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市 场
第一节 集 市
建国前,本市有粮食交易市场5个,柴草交易市场1个,商业百货街2条。
1952年前,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允许集市存在和发展。这一时期,农贸市场的活动正常,上市品种多,有粮、油、棉、烟、麻、皮、肉、禽、蛋和蔬菜、手工艺品等,价格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铁路西的菜市街、交通街和铁路东的共和街东段。1953年后,随着国家对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和对烟、麻、猪等实行派购政策,允许进入农贸市场的品种逐渐减少,加上对私改造深入,私人买卖的观念受到冲击,同时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农副产品为集体控制。1956年至1959年农贸市场日趋萧条直至死滞,上市品种少、数量小、价格逐渐上涨。到1960年,市场物资奇缺、价格暴涨,一斤红薯卖到5角。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逐步实施,农贸市场得以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农贸市场的范围由以往的两个主要街道扩展到平等路、新华街、共和街中段等6个场地,上市量日增,品种渐多,价格比较稳定。“文革”期间,在“彻底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思想影响下,市场再次陷入死滞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国家计划管理的品种范围不断缩小,管理的界限不断放开扩大,使市场贸易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市场经济的作用更充分地显示出来。自1981年起,先后改造、扩建和开辟大小农贸市场17个。其中扩建风光路农贸市场,面积4,855平方米,新建钢架棚顶市场两座(1,000平方米);新建钢架棚顶西园综合市场,面积4,949平方米;改建乐山路南段柴草市场,面积10,900平方米;新开辟南海路,健康路西段两个粮食市场和老街牲畜交易市场,以及风光路北段、菜市街北头、练江路西段、纺织路中段、东风路西段、光明路等多处露天小市场。至1985年全市有各种市场21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6个,工业品贸易市场3个,牲畜交易市场3个,粮食交易市场2个,综合市场1个,竹木柴草家具市场1个,饮食小吃市场1个,有大型商场3个。所有商户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9户,集体所有制企业622户,个体工商户1,665户,集市贸易成交额3,565万余元,农副产品销售总额1,611余万元。
第二节 贸易会
一、物资交流会
物资交流会由传统庙会演变而来。
建国后,集镇长期保留的传统庙会,由于物资和贸易形式的不断增加,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物资交流会分为骡马交流会和百货交流会。1951年4月、10月、11月举办“春交会”、“骡马交流会”,成交额倍增。每年骡马大会由供销社组织,百货交流会由商业局、供销社联合组织。后由市政府财贸部门组织,每年1次或2次。“文革”期间,物资交流会被长期禁止。1978年后恢复。1984年和1985年举办的物交会特别隆重。市内风光路、人民广场和解放路中段汇集了各地摆设的摊点500多个,个体饮食业、百货业、烟酒业、针纺布匹业商贩1,000余家。商品达2,000多个品种,以百货针纺、日用杂品、农副产品、风味小吃最盛。方圆数十里的城乡居民络绎不绝,日赶会人数多达30万,日均销售额50万元。
二、供货会
供货会兴于1980年,主要是招待客户,进行工业品、农副产品、地方产品和节日商品的业务交流,看样订货,促进成交。本市较为突出的订货会有:地、市直土产公司召开的元旦和春节物资看样订货会;市烟酒公司召开的烟酒副食供货会;地、市直召开的轻工业产品展销会、试销会。其他还有各企业自行组织的订货会、展销会等。市土产公司召开元旦、春节物资看样订货会,展出日用杂品、各种干鲜水果和调料多达1,000种,设11个业务洽谈处,近半个月的时间,日销售额最高时达100万元。市糖烟酒副食品贸易中心1984年召开的供货会,有8省的17家客户和全区9县参加,3天成交额70.5万元。
三、夜市
1979年7月开始的周末夜市,有200多家国营、集体、个体商贩在解放大道、中山街、风光路摆摊设点,直至夜晚10时方散市。
夜市的举办深受城市“双职工”的欢迎。1985年,随着城市个体饮食服务摊点的增多,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每夜有百余个摊点经营各种传统风味小吃,通宵服务,取代了周末夜市。
第三节 专业市场
本市的专业性市场自1980年后渐趋正规,分为农副产品、工业产品、粮食油料、转畜、柴草、竹木家具、综合等类型。
一、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全市有6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分别在建新路、风光路、东风路、南海路、人民街、交通街。以风光路农贸市场最大。该市场1985年9月建成,钢骨架、薄铁皮顶盖。内设526个摊点,固定水泥摊位284个,主要经营肉、禽、蛋、鱼、虾、豆制品、调味品、干鲜果、蔬菜等,日均成交额4万元以上。
全市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个。1978年至1985年,农副产品批发有粮油食品、黄豆、芝麻、大蒜、腐竹、花生米等8个品种,成交总额435.25万元。麻袋、蜂蜜、麸皮、饼类等7种产品5年共成交31万多元。
二、工业产品贸易市场
工业品贸易市场有4处,分别在风光路、中山街、平等路和东风路。较大的是风光路工业品市场。该市场建于1983年,长廊式钢筋结构,彩色玻璃瓦顶盖,面积324平方米,有54间房,402个摊点。主要经营成衣、布匹及本地轻工业产品,年成交额500万元左右。
三、粮食交易市场
全市有长年粮食交易市场1处,位于健康路粮油议价公司东侧,钢骨架彩色瓦顶盖,水泥地面,场地约1,000平方米。每日粮食交易量150吨左右,旺季可达300吨。1985年议购粮食3,840吨,油料1,800吨,远销南北10多个省市,实现利润15.8万元。
四、牲畜交易市场
牲畜交易市场3处,分别在前进路、纺织路、练江路。以前进路市场生产公司性畜交易所为最早,建于1961年。现有场地2,000多平方米,简易性畜棚30多间,年平均成交牲畜3,000多头,自采牲畜600多头,交易手续费万余元。
五、柴草竹木家具市场
位于乐山路南段,原是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沟坡地露天市场,后扩建成具有1.2万平方米、20间售货棚的柴草竹木家具市场。1985年,月成交额10万元左右。
六、西园综合市场
位于乐山路西侧,建于1985年11月。长200米,宽24.7米,面积4,949平方米,钢骨架结构,彩色玻璃瓦顶盖。有固定摊点1,000个,营业房106间。月成交额18万元左右,是本市最大的综合贸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