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传
安 增
安增(1836--1897),字益洲,号卓泉,驻马店市郊人。少年时在确山童试,独占鳌头,为廪生。清同治3年(1864年)中举,因在省城乡试中为人捉刀败露,以致终生不仕。
安增幼年聪慧过人,求知欲旺盛,但家境贫寒,得书不易。一日去水屯赶集,见一书摊,摆满经、史、百家之书,如获至宝,立即过去翻阅。书贩见其衣服褴褛,逐之,不去。安增还是把书浏览一遍,至薄暮方归。
安增12岁已粗习经传,旁及古今名人传记。行文气势雄浑,语言凝炼精确,时人誉为“河南才子”。14岁始,乡人争相聘请,遂在老街延禧寺、东岳庙教私塾,后到确山李桥坐馆,并先后在确山铜川书院、上蔡县景贤书院任主讲。
先生温良谦让,彬彬有礼,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某年,京中一显贵慕名来访,遍寻不见,后在书院后园中找到。时先生正被群生围住,相与嬉戏,兴致甚浓。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循循善诱,桃李众多,大都成材及第。
先生热心修葺寺院庙宇和保护文物古迹,不遗余力。曾精心研究练江寨内外寺庙碑碣,于延禧寺内发现明弘治年间古碑文中修建该寺的年代和崇简王建庄修复该寺的盛况。在先生倡议下,此碑被修缮一新。光绪21年(1895年)秋,先生又重刻延禧寺古碑碑文,并另立新碑,把东岳庙碑文中有关创建驻马店的记载和观音阁明成化年间古碣中有关驻马店的沿革,都镂刻于碑,以传后世。这些碑文勾画出一幅脉络清晰的驻马店的历史演变图景,也为后人纂写地方史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先生为人清白,一尘不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热心公共事业。为修筑练江寨,废寝忘食,奔走劝募。东岳庙正殿墙壁频于倒塌,先生倡议募捐,为之修葺。
先生一生不畏强暴,不趋炎附势。确山县试院曾一度为守备营侵占,群众皆敢怒而不敢言,独先生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向上申诉,迫使南阳镇下令守备营交回试院。
晚年,先生隐姓埋名,在确山经营小食杂店,生活俭约恬静。先生的弟子张家镛,因年事略长,又系同科举人,常过店晤面。某日,一顾客来,手握三钱,二钱买酱,一钱索烟,先生忙接钱打酱,张则取纸包烟。“三钱惊动两举人”,在确山传为佳话。
光绪23年(1897年),安增卒于确山,享年61岁。
张家铎
张家铎(1902--1929),号警斋,曾化名郑文学。出身于驻马店市郊一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由姐段氏抚育成人。在确山县立高小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考入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是学生运动的骨干。1925年(民国14年)4月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由党组织保送到上海大学学习。
1926年(民国15年)秋,张家铎回确山。11月,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建立,张任书记,兼确山县党小组长;后改任宣传兼农运委员和共青团特支书记,具体领导确山县农民运动。他秘密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还争取了县北红枪会的首领徐耀才等人。
1927年(民国16年)4月4日,张家铎等领导四乡武装农民3万余人,云集东关大操场“亮牌”(即大规模农民武装示威)3天,后增至七八万人,包围了县城。7日,张家铎下令攻城。8日,农民军在南山炮轰城内东南角敌军旅部留守处,火烧西城门,活捉县长王少渠。9日,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成立,张家铎等5人被选为委员。这是我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最早的县级人民政权组织。确山农民暴动的胜利,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注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河南出现苏维埃!”
