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清光绪30年)后,驻马店商业渐趋繁荣,由原来的10余户摊贩发展到包括粮行、杂货、烟酒、百货、饮食各行业1,653户。其间有两次发展高潮。然而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时兴时衰。建国前夕,仅存商户865家,经营品种百余个。
建国后,商业市场由国营、供销、公私合营3种经济成份组成,百货、烟酒、粮油、煤炭、石油等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主营。个体商户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组成37个合作店(组)和7个代销店。全市由国营商业网点36个,供销商业网点37个,经营品种800多个,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型市场。“文革”期间,商业经济受到破坏,市场经营单调,物资供应紧张。
1978年后,商业贸易空前兴旺。1985年全市有工业品、农副产品副食品两个贸易中心和粮油、蔬菜、肉禽蛋、服装布料等5个专业集贸市场,商业服务网点678个。街道和企业单位经营网点94个,个体商户1,055家,其中外地商户249家,饮食摊点1,035家。从商人员13,673人,千人中有商业人员91人。商业、粮食、供销社年纯购进额7,056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611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2,73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881万元,与1975年相比增长近3倍,成为驻马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形式
第一节 私营商业
一、商贩
清光绪年间,驻马店逢单日有集市贸易,有饭店、杂货店、理发店等座商,尚有10余户摊贩及肩担叫卖的小贩。
1904年(光绪30年)后,商业活动逐渐集中于火车站周围,有搭棚摆摊、肩担叫卖等形式。不久,商贾渐次迁入,市场日趋繁荣,自然形成了贸易集镇。1922年(民国11年),驻马店车站周围掘壕筑寨,四乡富户多迁于此。1936年(民国25年),商贩达1,500余户,座商亦不断增多。1938年(民国27年),日军轰炸,少数商贩遭难破产,迁徙漯河、明港、花园和界首等地。1945年(民国34年)日本投降,外流商贩有640户陆续返回。由于战争影响,至建国前夕,商贩锐减至865户。
1949年冬,建立“驻马店市工商业联合委员会”。国家颁布护商政策。1951年底,商户达1,771家。1954年组成37个合作店(组)和7个代销店。1955年,95.8%的商贩走上合作化道路。
1956年,商贩全部纳入合作店(组),成为社会主义商业的组成部分。
1958年,合作社(组)中有150多人大炼钢铁,150多户支援明港、焦作、确山,剩余则全部并入国营企业。
1961年3月,纳入国营企业的合作社(组)全部退出,恢复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店(组)
“文革”中,合作社(组)成为改造对象。一商局、供销社成立私改股,负责对合作店(组)的限制和改造。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口号下,90%的合作店(组)人员被迫携带妻儿老小下放农村,接受改造。
1978年后,合作店(组)人员返城,重操旧业。城市待业青年和闲散人员,自寻门路就业经商。1980年有个体商贩326个,1985年底,已达1,665户,年销售额达915万元。营业点遍布大街小巷,形成稠密的商业网。
二、商号
清末,驻马店街上有粮行、肉架、酒馆、杂货铺、酱园、中药铺、饭店、染坊、烟丝铺、杂货行等座商,皆立字号经营,取信于众,招揽顾客。火车站形成商业区后,商号日增,名目甚多,择业列举闻名者志之。
(一)浴池、饮食业
1909年(宣统元年),遂平人许占魁在长春街(今解放路豫宾楼处)开办“魁升园”澡塘。1921年(民国10年),鄂籍王俊清在中山街南头开设“月华楼”饭庄。1931年(民国20年),青帮头子黄俊卿在三民街西头(今解放路与富强路相交处)开设“华洋池”澡塘。朱子一在铁路东开设“豫清池”澡塘。而后,解放路东段路南的“华盛楼”、铁路东的“得月楼”和中山街北头的“豫上酒楼”相继开张,此3家是当时饮食业最大商号。
