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 教
驻马店居民信仰繁多。民国时期,市区有寺庙10多处,固定和尚30多人;备祚堂1处,有尼姑2人。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期间,曾下令拆庙伐神,佛教告衰;信仰道教人数较多,当时烧香会有近20个道会,每道会有几十至几百人,火神庙、灶王庙、玉皇阁共有道士6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烧香会会首率会众抬着祖师偶像,人人手持黄旗,携带香表、鞭炮,吹打乐器,在市区周游后,赶往乐山祭神。建国后,烧香会解散,目前较有影响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天主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
光绪30年(1904年),回族商民陆续从周口、郾城、开封、南阳、遂平、槐店等地迁来,聚居于人民街、平等路、老街等处,先后在各居住点建起南寺、西寺、北寺、女寺、老街寺5所清真寺。到1948年共有教徒3,000余人。建国后,教徒集中在南寺和女寺,其他3寺停止活动。“文革”期间,宗教活动被禁止,寺院成为街办工厂。1978年后,把原来清真寺房产归还给伊斯兰教爱委会。1979年底清真寺正式开放,南寺教务由阿訇巴文祥主持,女寺由阿訇石素文、刘世贤主持。每星期五为主麻日,全体教徒(穆斯林)在主麻日和节日到寺内听阿訇讲道、颂经。1985年底,全市有教徒5,411人。
一、南寺
建于光绪33年(1907年),由新街(中山街)开旅社的王炳义在民众前街(平等路3巷)购地1.7亩,经秦子明会长建寺。1918年(民国7年)建成,房11间。建寺始至今,历任阿訇有杨阿訇、王炳义、余学增、马孝良、赵子玉、李振铎、白景生、尚希贤、李保太、李世杰、王世彦、马忠连、李朝祥、袁功、穆清莲、刁明立、郭景福、李振基、巴文祥共19任。
二、西寺
建于1921年(民国10年),由郾城迁来的回民集资,经宛同德在红十字会街(富强路)南段路西购地8分建寺,宛同德担任阿訇,郭清洁继任。1958年郭被错划为右派,寺内无人主持。
三、北寺
建于1922年(民国11年),由开封迁来回民集资,经李保太在商务会街(人民街)路南购地建寺、房7间,李保太任阿訇。1938年(民国27年)5月被日军飞机炸毁。
四、女寺
附设在南寺内,建寺后由杨师娘任阿訇,后由倪师娘、袁师娘、石素文继任。
五、老街寺
民国时期,经李弥书在老街村建寺,朱培成任阿訇。1938年因日机轰炸驻马店,一度萧条,朱培成去界首,活动终止。
第二节 天主教
清咸丰12年(1861年),法国传教士曾到香山乡李刘庄借民房设堂传教,因山村闭塞,传播不广,3年后撤去。同治11年(1872年),复有意大利国米兰宗座外方传教会神父雷景辛、周慎思、艾庆臣携南阳一名中国传教士来李刘庄,租民房3间开始传教。光绪7年(1875年),意国教士在韩庄购地建堂,有草房7间。光绪26年(1900年),义和团红枪会集5,000余众围攻韩庄,烧了教堂,杀了两名意国神父,造成教案。光绪27年(1901年),确山县奉命赔偿韩庄天主堂钱10万串。南阳教区意国主教安西满派意国神父姬天爵(又名纪纯仁)来韩庄,利用赔款重建教堂,各种用房百余间。于光绪30年(1904年)用余额买地建大医院1所(群众称南大院),光绪33年(1907年)竣工,占地30余亩,各种房百余间。宣统2年(1910年),于市内中华街购买房地产3处,在路南建教堂,在路北建18间楼房,办小医院1所,另一处办了教会小学。韩庄、南大院、中华街3处天主堂均由意国神父主持,以韩庄堂口为中心,姬天爵经常巡视驻马店2堂口。1925年(民国14年)姬天爵因过调离,意国教士全撤往南阳,换德国圣言会教士接管。同年,圣言会借德、美两国资助,贿通罗马教庭批准,以驻马店为基地成立信阳教区,德国教士法来威任主教(监牧),主教府初设韩庄堂口,1931年(民国20年)迁驻马店南大院。全教区管辖信阳、罗山、光山、潢川、固始、商城、正阳、息县、汝南、项城、沈丘、上蔡、西平、遂平、确山15县的堂口和教务,县城里的大堂口全是德国圣言会委派神父管理,乡下的小堂口交给教会培训的中国神职人员管理。1933年(民国22年)8月,中国天主教驻马店自治教区成立,由中国传教会王继之担任主教(监牧),袁庆平任副主教,管辖确山、泌阳、桐柏、舞阳、遂平、西平和叶县7个县的27个堂口。德国教士全撤往信阳教区,教区内各堂口全由中国神长接管。民国时期,驻马店教区发展教徒15,000人,驻马店和韩庄3堂口有教徒4,000余人,以韩庄、方庄、谢庄及市内中华路一带为多。