确山暴动后,张家铎调至北伐军政治部工作。“八七”会议后,张再返确山,在刘店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民国16年)10月25日夜,张领导农民军袭击刘店一带大恶霸、民团团长李广化的土寨子;又乘胜直奔张板桥村,枪决大恶霸李文相,攻破大恶霸地主张天真的围寨。在张板桥整修期间,重新建立中共确山县委,张家铎任委员。不久,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建立,张兼任该队第一中队队长。
1927年(民国16年)11月25日,游击队迂回到刘店,活捉了民团头子周宪斌兄弟,当即枪毙。翌日,又逮捕了汝南王楼大恶霸吴清士、吴尊贤父子。不久,省委委员兼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在王楼开会,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偷袭,不幸中弹牺牲,张家铎也身负重伤。1928年(民国17年),伤未愈,又调豫南特委,领导潢川、光山一带的农民自卫队。1929年(民国18年)秋,豫南特委派张去东南英山收编大股土匪李老末的队伍,归途被信阳民团岗哨误以为匪探而遭杀害,年仅27岁。
张家铎中等身材,面色微黑,双目炯炯,性刚直,寡言笑,有胆识,斗争中乐观自信,工作时不知疲倦,终生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
1981年,张家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国清
王国清(1887--1929),出身于驻马店市郊农民家庭。民初,曾在邻村杜庄、新庄教书10年,因不满时政,参加了地方武装“红枪会”,1927年(民国16年),加入张家铎、马尚德等领导的农民军。1928年(民国17年)初,加入确山农民协会。在“特支”开办的革命大学学习时,由张家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民国16年)4月,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成立,县城四大劣绅逃至孙店南陆庄杨裕家躲藏。王国清闻风立即报告马尚德、张耀昶等,及时率领农民军百余人,连夜包围了杨裕家。四大劣绅早已得讯潜逃,农民军夺得长枪3支、手枪1支。同年5月,王国清、张家铎等布置50人于古北泉寺,将袁楼劣绅陈九恩的10余支枪截获。当晚,又召集150余人攻打杜庄,活捉大土豪朱绪贤。是时,韩庄大土豪白子锡、白鹤苓与地主劣绅朱子一、天主教神父相勾结,鱼肉人民。同年6月,王国清、张景儒率领500余人,攻下韩庄,活捉白子锡,并将神父仓库中所囤面粉分给群众。
1927年(民国16年)12月,在攻打汝南王楼的战斗中,马尚德、张家铎负伤,住国清家调养。后部队转移,王国清留下照顾伤员,任当地党支部书记。
1928年(民国17年)元月,确山县委成立,王国清任组织部长。1929年(民国18年),王国清回家过年,由于叛徒告密,于农历正月初四日被捕,押至信阳,正月十三日就义,终年42岁。
申廉一
申廉一(1868--1935),字本初,祖居淮阳,清顺治年间迁居驻马店北小界牌村。三代勤垦于冷水河岸,至先生成年理家,已有良田10顷、村宅两段(约10亩)、城宅一片(在驻马店,约1亩),祁庄、谭庄、霍楼等村均建有宅院。妻张氏,系市郊大全庄首富之女。先生自幼攻读诗书,明义理。理家后尝设馆宅内,礼聘名师,广收农家子弟就读,并备屋数间,供远地学生食宿。
先生家临南北古道,行人众多。对遇难或缺盘费者,常解囊相助;凡串乡艺人演唱至村,必备足茶饭,报以厚酬;见乞者衣不蔽体,则示意其妻飨饭施衣。民初,先生每年种豌豆10亩,供贫者采食度荒。1914年(民国3年)至1916年(民国5年)连年欠收,乡里农家多食糠菜,先生每日备粥10缸,就食者常逾千人。1915年(民国4年)春末放粮,仓已告罄,而麦熟尚需一周,先生亲去岳父家拉回杂粮两大车,继续发放。每岁春节前夕,先生让管家遍访佃户,凡有困难,必济之财物,以示慰抚。
先生好义乐善,曾慷慨解囊,建黄溪河桥、三里桥,重修小界牌村前冷水河桥、确山县北三里店桥、弥陀寺等,均见于碑志;并捐桑王庄东本业良田5亩作为义地,供外籍人逝世后安葬。
先生殷富而不吝惜,行善乐施,习与性成,时人誉为“老善人”。
邢锡文
邢锡文(1916--1938),驻马店市郊人。出身于革命家庭。1935年(民国24年)伙,就读于开封尚志高中;10月,参加共青团。1937年(民国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去延安,经组织安排在五台山根据地教导大队学习。后又被派回河南,在驻马店北筹划成立抗日游击队,聚集队员278人,邢任大队长。1938年(民国27年)1月下旬,奉命率部到竹沟同抗日自卫团会合,出发前遭到国民党确山县第三区武装包围,邢锡文当场腹部中弹牺牲。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追认邢锡文为革命烈士。
