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1957年成立科协,1958年成立科委。1959年建立中医学会驻马店分会,发展会员200人。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大批技术革新项目,有少部分在减轻繁重体力劳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60年代初,首先设立农业研究机构。“文革”期间,科技机构虽遭冲击,但科技事业仍没停止发展。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召开之后,科技组织迅速恢复,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至1985年,恢复和建立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34个(市15个),发展会员4,161人(市740人)。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青少年科普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技情报成绩显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优良品种等被大量引进和推广。1985年由西德、日本等国直接引进的4大工程,为本市塑料、食品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专业研究与生产部门研究相配合,在共同完成国家、省、地、市下达的研究课题中,有135项(不含地直科技成果)分别达到市、地、省和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项目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另外,曾为我国尖端武器科学试验作出卓越贡献的电子工业部第27研究所,在完成军需任务的同时,努力发展民用产品,完成了汽车防撞雷达等20多个研究项目。
第一章 科技研究
第一节 科研机构
驻马店市内有国家级、地区级、市级6所专业研究所。其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所最早,手工业科学研究所建所最晚。
一、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3年2月建立信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驻马店试验站。1965年改为驻马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6年机构撤销,1970年恢复。设办公室、人事科、科研科和农业科学试验场。有干部、职工270人,试验地270亩,1985年增至500亩。主要任务是开展粮油作物的育种、栽培、保护和土壤、肥料的开发利用。建所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264项,其中35项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
二、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4年4月建所,设办公室、科研室和实验场。有实验地370亩,其中营造实验林130亩,苗圃100亩。1985年,干部、职工共计55人。主要任务立足于本地区速生林和经济林的选优、培育、引种、示范和推广。在完成的研究项目中有3项获省以上科研成果奖。
三、地区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1977年6月建所,设办公室、农业机械研究室、农业机械测试室、农机科技情报室。至1985年,全所27人。主要任务立足本地区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建所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40项,其中11项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
四、地区科学技术情报所
1978年,地区科委下设科技情报科,1980年改为科技情报所,收藏中外文科技资料5,000份,科技图书8,000册。不定期出版《驻马店科技》、《农业科技报》。主要任务是当好科研的耳目和参谋,为科研提供资料、图书和信息。该所是豫南科技情报组织的组长单位。
五、市工业科学研究所
位于沿溪路春晓街路南。1983年重建所,至1985年全所12人,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新产品开发、合作经营、难题揭标等。建所以来,对塑料、油墨、洗发精、建筑涂料、铸态QT在拖车上的应用、变质处理在铁中的应用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六、电子工业部第27研究所
1969年9月迁驻马店,原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研究院820部队五七干校。1976年改名为1027研究所。1982年与1035研究所合并。1985年改为电子工业部第27研究所,先后配合完成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洲际导弹的测量任务,参加东风5号高低弹道全射程测试及发射卫星30多次。1979年,研究成功无线电连续波测量雷达;1980年5月参与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测量任务。被电子工业部誉为“作出重大贡献”的十个单位之一。
第二节 科技队伍
1965年,全镇有工程技术人员63人,农业技术人员26人。1975年,全市有工程技术人员182人,农业技术人员27人。1980年始,科技人员的普查登记、职称评定等制度相继建立。1980年至1985年,科技人员数由3,591人增加到6,530人。1985年是1980年的1.2倍。
第三节 科技情报
在60年代,科技情报工作就受到重视。1963年,镇科委搜集科技资料500多份,与外地交换资料1,000多份,购买科技图书1,000册。1978年以后,科技情报工作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地区科委设专业研究所加强研究,搜集中外文资料5,000多份,交换资料4,000多份,订购科技刊物300份,购买科技用书8,000多册;并配备复印机、打字机、照像机等多种仪器,提高复印和复制能力。1984年,科委建870平方米科技情报楼1座,内设图书室、资料库、阅览室、电视室等,收藏各种科技资料、科技书刊1万多册(份)。各局委和工厂,均建有科技情报科(室)或技术资料室,从事科技情报资料的搜集和管理。为加强科技信息的传递,市不定期出版《科技参考》、《科技信息》;地区不定期出版《驻马店科技》、《农业科技报》等报刊,并与周口、商邱、开封、洛阳及本区6县1市联合建立科技情报网,同时与周口、开封、商邱3地区合办了《豫东科技》。
第四节 科 研
