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夕,驻马店有7所小学和1所中学。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些学校,并建立和健全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废除了旧的教育方式,清洗封建教育思想,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到教学工作中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小学也逐步增加。到1965年,全市小学发展到15所,在校学生达7,439人;初中发展到2所,学生1,412人;高中1所,学生达561人,中小学教师由建国初期的76人增加到318人。幼儿园有2所,动儿290人,教职工21人。扫盲和业余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惨遭破坏,幼儿教育、扫盲工作、业余教育皆被迫中断,一大批青少年因失学而成为新文盲。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小学教育又呈现新局面。与此同时,业余文化补习,大、中专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幼儿教育等均迅猛发展。198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11所,幼儿2,600名,幼儿教育工作者161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19,011人,专任教师779人;中学11所,在校学生12,800人,专任教师745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1,535人,教师156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2,622人;专任教师319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045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796人,其中电大学生1,346人。自1977年恢复高招以来,市属高中有1,067名学生升入大学,676名学生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地区高中建校以来,有1,785人升入高等学校。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驻马店最早的幼儿园是1950年初利华烟厂的哺乳室,有幼儿25人,保育员5人。1952年秋,在第三小学内附设一幼儿班。1954年在长寿街建托儿所。1956年,利华烟厂、手联社、商业局先后开办了幼儿园,暑期还举办了教养员短训班。1957年,铁路系统招收幼儿一个班。是年,驻马店市幼儿园开始筹建。
1958年,响应“两条腿走路”的号召,大力发展幼儿教育。1959年,在持续跃进的形势下,幼儿园发展到100所,入园幼儿6,833人;托儿所236个,入托4,250人;娃娃室279个,入室1,594人。1958年和1959年共培训保教人员563名,组织13个短训班。1960年,幼儿教育急遽退潮。到1964年,全市学前班共38所,有幼儿1,405人,教师76人。
1965年10月,建立地直机关幼儿园,招收幼儿4个班,计100人。
“文革”期间,幼儿教育发展缓慢。
1977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198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和托儿所11所,计2,600人入园(托),有教师、教养员及保育员161人。
驻马店市的幼儿园,特别是非正规幼儿园,师资不足和师资水平较低对教育质量有所影响。
附:幼儿园简介
驻马店市幼儿园位于富强路中段。全园面积1,413.24平方米。现有5个班,幼儿420人,教职工31人,设备较齐全。该园于1957年筹建,是本市较早的幼儿园之一。
驻马店地区行署机关幼儿园位于乐山路一巷。总面积5,346平方米,隶属于地区教育局。该园现有7个班,幼儿500名,其中日托182人。有教职工23人,其中正规幼儿师范毕业的18人。设备、教具较齐全。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小学发展
1916年(民国5年)前,驻马店只有义学和私塾。学生毕业后到确山县铜川书院续读。1916年,回民在共和街建立育英小学,招生1班。1920年(民国9年),福音堂信义会在平等路创办信义小学,经费由美籍医生施更生提供,彭爱真负责,有学生两班,70人,教职工4人。1921年(民国10年),福音堂自立会在富强路建明道小学,天主教在中华街教堂小医院创办纳德女校,有4个班,火车站创办铁路子弟小学,后改为驻马店扶轮小学校。1927年(民国16年)8月,在商会街建公立第一小学校(今三小)。1930年(民国19年),张贞臻和范庭俊各自创办的小学合并为老街小学,校址在张家祠堂。1934年(民国23年),老街小学与驻马店联合小学合并,经费来自庙产田地收入;私立余三小学创办,校长张善甫,经费源于陆陈业公会。此外,驻马店时有私垫33处。1938年(民国27年),日军飞机轰炸驻马店时,已发展到10余班学生的私立育英小学及私立余三小学被炸停办。驻马店扶轮小学校也一度停办。1939年(民国28年),高泮珍在美盛公粮行院内创办短期义务民众学校,后迁入一废军营房。1940年(民国29年),邓瓦房小学在宋堂庙内创办,其前身是确山县练江乡十四保国民学校,校长张旭杰。1942年(民国31年),短期义务民众学校改为驻马店镇第一中心完全小学。1943年(民国32年),合并后的老街小学和驻马店联合小学迁入老街西延禧寺内,更名为练江乡中心一校,发展到6个班,学生262名,教职工14人。