韩超凡
韩云龙(1897--1951),字超凡,太康县南大街人。回族,城市贫民家庭出身,淮阳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周口志远小学、开封养正小学、太康博爱小学等校校长和太康县教育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奔波于漯河、襄城、沈丘之间,从事财税工作。1947年秋末,举家迁徙驻马店。1948年(民国37年)筹划恢复被日机炸毁的育英小学,曾为捐募经费、维修教室、礼聘师资、招收学员诸事奔走,不遗余力。
1949年(民国38年)3月底,驻马店回民民主联合会成立,韩超凡任主席。他经常对回族人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把党的关怀带给回族同胞,把国家救济的棉花、布料、棉袄,亲自送到困难户手中。他组织回族人民参加生产自救,为加强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作了大量工作,协助解决了宗教界、工商界不少具体问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1951年,市召开首次人民代表大会,他被选为副主任,同时还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和信阳地区生产自救委员会委员。在市人民代表大会筹备期间,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51年5月11日逝世。
韩超凡为人正直不阿,从不趋炎附势。1945年在沈丘县从事财税工作期间,曾遭受国民党谋害。他们趁韩患病,唆使医生过量下药,韩当即口吐血块,不省人事,幸以绿豆水解之,免于亡命。这一事件,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的腐败,从而逐渐走向革命,成为一个深受党信任和人民爱戴的人。
张贞臻
张贞臻(1908--1952)。驻马店市郊人。幼年家境富裕,性好胜,善诡辩,是乡里间众所周知的顽童。1925年(民国14年)在确山县立一小读书。1929年(民国18年)入河南省行政特训班,毕业后历任确山县第三区区员、确山县一、二、三、四区区长兼乡长、确山县参议会参议员、确山、桐柏、泌阳3县剿共司令等职。
1938年(民国27年)1月,张贞臻任确山县第三区区长兼练河乡乡长时,亲手制造刘庄事件,摧毁了刚成立不久的抗日游击队,邢锡文、杜牛、赵德、蔡云祥、王安培、司老大、肖成等革命同志皆惨遭其杀害。1939年(民国28年)张贞臻任确山县竹沟区区长,对竹沟地下党员及其亲友进行残酷迫害和杀戮。他每出任一个区的区长,白色恐怖就笼罩该区,地下党组织就遭到破坏,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就被迫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
1948年(民国37年)淮海战役开始,国民党大势已去,张贞臻自知好景不长,竭力拉拢余党,拼凑武装,聚敛钱财,策划南逃。1948年(民国37年)3月,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张贞臻如丧家之犬,匆忙携妻妾子女,伙同一部分恶霸地主,率所属武装,仓猝逃往武汉,投靠河南省国民党保安第三旅,任营长,驻扎在武昌南土地堂,属张轸部。同年5月,张轸在贺胜桥率部起义。张贞臻自觉罪恶累累,不能被人民宽容,在起义当天夜晚,又化装挈眷,逃抵四川忠县,易名张小坦,以买卖估衣遮人耳目,妄图长期潜伏。1951年11月被我公安人员捉拿归案,1952年4月被处决。
张贞臻邪恶成性,嗜女色,有一妻六妾,为其奸污之妇女,不计其数。平时倚官仗势,敲诈勒索,霸占土地,搜刮民财,还开店设铺,牟取暴利,广置田地,营建宅院,生活豪华奢侈,荒淫无度,乡里邻舍咸受其害。伏法之日,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莫不称快。
吴天宠
吴天宠(1903--1963),字锡山,驻马店市人。一生从事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妇、儿杂病,在驻马店市颇有名望。
先生出身于三代中医世家。1925年(民国14年)随父吴培善学医。1929年(民国18年),在其父开设的中医诊所单独应诊,每日前来求诊者数十人。同年冬,邻村有一男童,腹大色黄,骨瘦如柴,唇白倦怠,嗜食土块,不思饮食,四处求医无效。先生以驱虫法治,服药一帖,驱虫10余条;再进一剂,胃纳日增,诸恙具除。
1935年(民国24年),驻马店文星堂中药铺敦聘先生为坐堂医生。每逢二、五、八日应诊,门前车水马龙,患者络绎不绝。1942年(民国31年)后先生行医于汝南、确山、上蔡、遂平等地,声誉日高。