(二)酱菜业
较大商号有“裕兴永”、“福兴恒”和“豫元祥”。“豫元祥”开业于1926年(民国15年),楼房两层、厢房15间、门面房4间、资金万两、雇员25人,主营酱菜、食盐,兼营香、烛、纸张、杂货。1936年(民国25年)前后,自由街有食盐商号“振兴”、“祥记”,食油商号“同记”、“恒元”,中山街有酱醋商号“怡美成”。1948年(民国37年)前后有“老德记”、“老华记”等。
(三)中药业
1904年(光绪30年),从禹县迁入的郭氏父子开设“文兴堂”药铺,主种牛痘。同年,上海人张慧卿与名医陆维高合办“生生堂”中药店。3年后,易名为“大德生”,1938年(民国27年)遭日机轰炸倒闭。
1921年(民国10年)至1933年(民国22年)间,中药业有12户,较大的为“马万顺”中药店。有门面房3间,零售中药,雇员10人,生意兴隆。1934年(民国23年)倒闭。
1941年(民国20年),禹县陈英主和济源县张子栋等人集资在新华街筹建“隆泰昌”中药店,药品达80余种,为中药业首富。
1939年(民国28年),张文彬等人合股筹建“福兴隆”中药店,与“隆泰昌”齐名。1949年(民国38年),中药店达19家。
(四)西药业
1937年(民国26年),驻马店有西药房3家。1949年前,西药房有18家.“一大”、“时中”、“中华”3家较著名。“一大”西药房是上海人陆一诚1920年(民国9年)首创,设于宛西街(今自由街)北段,人称“洋药”店。资金500银元,药品来自上海“五洲”大药店,有德产“606”、法产“914”注射剂及拜耳药厂产的“阿斯匹林”片剂等。群众因未用过西药而不信任,开业数日无人问津,店主重资聘请画师,进行广告宣传,方打开西药销路。“时中”西药房系汉口人邹理松1920年(民国9年)在中山街所开,兼镶牙。因善经营,不久名冠全市西药业。“中华”西药房系汉阳人许厚安1945年(民国34年)在新华街南段开设,开业9年,跃居同业前列。1954年,该号与“公益”药房合营,易名为“公益联记”,于1956年纳入公私合营
(五)百货业
著名商号有“祥盛公”、“云兴长”、“三合”及“云记”等商号7家。
“祥盛公”1918年(民国7年)开业,位于新华街中段路东,初号为“祥顺公”,经营小量布匹、颜料、针线等碎货。1925年(民国14年)后开始兴隆,商业范围延伸到汝南、确山、遂平、泌阳、鲁山和郏县等地。货源来自汉口、上海和山东潍县,且有常驻汉口督办往来进货的人员。1928年(民国17年)资金增至5万元,易名为“祥盛公”。奉行“一言堂”(即不还价、不折扣),为布匹商店经营首户。主营绫缪绸缎、呢绒布匹,兼营成品被面、床单,建国后纳入公私合营。
“云兴长”百货商店,建于民国初年,由朱晓云、朱晓霞合资经营,位于中山街南段路东。商号装饰最为阔绰,有时装模特儿站立两旁,群众称之为“老洋人”。内有3排货架,顾客可自选货物。资金3万余元,雇员16人。1938年(民国27年)被日军炸毁,又遭歹徒打劫倒闭。尔后,朱晓云在今解放路东段路南开设“云记”鞋店,自产自销。“云记”虽小,朱制鞋有绝技,鞋型美观大方,选料考究,直至穿破不开线,不走型,是以供不应求。
小型商号有“三合”、“志合”、“德泰鸿”、“德盛厚”等近20家。1937年(民国26年)发展到467家。
(六)旅社业
旅社商号有“世界”、“中南”、“中州”、“迎宾”、“国风”等,分布于火车站附近。其中“世界”、“中南”、“迎宾”3家条件较好。此外,还有一些干店、客栈等。所有旅社,均以娼妓诱客生财,不住宿者也可入内“上盘”或“打炮”(由妓女端上食品叫上盘,客人点唱为打炮)。
(七)照相业
照相馆商号有郑国柱夫妻在中山街北段路东经营的“国光”,郑国梁在新华街南段路西经营的“亚光”,马华堂在新华街南段经营的“仲光”,袁海红父子在解放路东段经营的“鸿海”,杨春茂夫妻在中山街中段路东经营的“春生”等5家。
照片均为黑白色,照像器材依靠国外进口,价格贵且购进难,顾客稀少,虽利高而收入微,故此,业主兼修钟表或小件修配。
(八)粮油业
1904年(光绪30年)前,共有粮行13家。其中洪锡典在朱氏桥西侧经营“洪记”,耿大顺在老街北街路西开设“天顺”,兼营榨油作坊,黄陂人张锡1908年(光绪34年)在老街十字口开设“兴盛”,兼营酿酒作坊,邢风岚开设的“可大”,较有名声。1911年(宣统3年)粮行发展到70余家,转运粮商50户、油行6家、面行9家。