1944年(民国33年),日军占领驻马店。在日军的高压下,维持会在育英小学旧址,创办兴亚小学,施行奴化教育,袁浑洋为校长,两个月后停办。1945年(民国34年),纳德女校分为庆平女中和庆平小学,1946年(民国35年),福音堂神召会在铁东神召会院创办神召s会小学,有一个班,学生40人,教职工2人。同年,私立余三小学复校,江东坡任校长,更校名为驻马店镇第二中心完全小学,有学生5个班180人,教职工29人。1947年(民国36年)是民国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驻马吉共有公、私立小学8所,39个班1,79名学生,84名教职工,1943年(民国37年),私立育英小学复校,公立第一小学改为代用中心学校。该校共有12个班,430名学生,24名教职工,第一任校长是汤星桥。同年,练江乡中心一校校舍毁于战乱,复迁入张家祠堂。到建国前夕,私垫仅存两处,最后一所名紫竹学校,校址在今第一粮店。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了7所小学,共37个班,学生1,728名,教职工77名,并分别编列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在扩充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相继建立了塘坊庄学校、郭庄学校、周湾学校、东张庄学校、张楼学校(今七小)等6所小学。1952年,全市小学学生已增至2,471人,教职工增至98人。经过整顿,推行“三部制”,增加了在校人数。在太平街,又分别办起了新华小学(7个班,1968年并入二小)、中华小学(1个班,1965年并入一小)和太平小学(4个班,1965年并入一小)3所民办小学。这时,全市小学共有学生3,793人,教职工128名。
1958年,开展教学革命,勤俭办学,勤工办学。1959年,小学发展到9所,教职工增至138名,学生4,415人,小学毕业生440余人。1960年压缩教育经费,下放农村户口的学生和教师。1962年,小学又有所发展。到1965年,发展到15所,学生7,439人,教职工255人,并相继建立了第四小学(1962年)、第五小学(1963年)、安楼小学(1964年)、第十小学(1965年)。
1966年至1976年,驻马店先后建立第十一小学(1967年)、界牌小学(1968年)、周庄小学(1969年)、纺织厂子弟小学(1971年)、第十二小学(1973年)、第十三小学(1973年)、第二探矿队子弟小学(1975年)和驻马店师范附小(1976年)。至1976年,全市共有小学69所,在校学生25,814人,教职工942名。由于政治运动对师生思想和教育工作的影响,教育质量偏低。
1977年,镇文教局对中小学进行调整,规定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一律并入公办小学。1982年,中学调整,初中班合并到中学,小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轨。
1985年,全市共有小学27所,355个班,学生19,011人,教师779人。
二、教学改革
建国初期,小学教育因袭了不少旧教育的思想和方式。1952年春,全市教师对太康县一小学生因好提意见遭受冷嘲热讽而自缢的事件进行讨论,批判和肃清了封建主义的法西斯教育,严禁体罚学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实行五级记分法。
1953年,全市小学学习《人民教育》社论《教育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强调以学为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研究,要求教师制订学习计划,写好教案,进一步学习苏联教育家卡尔波娃的课堂分析和曹孚的《小学教育讲座》,提倡用谈话法教学,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死记硬背的倾向。
1954年,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同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956年,教师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研究教材教法,结合学生实际改进教学,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在讲清课文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贯穿政治思想教育,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1958年,鼓励大胆“革新创造”,“勤工俭学”,走出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大删大砍教材,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959年,全市贯彻全日制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讨论教育部转发的黑山县北关小学教学改革的调查报告,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1961年,加强“双基”教学,控制劳动日,切实保证教学时间。