1949年,先生回驻马店,在交通街开设私人诊所,并加入市中医工会。1952年,与李耀西、靳发科等人建立驻马店第二区第二联合诊所。1956年1月,先生加入市联合医院,任中医内科医生,是中医院建院元老之一。
先生熟读经典医著,博采众长,注重临床实践。除擅治妇、儿诸疾外,对女子脏臊、癫狂等症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40年代初,确山庞县长之妻患病,整日精神恍惚,笑啼无常,甚至骂詈不休,多方医治罔效,后求于先生,断为痰气郁结闭阻神明而致癫狂。用胆南星、天竺黄等药,水煎送牛黄内服,并配合针刺大椎、神门穴,3日后,症去大半;又治半月,症消病愈。患者敬送“德寿荣昌”金字横匾一块。
先生行医以德为重,从不嫌贫媚富。早在30年代,就有“两减”、“三免”方便穷人的规定,被当时群众誉为“善家”。建国后带徒7人,记录大量临床心得笔记,“文化大革命”中不幸散失。
宋世清
宋世清(1888--1964),字离明,绰号“宋聋子”,遂平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长于妇、儿杂病,善针灸。
先生9岁入私塾,13岁随堂兄学医,后拜本乡名医陈广明为师。20岁应聘到上蔡县袁寨村王跃山开设的中药铺坐堂行医。1918年(民国7年)来驻马店,在花街口开设“世清诊所”。自制“还魂丹”配合治疗小儿高热、昏迷、抽搐,多获佳效。曾有一周岁男童,高热不退,四肢抽搐,先生诊为“急惊风”,针刺风府、合谷、委中等穴,配服“还魂丹”一钱,半小时后热退痉止。
建国后,先生在新华街开中医诊所。曾遇一中年男子,脘病暴作,连及两肋,肢冷便结,苔薄脉弦,先生急刺上脘、气海、足三里,5分钟后,息者病消肢暖,一如常人,时誉为“神针”。1956年1月,先生率全家参加市第二联合诊所。
先生行医60余载,精研脉诀,直透微奥,宗古不泥,守常知变,是以涤滞起沉,病随手消,在本市享有盛望。
李子九
李子九(1903--1969),又名李秉经,回族,原籍周口胡家集街。12岁开始在周口估衣店、绳麻铺当学徒。1927年(民国16年),独资经营花包、新衣和纸烟。1941年(民国30年)在界首开寄卖所、卖京花。1945年(民国34年)在漯河与人合营花店。1946年(民国35年)来驻马店卖纸烟和水果。建国后当临时工,给铁路加工食品,其家属开茶馆。1953年被选为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1957年列席最高国务会议。曾当选为驻马店镇第二届和第三届人大代表。
李子九积极团结和帮助穆斯林教友,为生活困难的教友谋出路。他虔诚奉教,严守教规,受到驻马店伊斯兰教徒的拥护,被推选为教头。建国后,主动向党靠拢,带头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和爱戴。
“文革”中,李子九遭受迫害。1969年,含冤病逝,卒年66岁。
汤星桥
汤星桥(1898--1979),又名汤金奎,原籍南阳,地主资本家出身。1918年(民国7年)毕业于泌阳高等小学,后就读于开封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北京通才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来驻马店。汤热爱教育事业,1928年(民国17年)参与创办驻马店公立小学,两次任校长。后曾代理中心学校校长,并任私立余三小学校长、育英中学事务主任等。他还担任过镇财务办事处主任、洪育烟厂经理及镇民代表会主席等。
汤星桥在任各校校长期间,同情和支持进步教师的革命行动。中共地下党员、公立小学教师申 耀东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42年(民国31年)被警察局逮捕,送确山县政府,汤星桥和段孟炎竭力保释,出狱后仍留原校任教。
1944年(民国33年),汤星桥任洪育烟厂经理,曾多次向住在驻马店西南香山一带的中共专员欧阳景荣提供情况。
建国后,汤星桥在湖北襄阳农业学校任会计。1957年回驻马店,任木业生产合作社会计,后转车辆厂当工人。1979年病故。
崔炳军
崔炳军(1953--1979),遂平县人。1969年从驻马店入伍。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等职。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崔炳军率部参战,遭敌伏击。他指挥还击,镇定自若,摧毁敌火力点3个,毙敌15人,俘敌1人。在组织突围时,为掩护战友,崔双腿负伤,被一战友营救,途中不幸同时中弹牺牲。
崔炳军在11年军旅生涯中,一贯严守军纪,团结战友,在战斗中勇敢顽强,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后,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在部队中开展学习崔炳军英雄事迹活动。
程素俊