1912年(民国元年)后,德国驻汉口的商人与我国商人合办的“慎记”杂粮号在驻马店一带大量收购芝麻,并在镇内设“美最时”运输公司,年收购芝麻两万吨。大批粮、油输往德、美等国。
1937年(民国26年),粮行发展到140余家。主运粮油的转运公司、货栈达60余户。油行发展到百余户,米、面行40余家。驻马店成为驰名全国的中级粮油市场。当时的陆陈街(今市中医院到风光路)路北一条脊60余间瓦房,均为粮行,业主全为泌阳人,人称“泌阳街”。
著名粮行有泌阳人王友梅开设的“鸿运祥”,孙同甫开设的“乐丰”。此外,“顺兴”、“隆泰昌”、“新华”、“三义泰”、“洪发祥”、“同德恒”等行较有名气。
知名粮食转运公司有:“合记”、“兴复”、“益大”、“庆大”、“江丰”、“天顺”等。
(九)五金化工业
1936年(民国25年)前后,中山街有五金商号“三庆合”,三民街有化工商号“王汉华”,长寿街有油漆商号“自三成”,人民街有银楼商号“天宝”、“千腾聚”,中山街有“胡永茂”。1948年(民国37年)前后,著名五金商号有“森昌”,女经理叫包青云,有资金8,704元,雇工2人;颜料商号“志康”,经理张其川,雇工2人,资金3,600元。另一颜料商号是“华记”,经理王其华,资金1,700元。
(十)糖烟酒业
1936年(民国25年),三民街有卷烟商号“元通”、“刘锦兴”,共和街有食糖商号“华元”,红十字会街有白酒商号“源勇”,中山街有罐头商号“杏花村”。建国初,糖烟酒商号增加到60余户。
(十一)蛋禽肉商号
1936(民国25年),中山街有鸡蛋商号“德义和”,商务会街有鲜肉商号“袁保森”,三民街有腌腊火腿商号“天华”,博爱街有牛羊肉商号“义成”,自由街有鸡蛋商号“永丰”,牛乳商号“时中”。
(十二)日杂商号
1936年(民国25年)前后,杂货商号有“同福长”、“王恒昌”、“阮元昌”,陶瓷商号有“耿万兴”,皮货商号有“永兴”,海味商号有“四美德”。1948年(民国37年)前后,杂货商号有130余户。今新华街当时叫“杂货街”。
(十三)生产资料和运输业
1936年(民国25年)前后,三民街有木器商号“成义兴”,自由街和共和街有竹器商号“豫成”、“合计”,自由街有铁器商号“积盛同”,运输业商号“公兴存”,铁路东有运输商号“大同”。
此外,还有私人开设的柴草行和牲畜交易行等。
三、洋行
(一)“美孚”煤油公司
宁波人郭魁生为经销代理人,1911年(宣统3年)始在本市销售煤油。德士古、大英、美孚、亚细亚4个煤油公司于1915年(民国4年)在驻马店设“总庄”,代理人是安徽人程祝三,商号名为“福记”洋油栈,拥有资金5千元,营业房5间,仓库18间。有铁路专用线从火车站西侧向北延伸200米直达仓库。该号雇员21人,年均销煤油420万斤。
(二)“英、美”烟草公司
1915年(民国4年),英、美烟草公司在驻马店设经销处,建烟仓1座,总办王寿承。“哈德门”香烟在本市销量较大,“红锡包”、“红炮台”、“白炮台”“美伞”、“情人”等均有销售。
四、官僚资本商业
1949(民国38年)前,官僚资本商业在整个市场中比率大,如“华洋池”澡塘兼旅社、“三民戏院”、“华盛”酒楼等,为商业会副会长黄俊卿经办,“乐丰”粮行是镇长孙同甫经营,“协丰义”官膏店的东家是退职旅长张方伯,“裕民”盐号为八区专员谢肖良与中美合作所翻译黄建民合营,“鸿运祥”粮行为泌阳县国大代表王友梅开办。
第二节 集体商业
1949年前,私商中有大部分是合股经营,按股分红,散伙分净。1953年起对私商改造,1955年,95.8%的私商走上合作化道路。1958年,商业合作店(组)全部纳入国营企业。1961年,集体商业从国营商业中分出,恢复合作店(组)。1964年,全市商业系统共有24个店(组),从业714人,年销售额为340万元,占全市商业销售总额为25.3%。“文革”:期间,集体商业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受到限制,一些集体企业名存实忘,1975年集体商业只有11个店(组),从业200人,销售额为210万元,占全市商业销售总额的2.98%。