1958年至1959年,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革新项目,但大部分没有实用价值,仅有少数在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60年代初,首先设立农业专业研究机构,其他研究主要在产业部门中开展。“文革”期间,科技机构虽遭冲击,但科研工作仍没停止。1966年后,又新建和迁入了两个专业研究机构。至1976年,共完成30多个研究项目,通过技术鉴定(未作等级评定)达到设计标准,经济效益显著。至1985年,全市共有农业、林业、农机、情报、工业5个研究所,初步形成了以专业研究为主,产业部门研究为辅、专业研究与事业部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系统。
第五节 科技成果
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以后,科技成果的技术鉴定、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建立,至1985年,地直单位有56项科研项目分别获省、国家科技成果奖;市直单位有79项分市、地、省、国家科技成果奖。
获市级科技成果奖计有工业48项,农业3项,医疗卫生15项,城市建设3项,教育1项,共70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4项、四等奖9项、荣誉奖10项。
市科研项目中有23项获地区科技成果奖。其中工业21项、农业1项、城建1项,按等级分,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7项。
获省级科技成果奖计有工业9项、农业38项、畜牧5项、卫生1项、气象1项,共5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0项。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金牌奖1项、全国农业科普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农机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农业部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总计8项。
附:重要科技成果简介
非接触导纱器由地区内衣厂王应昂于1984年3月完成。同年获河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985年获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发明金牌奖。非接触导纱器是针舌编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用在于用磁场力来开启针头,并制止(在失制区)其反弹运动,变原来的“接触式”为“非接触式”。与原来的扁制的钢梭子相比,坏针率为原来的2%。其结构简单、技术先进、调整方便、性能稳定,是世界针织史上的首创。
PCW--250型脉动送丝F0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机市电焊机厂吴景何、余长富等人于1982年完成。1983年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机在国内属高效、节能新型焊接设备,采用三钢球脉动送丝结构,能实现长距离送丝。适用于厚度1毫米以上的低炭钢、低金钢、薄板钢、中厚板钢的全位置焊接。广泛用于矿山、车船、化工容器、锅炉等行业,具有性能优良、结构简单、工艺可靠、操作方便、节能等优点。1983年该机参加杭州国际焊接展览,受到国际焊接界好评,英国《焊接》杂志曾作专题报导。
芝麻良种地区农科所何绍尤等人于1971年至1984年完成的“驻芝一号”、“驻芝二号”、“驻芝四号”芝麻新品种研究,“驻芝二号”新品种推广,芝麻稳产高产栽培技术,芝麻地杂草化学防治研究等6个研究项目,均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驻芝一号”含油率54%,“驻芝二号”含油率58%,较一般品种增产10%至31%。特别是“驻芝二号”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成熟一致、不易炸蒴、抗倒、抗病、耐旱、耐湿等优点。
蔬菜良种在市科委和市蔬菜办公室的协作下,由郊区前王庄农民技术员张永超等人完成的结球甘兰杂交优势应用和“南京早椒x上海甜椒”杂交优势应用分别在1982年和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结球甘兰较当地品种增产20-300%,且整齐度高,早熟,可在5月蔬菜淡季上市,特别是制种中如采用地膜复盖,产量可达到“元春”单产4.88吨,“京丰”单产6.87吨。“南京早椒×上海甜椒”杂交椒,具有早熟(5月中旬上市)、高产、增产等优点,1982年栽种4.5亩,收青椒5,780.25公斤,1983年种30.4亩,收青椒120.57吨,占全市青椒总上市量的98%。
第六节 引进与推广
1985年,驻马店市在工业上首次引进国外全套工程设备。对本地科研成果,部分项目正在推广,范围逐步扩大到外省外市。
一、工程引进
(一)食品专用油脂工程
由西德引进,轻工业部设计院设计。总投资1,620万元(其中外汇217万元)。年生产食品油脂能力1万吨至1.5万吨。1985年10月召开初步设计预审会议:12月召开初步设计正式审批会议。要求从合同签订之日起,27个月内建成投产。厂址在白桥路东,练江河北岸。根据设计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年产值4,030万元,税利1,005.77万元,创利润697.24万元。
(二)大麦芽工程
生产工艺采取法国“萨拉丁”式,设备为引达型国内消化后的国产设备。轻工业部广州设计院设计,前期工程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产麦芽6,000吨至7,000吨,年税利在90万元以上;第二期工程为引进法国“罗曼”式生产线,已规化设计完好,预计投资4,000万元,扩建投产后年产麦芽4.4万吨,税利可达800万元。厂址在文化路原皮鞋厂。
(三)机榨芝麻香油车间工程
由日本引进,总投资480万元(其中外汇80万元),日加工芝麻油25吨。该项目议定书于1985年7月在北京签订,日方代表于12月来厂对工程设计进行会审和调试。投产后年产值可达787万元,利润118.7万元,车间在粮油加工厂。
(四)塑料蓬布生产线
设备和技术由日本引进。1985年12月与日本获原公司签订合同,8个月内交货。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外汇100万美元)。投产后年产塑料蓬布1,700万平方米,年产值1,800万元,利润270万元,税收90万元。厂址在市南郊。
二、科技成果推广
“非接触导纱器”1985年在河南普遍推广;上海、天津、湖北、河北、江苏等省市正积极引进。
农村3KV小型化变电站“WJBXI型四合一集控台”,系地区电业局许或春、高振声等于1984年4月研制成功。较同规模通用标准设计减少占地二分之一,节约投资8万元。1985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转让湖南省和地区电表厂正式生产。
“驻芝二号”芝麻新品种。含油率58%,较地方优良种增产10%。至1985年累计推广1,000万亩,年总产约6,300吨,年均总收益945万元。
“南京早椒×上海甜椒”1984年起被市蔬菜办公室定为郊区菜农推广项目。1985年种植800亩,总效益60万元,平均每亩750元。
“西瓜新技术研究”,由市瓜果研究所程远志、王三性等完成,获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为地区推广项目,1985年筛选出F1、8155F、郑州3号、红花等早、中、晚优良配套品种,当年推广10,092亩,产瓜25,200吨,繁育良种瓜籽600公斤,总效益500多万元。