1963年,市人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1965年,组织全市教师收听汉语拼音讲座,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课外作业,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1966年至1976年,教学工作陷于混乱状态。“宁要好思想,不要金字榜”、“不走白专道路”等错误口号使许多小学生忽视了文化课学习,教学质量逐年下降,造成恶劣的后果。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当时的教学方针。1979年,全市试行电化教学,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980年始,小学各科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一方面克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教学方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一些小学建立横向联系,开辟第二课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附:驻马店市回族小学简介
驻马店市回族小学位于市区回族聚居的中华路中段,占地7,992平方米,建筑面积3,093平方米。现有15个班,在校学生834人,其中回族学生302人。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中专毕业16人,高中毕业18人。
该校前身为“驻马店育英小学”,1916年(民国5年)由回族人士集资创办,后因日机轰炸停办。1948年(民国37年)复校。1966年11月,改名为“驻马店市第九小学”,后又改为“继红小学”,1981年恢复现名。著名体育健将乔小荣、史龙均为该校毕业生。
回小的少先队活动开展的较好。1983年倡议为汤靖宇将军塑像,得到全国响应,省电台、《光明日报》、《中国少年报》先后作了报道。“杨靖宇将军塑像”被团中央评为“优秀青年工程奖”,获得铜质奖牌。1984年7月,省电视台在该校拍摄了《红领巾围成的花环一一来自杨靖宇将军故乡的报告》电视片。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中学发展
民国期间,驻马店有4所私立中学,即育英中学、庆平女中、济华中学和德来中学。私立育英中学建于1928年(民国17年),为驻马店最早的一所中学。庆平女中系1944年(民国33年)天主教办的纳德女校演变而来,有学生2个班。济华中学是1940年(民国29年)天主教在风光路南段办的学校,只收男生,1944年(民国33年)停办。德来中学是洛阳部分教员1947年(民国36年)来驻马店办的学校,招生120人,1949年解散。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致力于扩大育英中学规模和充实教师队伍的工作。同时,为了贯彻“公办”、“民办”并举方针,1957年工商界捐资在富强路办勤俭中学,招生2个班。1958年,大搞教育革命,学校增加,但质量严重下降。1959年,在小南海园艺场建立园艺中学,场校合一,招收6个班,学生286名。1963年8月,建立驻马店镇中学(今三中前身)。同年又建方庄农业学校。1965年8月,在机械厂建立驻马店镇第一工读中学。勤俭中学解散,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厂。
1966年,中学停止招生。1968年,改革学制,中学改为初中2年,高中2年。同年,在乐山路南段建立第二中学。1971年,在原驻马店高中校址建立四中(1977年迁至解放路西段)。原五一公社高中改为七中。东高庄的原高庄公社高中改为八中。在“村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的思想指引下,实行小学戴帽,市内10所小学都办有初中班。1972年,在练江路东段建立五中。1974年,在乐山路北段建立六中。
1977年,在风光路南段路东建立九中。1979年,改二小为十中。此时,驻马店共有中学34所。1982年,中学调整,一中、五中、六中、七中仍保留为完全中学;二中、三中、四中、八中、九中、十中改为初级中学。1985年,普通中学初中增至190个班,学生9,800人,高中增至54个班,学生3,000人;农村初中6所,共26个班,学生1,101人。中学教师共745人。
二、学制
驻马店中学建校时修业年限为3年。1956年,增招高中班,学制为“三三分段制”,修业期限为6年。1968年,实行初中2年、高中2年的“二二分段制”。1978年,全日制普通中学改为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驻马店市一中改为“三三制”,二中、三中、五中、六中、七中改为完全中学,实行“三二制”。1982年,一中改为高中学制3年;五中、六中、七中初中修业期3年,高中为职业高中,学制2年;其他为初级中学,学制3年。
三、教学改革
建国初期,驻马店中学的教学思想为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1952年,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学习苏联经验,凯洛夫教育学被列为中学教师必修科目。
1953年,全市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自由主义、主观主义、盲目性和天才教育的倾向。
1956年,全市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继续改革,加强教研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各科教学计划。
1958年,大搞教育革命,提倡大胆革新。对教科书进行删减砍换,强调自编乡土软材和自制教具。师生走出校门大炼钢铁,大办工厂,把劳动、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但教改中,不顾客观实际,不按教学规律办事,以劳代体,以干代学,以生产劳动为中心,随意停课,打乱了教学秩序,同时也滋生了浮夸作风。教学质量下降。
1961年,调整上课时间,扩充教学内容,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回升。