市内3处天主堂内都办有慈善事业,市内的培德小学、纳德女小、庆平女中、韩庄小学共有学生300多名。还办有两所孤、残养老院,收养孤儿、残老50余人。天主堂的经费来源开始依靠国外资助,1901年(光绪27年)后靠地方赔款,其次是教友捐献、教会房产及经营企业、农业等项收入。清末,外籍教士持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披着宗教外衣,做出欺压群众、霸占土地、奸污妇女、包揽词讼、抗粮抗役等勾当,激起公愤。1933年(民国22年)各堂换中国教士后,矛盾冲突渐趋缓和,教徒人数明显增多。建国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本着独立自主和“三自”原则,各堂继续开展宗教活动。1951年,南大院被解放军159医院占用,中华街堂口的房产也被各单位占用,但都保留有活动点,可以开展宗教活动。然而部分不法教士接受梵蒂冈教令,指使教友只准爱教,不准爱国。1953年至1955年,广大爱国教士教友,本着既爱国又爱教的愿望,检举了不法教士的阴谋。1955年12月成立驻马店天主教爱国会,委员7人,主任吴栋林,副主任郭轮轩、张安东。爱国会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文革”期间,天主堂被“横扫”,神职人员和教友被批斗,天主教完全停止活动。1979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政府协助修缮教堂,添置了神仪祭器,给蒙冤人员郭轮轩、张安东等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并先后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党的宗教政策,进行爱国守法、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1980年12月恢复了中华街天主堂正常活动。1982年3月成立第二届天主教爱国会,委员7人,主任张安东,副主任王廷选、王保金、吴栋林。1985年5月成立第三届天主教爱国会,委员9人。1980年以来,每逢主日,参加礼拜活动的有200多人,逢节日,参加瞻礼的有500多人。
第三节 基督教
1915年(民国4年),美国基督教信义会信阳教区美国牧师施道格在平等路买地亩,建福音堂1处,由美国牧师魏日德主持教务,后由其子魏德光继管。1930年(民国19年),确山信义会牧师司更生派挪威籍蓝牧师来驻马店从事慈善事业,办有信义小学,学生50多名,孤儿院1所,收养孤儿10多人。1932年(民国21年)信义会在刘阁、水屯开设福音分堂两处。同年,美国基督教神召会派艾、安两位女牧师来驻马店传教,先在共和街租民房开堂布道,继在新民街购地建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牧师回国,中国牧师年贺三、长老苏学升等接管信义会;中国长老吴化民、聂伯农接管神召会。在外国教士办教同时,中国基督教自立会牧师陈平洁、长老王广照、执事梁德元等自筹资金,于1931年(民国20年)在红十字会街(富强路)北段购地建堂,按照独立自主精神办教,直至1953年以后因无经费停办。3处基督教堂口共有教徒5,000多人。1954年成立驻马店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7人,主任夏德功。“文革”中教堂被封闭,教士、教友受批斗,宗教活动废止。1979年12月,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给受害教友平反,先在南海路与自由路给基督教开设两处活动点。1982年11月,在平等路原信义会旧址开放1处堂口,撤销活动点,集中教友在礼拜堂内活动。此后,每星期日参加礼拜的教徒有200多人,逢节日参加瞻礼的有300多人。1982年12月20日,成立驻马店基督教第二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7人,主任焦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