1978年,一商局将集体所有制百货商店合并,建立“驻马店市第二百货公司”。二商局将集体所有制食堂、理发、肉食等合并,建立“驻马店市第二商业供销公司”。供销社将水果店、冷化厂、杂货店、五金店合并成立“驻马店市综合公司”。这些公司全部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商业系统所有归口管理的集体企业,结合各企业具体情况,通过整顿、改革、调整,在归属不变的原则下,被统一起来、1980年来,大批复员军人、知青、待业青年充实到集体企业,提高了人员素质。1970年,50岁以上的职工占40%,中青年占35%,临时工和病残人员占25%。1985年,50岁以上降为15%(不包括退休人员),中青年占75.80%,临时工占5%、病残人员占4.2%。截至1985年,全市共有集体商业企业622个。其中,乡、村开办的267个,从业2,500余人,拥有资金458万元,年销售额为1,500万元;市内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开办的429个,从业2,900余人,拥有资金520万元,年销售额为2,700万元。全市集体商业从业共5,354人,占全市商业人员总数的46.5%;销售额5,595万元,占全市商业销售总额的26.7%。
第三节 国营商业
驻马店市国营商业始于1949年,由宏顺商店演变的驻马店市贸易公司。公司有食盐、百货、粮食3个商店(粮店成为粮食支公司,后演变为粮食局,从商业中分出),以后又扩大有石油、煤炭、烟酒(专卖)等商店。1951年,销售额206.9万元。1956年3月,工商业纳入公私合营的轨道,私有商业向全民商业过渡。国营商业发挥国营经济的领导作用,以联购、联销、分销、代销等形式经营。粮食、百货、烟酒、食品、土产,生产资料等主要商品,由国营商业掌管。1958年,商业合作店被国营企业吸收。同年,商业、供销、服务三体合一为财贸粮食部,商品销售额达2,229万元。1963年,国营商业逐步扩大,与供销社各成一体,商品销售额1,851万元,1970年商业、服务、粮油、供销等8大公司合并为商业局管理。1971年商品纯销售额1,116万元。1978年后,市场日趋繁荣,购销额逐年递增。1985年纯销售总额7,789万元,占全市商业销售额的37.7%。经营利润464.9万元,占全市商业利润额的67.5%。全市国营商业有粮食、纺织品、百货、五金、烟酒、医药、物资等199个单位,从业5,297人,占全市商业总人数的38.8%。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一、群众消费社
1949年7月,以杨裕昆为首,由农民集资入股的第一个群众消费合作社成立。社员352人,股金389万元(旧币)。同年9月,成立第四镇合作社、11月,一、二、三镇合作社相继建立。4个群众消费社共发展社员455人,股金2,689万元(旧币)。主营副食品加工,销售粮食、油料、布匹、煤油、火柴、食盐及其他日杂用品共100多个品种。
二、职工消费社
1950年8月,由产业工人、手工业生产者、自由职业者、小摊贩集资入股成立职工消费社。其中有文教职工消费社、搬运职工消费社、妇女消费社、运输组、生产组。有社员980人,股金3,020.2万元(旧币),主要生产麻袋、铁器、卷烟、文化用品、日用杂品。1951年9月,有各种职工消费社8个,自产自销商品50多种。
三、供销合作社
1949年11月26日,建立驻马店市供销合作社,有职工35人,房屋29间,以汽油10桶、小麦250吨、麻袋3千条、香油23.5吨、油桶2,457个为基础开展业务。下设会计、社务两个股。主要经营小麦、香油、代售盐。1952年4月,与5个镇群众消费社、8个职工消费社合并为供销合作社。群众消费社、职工消费社分别改为门市部和生产组。后粮油业务移交,新设副食、医药、生产资料门市部。1955年,全社有门市部8个,副食品加工厂1个。合作食堂1个。年销售额230.3万元,占全市商业销售额的26.7%。1955年后,机构几经变革。1962年再次恢复,有人员169人,生产资料、日用杂品批发部2个,肉食加工厂1个、6个门市部、2个粮食交易所、1个贸易货栈,1处牲畜交易所,1个农民服务部,1个信托部,资金5万余元,固定资产2万多元,1978年后,恢复组织上群众性,管理上民主性,经营上灵活性的“三性”特点。1979年至1984年间。每年商品纯销售额均在900万元以上,上交纯利润40万元、1985年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仍完成销售额3,348万元,上交纯利17万元。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拥有3个公司,1个基层供销社,70个零售门市部,有固定资产207万元,流动资金52万元,人员665人,年商品购进1,654万元,占全市总购进额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