程素俊(1948--1979),原籍汝南县,中国共产党党员。1968年入伍,1978年担任营教导员。他注重革命气节教育,在对越反击战中极大地激发了全营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攻打昆匡战斗中,受到敌人四面火力袭击,部队处于十分危险境地。他不畏艰难险阻,机智灵活,不失时机地展开战地宣传鼓动工作,使士气大振。经过全营指战员浴血奋战,终于取得胜利。1979年2月20日,他亲自带领八连执行穿插任务,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当行至303高地附近时,不幸中弹牺牲。他终于履行了生前诺言:身为共产党,必须做到“两前两后”,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上级党委给他追记了二等功。
张进禧
张进禧(1929--1980),内乡县人。幼年家贫,读私塾4年即辍学。1944年被抓壮丁,曾任军医。1951年在内乡县联合诊所工作。1957年毕业于汲县医士学校,分配到驻马店市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1980年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
张进禧是驻马店市医疗技术骨干,知识面广,技术稔熟,在市医院首次施行和推广胃大部切除、甲状腺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子宫下段剖产、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和乳癌根治等手术。
张进禧一向诚恳待人,有长者之风,并热心公益,曾兼任市医院工会副主席、市工会常委等职。1980年病故,终年51岁。
陶厂农
陶厂农(1903--1981),字墅圃,号景才,江苏镇江市人。早年在镇江隆昌茂药铺当徒工8年,复拜著名老中医郝鼎臣为师。27岁开始行医,后从军行医。1947年(民国36年)被聘为驻马店延寿堂中药铺堂医。
建国后,先生协助筹建市人民医院,为该院代理院长。1952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曾任省卫生协会执行委员、市卫生协会副主席,并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六届市人大代表。
先生熟读中医经典著作,精于针灸,诊治胃脘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中风等各种时令杂症,均有良效。
先生豁达大度,诲人不倦,曾培养学徒3名,还带领各院校进修实习生10余人。晚年原拟整理自己的医案,以罹疾凤愿未酬。1981年逝世。
郝明道
郝明道(1908---1987),温县人。7岁读私塾,16岁辍学。1926年(民国15年)来驻马店北大街(即今新华街)祥顺公布店当学徒,曾参加驻马店商界抵制日货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驻马店沦陷后,布店改为行商,郝明道任掌柜。
建国后,郝明道拥护党的领导。自1951年起,他一直被选为驻马店市(镇)人民委员会副市长(副镇长)。
“文革”时期,郝明道被免去一切职务,下放劳动。1973年平反。1978年任驻马店镇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镇科教办副主任。他还被选为河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驻马店市第一、二、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和1984年当选为驻马店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郝明道为人忠厚朴实,作风正派。从一个工商业者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他组织全市工商业者学习并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抗美援朝期间,他动员工商业界为“驻马店号”飞机积极捐款。经济恢复时期,他带头并动员工商业者积极认购胜利公债。他关心驻马店市的“四化”建设,捐献平反后补发的工资2,000元给小界牌村。晚年,他还兼任工商联名誉主任委员,深入基层,
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群众中享有厚誉。
1985年8月,郝明道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1月3日,郝明道因病逝世,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