOSS5.66%,硅酸率3.48,铝氧率2.6。是水泥工,业的粘土质原料。
盐矿 以权寨至县城为腹心的中新生代盆地含盐建造,为西平县重要潜在地下资源。叶舞盆地的西段,即叶县段,已经探明为特大型盐矿产地,中段舞阳和东段西平,应为盐岩成矿远景区。据盆地发生发展连续性、形态轮廓和含矿地层条件,西平段具备含盐成矿条件。
从该盆地西段已探明盐矿地质特征,含盐系地层顶板埋深一般在1000米左右,南部浅北部深。其中含盐段平均厚度750米,含盐岩30余层,盐矿累计厚250余米,单层厚多为2-4米。与石膏岩、膏质泥岩、膏质粉砂岩等共生。盆地中次凹位置(相对最深区)是盐岩成矿最佳区段。
该盆地所产盐矿成分简单,盐岩K^+ 、Mg均很少,部分含少量Ca^(++)和SO_4^=,而Na^+ 、CT含量均在86%以上,一般在90%以上。矿层含矿率高,盐岩纯度高,为水溶法技术开采加工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下热水 中低温热水资源是境内平原区重要潜在资源之一。叶舞含盐盆地东段南缘,县境内表现为新生代的断裂同火山活动交融的复杂构造带,在长寺一仪封断裂带位置,埋深700-1000米,预测有最低30-40℃以上的中低温热水。施井位置宜设在盆地基底,岩性为厚层石英砂岩或碳酸盐岩含水层内。
第五节 地 震
本县不在现代已知的地震活动带上。境内未发现现代活动性断层构造。建县2000多年来,未有灾害性地震史。所发生的10余次地震,多属外地地震波及。现以年为序分录如后:
东晋大兴元年(318)四月乙酉,地震,涌水出。
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地震。
明嘉靖三年(1524)正月,地震。
二十三年夏,地震,涌血色水3尺许。
清顺治九年(1652)二月十五日,地震。十一年十月,地震。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地震。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地震。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十三日,地震。
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二日,地震。
民国6年(1917),地震。
民国8年12月,地震。
民国9年2月21日,地震。
民国25年9月,某日下午地震,门链、柜锁有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