1964年,在纠正“大跃进”时期学校工作错误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工作,冲破五环教学法,打破条条框框。
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强调“健康第一”,提倡教学“少而精”,“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革”期间,学校大乱。毛泽东主席发出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五七”指示之后,文化课基本取销,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基本废除,代之以学工、学农、学军、大串联、大批判、揪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学校的代理人。各校大都办起小工厂。有的还种实验田。工宣队、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之后,“白卷英雄”、“马振扶事件”、“一个小学生的来信”等一个个事件使教学工作完全偏离了输送知识这一核心。
1977年以后,由于恢复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又逐渐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题海战术,满堂灌,影响了德智体全面发展。1978年,市教育局教研室到各中学听课,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改革问题,提出采用“启发式”,克服以往弊端,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精讲多练,改进教学。
1979年,市文教局派员到郑、汴等地学习取经,联系实际,研究高考复习工作。
1980年,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一中、二中、三中、九中举行中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诸方面作了尝试,针对在班级人数严重增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最佳授课效果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附:重点中学校简介
驻马店市第一中学座落于解放路东段,占地面积3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784平方米。是驻马店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
该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民国16年)的私立育英中学,最初设于育英小学校院内,首届招生1个班,40余人。第一任校长为宛旭亭。后增建两座教学楼和大量仪器设备。1938年(民国27年)日军轰炸时停办。1940年(民国29年)初复校,迁今校址。1944年(民国33年)5月,日军侵占驻马店,再度停办,1945年(民国34年)10月复校。解放前夕,学生约150人。
该校历经沧桑,有过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战期间,该校进步师生积极参加抗日运动,向黑暗势力作坚决的斗争。1942年(民国31年)5月,进步学生拥入校长室,捣毁什物,撕碎衣服、被褥,砸烂蒋介石肖像,并上街游行示威,以抗议校方对学生抗日活动的压制。
驻马店解放后,该校改为驻马店市立中学。1950年,招高中4个班,成为完全中学。1958年,学校改名为确山第一中学。1961年,高、初中分设,该校为确山三中。1963年,改名为驻马店第一中学。1982年,停招初中班,定为驻马店市重点高中,也是地区13所重点高中之一。1984年始,又招初中6个班。
一中现有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大学毕业的56人。教龄在25年以上的23人。建校以来,共有初中毕业班112个,学生5,730人;高中毕业班98个,学生5,200人。1977年至1985年有高中毕业班54个,学生2,728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723人。
该校教学设备较为齐全。现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柜38个,实验台(桌)36套,物理仪器45种,1,638件,化学仪器95种,3,754件。生物科有显微镜6部。拥有图书8,002册。
驻马店高级中学位于解放路中段,总面积13,300平方米,现有18个班,学生1,300名,是全区的重点高中。
该校前身为驻马店市第一中学,1958年改为确山县一中。1963年改为驻马店高级中学。1969年春停办,校舍被地委党校占用,教师下放,教具、图书、仪器损失殆尽。1971年交驻马店镇管理,建立驻马店四中。1978年,调回原有的部分教师,恢复驻马店高级中学。
驻马店高中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中教5级以上43人,本、专科毕业生85人。建校以来,共毕业学生18届,93个班,4,459人;升入高等学校的1,785人,其中863人升入重点院校。
驻马店高中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理化、生物实验室、电教室等设备基本齐全,有图书51,000册,订阅杂志报刊236种;理化仪器有10类,1,500余件;生物仪器、标本118种;电教器材300余部;体育器材700余件,操场面积6,56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